摘要:大家平时打开一部号称 S 级的大剧,常见的主角翻来覆去就那十几张熟脸,不是顶流就是一线。
曾经娱乐圈里常在屏幕上露脸的熟面孔,近来却变得越来越少。
有些叫得出名字的艺人都没了工作,那么那些卡在中间的,上了年纪的明星,处境恐怕更难。
这些明星明明都是拿着 “铁饭碗”,怎么会突然面临这样的困境呢?
这看似光鲜的圈子里,难道真藏着难以开口的生存难题?
大家平时打开一部号称 S 级的大剧,常见的主角翻来覆去就那十几张熟脸,不是顶流就是一线。
哪怕他们档期排到明年,平台也愿意等,压根不考虑那些中生代演员。
之前有影视公司的人透底,说现在主演库里头,腰部艺人的占比从三年前的 35% 掉到了 12%。
等于大半人连备选名单都挤不进去,想演个主角比中彩票还难。
再说说剧本身的变化,以前一部 40 集的长剧,能让十来个配角都有露脸的机会,哪怕是小角色也能刷波存在感。
可现在不一样了,2025 年长剧投资直接砍了40%,钱几乎全往短剧里砸。
因为短剧成本低、周期快,还爱用新人或网红。
所以别说配角了,就连以前常演男二、女二的腰部演员,现在想找个边角料角色都得托关系,等于把老演员的“饭碗”直接端走了。
更让人无奈的是现在的评价标准,资本眼里就盯着 “流量” 俩字,演技好不好、角色贴不贴都不重要。
有的演员连台词都背不下来,全靠后期配音,更离谱的还有用 AI 换脸的,连剧组都不用去。
反观编剧,预算只占 15%,好剧本少得可怜,就算演员有真本事,也没好本子可演。
既然戏票被这么一层层抽走,那些没背景、没流量,只靠演技吃饭的演员,又该去哪儿找活路呢?
咱们先说说卡在中间的腰部艺人,就像李婷这样的,快一年没接到合适的剧本了。
偶尔有几个配角邀约,导演给的片酬连以前的零头都不到,根本不够支付团队的日常开支。
助理工资、宣传费用这些加起来,光靠这点钱根本撑不住。
更难的是,以前还能靠综艺露脸补补收入,可 2024 年备案的综艺数量直接降了 32%,现在连争取试镜的机会都得托关系。
不少人就这么卡在 “想接接不到、想退不甘心” 的尴尬里,再看那些中年艺人,不少人早早就换了赛道。
之前在《武媚娘传奇》演李治的郑国霖,现在去了文旅景区,穿著龙袍扮李世民跟游客互动,靠这个养家糊口。
刘晓庆接连拍了《萌宝助攻:50 岁婚宠》这些短剧,还收获了不少好评。
韩栋以前几乎一年都待在横店拍戏,现在也转去拍短剧,今年 9 月上线的《一枕槐安》里,哪怕剧情偏狗血,他的演技还是很亮眼。
他们这些老戏骨并没纠结 “演员该不该做这些”,在他们眼里先把日子过好才是实在的。
最让人意外的是青年艺人,哈尼克孜也算有点名气的,就因为戴了副眼镜,竟然被制片人当面说不好看,跟挑货物似的。
94 年的于小彤更无奈,接戏时居然因为 “年龄大” 被筛下来。
现在想当演员的新人挤破头,可角色缺口越来越小,好多人从 2017、2018 年后就没再接到过戏,只能空等机会。
这些艺人各自找路的时候,行业里那些虚高的泡沫会不会慢慢破掉?真正有实力的人又能不能等到被看见的机会呢?
不少腰部艺人还抱着以前的高报价不放,觉得自己好歹也是小有名气的演员。
结果根本没人买账,有价无市成了常态,最后连小角色都难捞到。
更显眼的是 “走后门” 的问题,有些公司硬把自家艺人塞进剧组,哪怕演技生硬、跟角色完全不贴,也能占着主要戏份。
就像之前那部号称投资好几亿的《赴山海》,剧情拖沓、特效拉胯,演员演得没灵魂,观众也骂声一片。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种靠关系堆出来的作品,早就不吃香了。
不过这些虚假的泡沫破了之后,也有好苗头冒出来。
王劲松之前说 “背台词是演员的枪”,这话一出网上讨论量直接飙到 12 亿,大家都觉得这话说到了心坎里 ,终于有人敢说演员得有真本事了。
还有像《漂白》这样的剧,不找流量明星撑场面,就靠扎实的剧情和演员的稳扎演技,反而成了黑马,连央视网都专门点赞。
这说明观众越来越认 “真东西”,不是光靠炒作就能糊弄的,可就算有好苗头,行业里藏着的问题也不少。
那些看着风光的头部艺人,其实也在硬撑,为了维持曝光度,不少人得自掏腰包做宣传、上热搜,表面的繁荣底下全是高成本。
还有短剧,虽然现在火得很,但一部短剧就那么几个角色,大多还优先找新人,根本填不上长剧空出来的缺口,整个行业的角色总量还是少得可怜。
不过也不止娱乐圈,咱们普通人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
就像公司里的中层,上要扛领导的业绩 KPI,下要跟刚毕业的年轻人拼精力,想跳槽怕待遇缩水,不跳又怕被新人顶掉。
再看那些艺人,郑国霖穿龙袍在景区陪游客互动,没觉得丢脸,陈阳转去直播带货,照样做得风生水起。
而那些守着 “明星架子”,抱着虚高报价不放的,反而越来越难,说到底,现在这个大环境,谁不是一边顾着面子,一边愁着养家。
只要是能适应变化、把日子过扎实,才是最实在的道理。
来源:忆禾溪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