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本没网口?2 招搞定西门子 S7-200SMART PLC 通讯,亲测有效!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6:50 1

摘要:最近后台有朋友问我:“新买的超薄笔记本没网口,想连西门子 S7-200SMART PLC 调试程序,试了好几次都连不上,急得头都大了!” 其实我之前也遇到过一模一样的问题,当时对着设备琢磨了大半天,终于摸透了两种靠谱的连接方法。今天就把这些实操步骤掰开揉碎讲给

最近后台有朋友问我:“新买的超薄笔记本没网口,想连西门子 S7-200SMART PLC 调试程序,试了好几次都连不上,急得头都大了!” 其实我之前也遇到过一模一样的问题,当时对着设备琢磨了大半天,终于摸透了两种靠谱的连接方法。今天就把这些实操步骤掰开揉碎讲给你,跟着做,保准你也能顺利连好!

先划重点:两种连接思路,总有一款适合你

不带网口的超薄本,想连 S7-200SMART PLC 其实就两条路:要么给电脑 “加个网口”(用扩展坞 / 转换器),要么走无线(用 WiFi 连接)。我两种方法都试过,各有各的方便,下面会把每一步的细节都告诉你,包括我踩过的坑也一起说~

一、硬件连接:先把 “通路” 搭起来

不管选哪种方法,第一步都是先把硬件连好。这一步别着急,慢一点反而不容易错。

方法 1:用扩展坞 / 转换器 —— 给电脑补个 “网口”

我最开始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因为当时调试现场有网线,直接连最稳定。

1.先买个扩展坞或 USB 转网口转换器:我试过好几个牌子,最后留下了绿联的 Type-C 扩展坞(就是图 1 这款),插上去不用装驱动,电脑会自动识别出 “USB 网卡”,省了不少事。

2.注意哦!如果你的笔记本是老款 USB 接口(不是 Type-C),记得买对应的 USB 转网口器,别买错接口白跑一趟~

3.连网线:把扩展坞上的网口和 PLC 用网线接上,插紧的时候会听到 “咔嗒” 一声,确认没松就好。

图1

⚠️ 这里必须说个我踩过的坑:不是所有扩展坞都能搜到 PLC!我之前贪便宜买过一个小众牌子的,插上去电脑能识别网卡,但就是搜不到 PLC 的 CPU,后来换了绿联的才好。另外,电脑系统也很关键,尽量装微软官网的纯净版系统,我之前用改过的 ghost 系统,也出现过识别不稳定的情况,重装纯净版后就正常了。

方法 2:用 WiFi 连接 —— 没网线也能连

如果调试现场不方便拉网线,WiFi 连接就很灵活。我上次去车间调试,设备离办公桌远,用 WiFi 就省了扯长线的麻烦。步骤超简单:先把 PLC 用网线连到 WiFi 路由器上(就像给路由器插个电脑一样),然后让你的笔记本连同一个 WiFi—— 这样电脑和 PLC 就处在同一个 “网络圈子” 里了,后续设置好就能通。

二、确认网卡驱动:别让 “隐形障碍” 挡路

不管用扩展坞还是 WiFi,都得先确认电脑能识别到对应的网卡驱动 —— 不然硬件连好了,软件也认不出来。我一般用 Win10 系统,步骤很固定,你跟着做就行:

查扩展坞 / 转换器的网卡驱动(以 Win10 为例)

1.先打开 “控制面板”,找到 “网络和共享中心”—— 我一般从桌面左下角的搜索框搜 “控制面板”,比一层层找快很多;

2.点 “以太网”:这里会弹出以太网状态窗口。如果电脑连了多个网络(比如同时连了 WiFi 和扩展坞),分不清哪个是扩展坞的话,你可以拔了网线再插上,看哪个连接 “消失又出现”,那个就是扩展坞对应的以太网;

3.点 “详细信息”:在弹出的窗口里,“描述” 那一栏会显示网卡驱动的名字(比如 “Realtek USB GbE Family Controller”),记下来或者截个图,后面设置会用到。

图2

查 WiFi 的网卡驱动(同样 Win10)

和上面步骤差不多,只是把 “以太网” 换成 “WLAN” 就行:

还是打开 “网络和共享中心”;点 “WLAN” 进入状态窗口;点 “详细信息”,在 “描述” 里找到 WiFi 网卡的名字,比如 “Intel (R) Dual Band Wireless-AC 8265”。

图3

三、IP 地址设置:让电脑和 PLC “在一个频道”

这一步是关键!就像两个人说话要讲同一种语言,电脑和 PLC 的 IP 地址得在 “同一网段” 才能通。我两种设置方式都试过,自动和手动都能用,看你习惯选哪种。

以太网(扩展坞)的 IP 设置

先回到 “网络和共享中心”,找到你刚才确认的 “以太网”,右键点 “属性”;找到 “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双击打开(就是图 4 这个界面);这里有两种选择:✅ 选择 1:手动设置 IP(我更推荐,稳定)

