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故宫练刺刀 选中一口“普通铜缸” 一刀下去 整个中队沉默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21:42 1

摘要:1938年腊月,北平已经连着下了三场雪,紫禁城午门外的广场上,白茫茫一片。可就在这片银白里,却有一圈刺眼的暗红——那是被扒光了金箔、戳得千疮百孔的三口鎏金铜缸。

1938年腊月,北平已经连着下了三场雪,紫禁城午门外的广场上,白茫茫一片。可就在这片银白里,却有一圈刺眼的暗红——那是被扒光了金箔、戳得千疮百孔的三口鎏金铜缸。

缸壁正面,一道两寸宽的刀痕翻着铜屑,像咧开的嘴;缸底还卡着半截三八枪的刺刀,刃口卷得跟锯齿似的。

那天早晨,端门派出所的老巡警白广泰踩着雪过来,只看了一眼,就蹲在地上干呕:缸沿滴滴答答的,不是水,是冻成冰碴子的血,人血。

把日历往回翻二十天。1938年12月10日,日本“北支那方面军”独立混成第十五旅团后勤部贴出一张“试胆演习”布告:凡驻京部队,可轮流赴故宫“支那文物无用物”处,以刺刀突刺训练,强化武士道精神。

所谓“无用物”,指的就是太和殿前那18口鎏金大铜缸——乾隆年间造,一口重3.2吨,外壁鎏金3两,平时蓄水防火,老百姓叫“门海”。

日军情报课查过档,知道缸体是含锡10%的青铜,硬度高,正好拿来“试刀”。

12月12日,第一批到场的是刚从察南调来的新兵第三中队,59人。带队的小岛少尉在阵中日记里写:“……支那宫殿之金,薄如蝉翼,刀尖贯入时,有悦耳裂帛声。”

那天他们轮流突刺了最西侧一口铜缸,金箔被成块撕下,夹在刺刀血槽里,像条条金叶子。训练完,士兵把金箔点燃,用火柴烤冻得发紫的手。

广场雪地上,散落着十几片被随手揣进军装口袋的碎金——2005年,一位叫松田清的老人在名古屋临终前,把其中一片捐给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0.7克,背面还粘着干涸的铜锈。

真正让“铜缸崩刃”传开的,是12月19日那次。日军山田工兵大队想“测试刺刀极限强度”,把目标换成体量更大的中和殿铜缸,还从丰台仓库调来刚配发的“三十年式”刺刀,钢口号称“可贯通铁板3毫米”。

中午12点半,30多个工兵排成两列,第一声口令后,齐步突刺——“咔嚓”一声脆响,前排5把刺刀同时崩口,碎片飞出两丈多远,其中一块斜斜擦过军曹佐藤的右脸,留下一条贯穿到唇边的伤疤。

佐藤后来回日本做了整形,可嘴角那道钩形疤始终盖不住,同乡给他起外号“故宫之钉”。

当时围观的日本随军记者浅野政雄拍了张照片:雪地、铜缸、断刃、血迹,底片现存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编号“支那事变·卷1274”,照片背面用铅笔写着:“支那铜,比想象的硬;支那雪,比想象的冷。”

铜缸为什么能把刺刀崩卷?1956年,故宫博物院请北京钢铁学院做金相检测,从缸壁取样,发现乾隆朝这批铜缸含铜78%、锡12%、铅8%,还有微量镍,布氏硬度达到HB85,相当于今天的中碳钢,而日军刺刀为了防锈,表面渗碳层仅0.2毫米,硬度虽高却脆,遇上高锡青铜,当然容易崩刃。报告原件现存故宫文保科技部,档案号“故技56-3-7”。

更硬的,其实是守着紫禁城的人。1938年12月20日深夜,故宫留守护军警队班长窦玉泉带着3个弟兄,趁日军岗哨换班,把已经被刺成“马蜂窝”的协和门铜缸偷偷滚到内金水河冰面上,又用绳子拖到慈宁宫后院,埋进雪堆里。

窦玉泉在1962年口述回忆里说:“缸是死的,可它身上刻着乾隆爷的铭文,那就是咱中国的脸;脸不能让鬼子当靶子。”

那口缸后来修复,现在仍在慈宁门前,缸壁朝南一侧,38处刀痕只磨平了表面,凹坑还在,只是被新鎏金盖住,像一道结痂的伤。

日军撤离北平前,又把主意打到铜缸金箔上。1944年3月,宪兵司令部下令“回收贵金属”,18口铜缸外壁被火烤刀刮,平均剥去金层0.4毫米,得金3.7公斤,全部送到天津日立德商银行,熔成金锭后运往大阪。

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追回来1.2公斤,其余下落不明。

1947年11月,故宫工程室在铜缸原座基旁挖出一小包金箔碎片,重112克,用旧报纸包着,报纸头版标题还清晰可见:“故宫铜缸,武士试刀,刀卷刃,支那骨硬。”

今天,如果你去太和殿广场,还能看到那18口“门海”,其中7口胸前留着补丁一样的焊痕。讲解员会告诉你,那是1949年后故宫用“火漆镀金法”补的,但她们未必知道,补丁下面,每一道崩刃的豁口,都嵌着1938年冬天的一小块钢、一滴血、一声脆响。

雪早就化了,血也渗进石缝,可铜缸还在,用带着刀疤的身子,替北平城记住:那年有人想把中国当软柿子,结果崩了刀。

参考文献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平宪兵队日志(1937—1939)》,档案号:2-4-1938-0114。
[2] 北京故宫博物院编:《紫禁城铜缸档案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76-78页。
[3] 田中角荣(侵华士兵)家书,藏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档号:陸軍-38-4-193803。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