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要刷牙”被推翻了?医生:过了57岁,刷牙尽量要做到5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10:49 3

摘要:吃完饭立刻刷牙,居然会损伤牙齿?你没看错,这个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的“好习惯”,到了中年以后,可能反而成了牙齿健康的“隐患”!

吃完饭立刻刷牙,居然会损伤牙齿?你没看错,这个我们从小被反复灌输的“好习惯”,到了中年以后,可能反而成了牙齿健康的“隐患”!

尤其是57岁之后,牙齿的生理状态发生微妙变化,很多人还在用年轻时的方式刷牙,结果却越刷越糟糕:牙龈退缩、牙齿发酸、刷完牙出血……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关于刷牙这件事,我们误解太深了。刷牙从来就不是简单的“机械动作”,而是一项讲究时机、方法和方式的“技术活”

尤其是中老年阶段,牙齿和牙龈的状态与年轻人相比,已经完全不同,继续用“通用模板”刷牙,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那57岁之后该怎么刷牙?为什么“吃完饭立刻刷牙”不再适用?今天,我们就来一次“牙齿保卫战”的深度科普,从科学角度告诉你,刷牙这件小事,是如何影响你晚年生活质量的大事。

很多人坚持“饭后立刻刷牙”,以为这样可以清除残留物、预防蛀牙。但如果你刚吃了酸性食物,比如水果、番茄、醋、果汁等,再马上刷牙,其实是在酸性环境下“打磨”牙齿表面

牙齿表面的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之一,但也最怕酸。酸性物质会暂时软化牙釉质,此时用牙刷摩擦,等于是人为加速了牙釉质的磨损。这不是清洁,这是伤害。

这是为什么英国牙科协会(BDA)与美国牙医学会(ADA)都建议至少饭后30分钟再刷牙的原因之一。

尤其是随着年龄增长,唾液分泌减少、牙釉质自然磨损,这层“保护盾”变得越来越脆弱,刷牙方式一错,牙齿就会提前“退休”。

为什么特意强调“57岁”?不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科学有据。

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国口腔医学杂志》的研究指出:中国人群中,牙龈退缩和牙齿敏感的高发年龄段集中在55~65岁

此阶段牙周支持组织开始明显退化,牙根暴露、牙本质敏感等问题显著增加。

这个阶段很多人已经开始出现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等隐匿进行的“慢性牙病”,而这些问题的早期,不疼、不痒、不明显,往往被忽视,直到牙齿松动时才后悔莫及。

57岁不是一个随意设定的数字,而是牙齿进入“高危阶段”的分水岭。从这个年龄开始,刷牙方式必须升级。

很多人刷牙仍停留在“早起+睡前”的两次“例行公事”。但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这样的频率和方式已难以满足口腔健康需要。

早上刷牙,应该在吃早餐前进行。原因很简单:一夜之间,口腔内细菌大量繁殖,清晨口腔就像个“细菌工厂”。如果不先刷牙就吃早餐,等于是直接把“细菌大餐”吞进肚子里。

晚上刷牙要格外认真。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次刷牙。夜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自洁能力变弱,残留的食物和细菌趁机滋生,成为蛀牙和牙周病的温床。

而饭后刷牙,建议至少间隔30分钟,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时。可以用清水漱口、咀嚼无糖口香糖等方式先行清洁,待口腔pH值恢复后再刷牙,才是科学之选。

很多人刷牙喜欢“来回搓”或“横扫式清洁”,觉得这样才干净。这种刷法是牙龈退缩的“罪魁祸首”。

正确的方式是“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轻压牙龈边缘,小幅度前后震动,然后顺着牙缝向上(或下)刷出。这样不仅能清洁牙齿表面,还能有效清除牙龈沟的菌斑。

尤其是中老年人,牙龈本就脆弱,暴力刷牙只会加速牙根暴露和牙本质过敏用心刷比用力刷更重要。

不少人觉得硬毛牙刷刷得更带劲,但对于57岁以上的人群来说,硬毛牙刷已经成为牙龈的“隐形杀手”

这个阶段的牙龈更容易出血、萎缩,硬毛刺激只会加剧炎症。软毛牙刷配合正确刷法,清洁力并不逊色,而且更安全。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发布的一项临床研究也指出:使用超软毛牙刷的老年人群,其牙龈出血率显著低于使用中硬毛牙刷者,且主观舒适度更好。

请放下对“软毛”的偏见,它才是这个年龄段牙齿最好的“护卫”。

商场里琳琅满目的牙膏种类让人眼花缭乱,有的主打美白,有的抗敏感,有的去牙垢,价格从几块到几十元不等。但对于57岁以上的人来说,牙膏的选择,首要不是美白,而是“功能对口”

如果你经常刷牙出血,应首选含氟+抗炎成分(如氯己定、金银花提取物等)的牙膏

如果有牙本质敏感,应选择含硝酸钾、氟化物的抗敏牙膏;牙结石多的人群,可考虑含有焦磷酸盐的牙膏帮助减少结石形成。

记住:牙膏不是“万能药”,但它是你每天两次的“口腔处方”。不对症,就等于白刷。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用过牙线,觉得麻烦、不必要。牙刷能清洁的牙面面积,不超过牙齿表面的60%,剩下的40%,尤其是牙缝之间,牙线才是唯一的“通关钥匙”。

牙缝清洁不到位,是牙龈炎牙周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这个年龄段,牙缝普遍变大,食物易嵌塞,更容易滋生细菌。

至于漱口水,也不是“多多益善”。含酒精的漱口水长期使用可能刺激口腔黏膜,推荐选择温和型、不含酒精的抗菌漱口水,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7岁之后,很多人开始重视骨质疏松、血压血糖,却忽略了牙齿这个“入口器官”的健康状态

一口咬不动的牙齿,意味着营养摄入受限、饭菜乐趣减少、咀嚼效率下降。

研究表明,牙齿缺失6颗以上的人群,其认知功能下降风险显著高于牙齿完整者,这是因为咀嚼刺激直接影响大脑供血

口腔健康不是“美容问题”,而是“生命质量问题”。而刷牙,是你每天最具性价比的投资。

1.饭后别立刻刷牙,至少等30分钟;

2.晨起空腹先刷牙,再吃早餐;

3.使用软毛牙刷,配合正确刷牙法;

4.根据牙齿状况选择功能型牙膏;

5.每天至少1次使用牙线,晚上刷牙认真细致。

牙齿的老去虽然无法阻止,但我们可以延缓它、保护它、善待它。不把刷牙当成“例行任务”,而是当作一场每天的“自我修复”,你会发现,牙齿可以陪你走得更远、吃得更香、笑得更自如。

参考文献

王璐,李杰,张建业.55岁以上人群牙龈退缩与牙周状况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口腔医学杂志,2022,57(4):215-220.

刘婷,陈海涛.不同类型牙刷对老年人口腔健康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42(2):128-132.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