手动输一个和 PLC 同一网段的 IP。比如 PLC 默认 IP 是 192.168.10.1,那你电脑可以设成 192.168.10.10(最后一位 1-254 随便选,别和 PLC 重复),子网掩码填 255.255.255.0,网关不用填也没关系(如图 5)。我上次调试时,就是手动设的 IP,一次就连上了,没出过错。

图4

图5

✅ 选择 2:自动获取 IP(适合新手,省事)

直接选 “自动获得 IP 地址”,电脑会自己生成一个 IP(如图 6)。之后你可以按图 2 的步骤查一下电脑的 IP,确认和 PLC 在同一网段就行。不过我偶尔遇到过自动获取的 IP 不在同一网段的情况,所以后来更习惯手动设。

图6

WiFi 的 IP 设置

和以太网步骤几乎一样,只是把 “以太网” 换成 “WLAN”:

打开 “WLAN” 的属性,找到 “Internet 协议版本 4 (TCP/IPv4)”;同样可以选手动或自动:手动的话,IP 要和 PLC、路由器在同一网段(比如路由器是 192.168.0.1,电脑就设 192.168.0.10);自动的话,电脑会从路由器获取 IP,之后查一下是否和 PLC 同网段就行(如图 7-9)。

图7

图8

图9

四、设置 PG/PC 访问接口:给软件 “指条路”

这一步是告诉 STEP 7-MicroWIN SMART 软件:“你要通过哪个网卡连 PLC”。我第一次没设这个,软件一直搜不到 PLC,后来才发现是漏了这步。

以太网(扩展坞)的 PG/PC 设置

从控制面板里找 “设置 PG/PC 接口(32 位)”—— 这个入口有点隐蔽,你可以搜 “PG/PC” 快速找到;应用程序访问点选 “MWSMART”(固定选这个,别改);“使用的接口分配参数” 里,选你刚才记的 “以太网网卡名称 +.TCPIP.AUTO.1”(比如 “Realtek USB GbE Family Controller.TCPIP.AUTO.1”),如图 10;点 “确定” 后,会弹出一个警告窗口(图 11),直接点 “是” 就行 —— 别担心,这是正常提示,不是出错了。

⚠️ 忘了网卡名字?没关系,回头看一下图 2 里记的 “描述”,对应上就行。

图10

图11

WiFi 的 PG/PC 设置

和以太网类似,只是选 WiFi 的网卡驱动:

同样打开 “设置 PG/PC 接口(32 位)”,选 “MWSMART”;接口参数里选 “WiFi 网卡名称 +.TCPIP.AUTO.1”(比如 “Intel (R) Dual Band Wireless-AC 8265.TCPIP.AUTO.1”),如图 12;点确定,弹出警告窗选 “是”(图 13)。

图12

图13

五、软件连接 PLC:最后一步,连!

前面都设好了,现在打开 STEP 7-MicroWIN SMART 软件,就能连 PLC 了。我分两种情况说,正常搜到和搜不到的情况都有应对方法。

️ 先打开软件:找到 “通讯” 按钮

打开你的项目后,在软件上方的菜单栏里找 “通讯”(如图 14),点一下就进入连接界面了。

图14

扩展坞(以太网)连接:两种情况应对

✅ 情况 1:能正常搜到 CPU(运气好!)

通讯接口选刚才设的 “网卡名称 +.TCPIP.AUTO.1”;点 “查找 CPU”,等一会儿就能看到 PLC 的 IP(比如我上次搜到的是 192.168.10.133);选中这个 IP,点 “确定”—— 搞定!软件和 PLC 就通了(如图 15)。

⚠️ 情况 2:搜不到 CPU(别慌,我常遇到)

大部分时候用扩展坞,直接搜可能搜不到,这时候手动加 IP 就行:

还是选对通讯接口,然后点 “添加 CPU”;输入 PLC 的 IP(比如 192.168.10.133),点确定 —— 这样就能连上了(如图 17)。

重要提醒:不管是搜到还是没搜到,都要确认电脑和 PLC 的 IP 在同一网段!如果不在,就点 “编辑”(如图 16),把 PLC 的 IP 改成和电脑同一网段(比如电脑是 192.168.10.10,PLC 就改成 192.168.10.134),改完再连。

WiFi 连接:比以太网更省心

用 WiFi 连,一般都能直接搜到:

通讯接口选 “WiFi 网卡名称 +.TCPIP.AUTO.1”;点 “查找 CPU”,很快能看到 PLC 的 IP(比如我上次是 192.168.0.110);选中 IP 点确定,就通了(如图 18)。

同样要注意 IP 网段!如果不在同一网段,按图 16 的方法改 PLC 的 IP 就行。

六、总结:记住这几步,下次不用慌

其实整个流程下来,核心就是 “搭通路→认驱动→设 IP→指接口→连软件”。我刚开始学的时候,也走了不少弯路,后来多试几次就熟练了。

如果你按步骤做,还是遇到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一起讨论~另外,文章里如果有讲得不对的地方,也请大家指出来,一起把方法完善得更实用

来源:小火论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