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条播放量1.2亿次的短视频,让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女学警“图图警官”猝不及防地站到了流量的中心,展现着新时代执法者的别样形象。
一条播放量1.2亿次的短视频,让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的女学警“图图警官”猝不及防地站到了流量的中心,展现着新时代执法者的别样形象。
今年国庆黄金周,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一组特殊数据:某执勤点日均人流量突破200万人次,而驻守在此的一位女学警日均步数达28703步,相当于绕标准操场奔跑70圈。
这位被网友称为“图图警官”的年轻女警,凭借标志性的大耳朵、英气眉与利落短发,在社交平台掀起一场“可爱风暴”——单条执勤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相关话题累计阅读量超15亿次。
---
“图图警官”的走红始于一段15秒的短视频。
画面中,身着藏蓝制服的女学警正弯腰为迷路儿童擦拭眼泪,胸前的执法记录仪恰好捕捉到她侧脸——方形下颌线、微翘的鼻尖与灵动的大耳朵构成极具记忆点的视觉符号。
网友将此形象与动画角色“大耳朵图图”进行创意联想,衍生出 “现实版警界图图” 的二次创作热潮。
数据显示,相关表情包在24小时内被下载380万次,抖音平台#图图警官变装挑战#播放量达4.7亿次。
执勤现场成为天然的“沉浸式剧场”。有游客记录下这样的场景:当外国游客用生硬中文询问路线时,女学警切换至流利英语解答。
遇到哭闹孩童,她从口袋掏出棒棒糖;发现老人步履蹒跚,立即上前搀扶。
这些充满生活温度的细节,通过短视频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精准触达不同圈层用户。
02 硬核实力据黄浦公安分局披露,国庆期间外滩区域女学警日均执勤14小时,需完成三项核心任务:日均指引游客1200人次、处理儿童走失事件8起、应对突发状况3次。
为适应高强度工作,她们接受特警级体能训练——5公里武装越野、擒拿格斗模拟、多语言应急沟通等科目。
某次模拟演练中,“图图警官”在38℃高温下连续处置3起“醉酒闹事”事件,制服后背结出盐霜的照片引发网友集体致敬。
上海公安学院的教学日志显示,这位女学警在校期间创下两项纪录:以满分通过警务战术考核,在全市学警英语能力测试中位列前3%。
其随身携带的“执法包”内含移动终端、急救药品、多国语言警示卡等23件装备,重量达4.7公斤。
这种“可爱外表与专业内核”的反差,恰是公众对其产生信任感的关键。
传统执法者形象常与“严肃”“距离感”关联,而“图图警官”的走红揭示出公众对 “亲民型执法者” 的渴求。
某社交平台调研显示,83% 的受访者认为“执法者应具备沟通温度”,76% 的人更愿意配合“面带微笑的警察”工作。
作为上海首批通过特警选拔的女学警,她的成长轨迹挑战着传统认知。
公安系统数据显示,女性执法者在处理儿童走失、家庭纠纷等场景时,群众满意度比男性同行高19个百分点。
这种优势源于女性特有的共情能力——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女性大脑的镜像神经元系统更发达,能更精准感知他人情绪。
“图图警官”现象衍生出独特的城市传播效应。
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期间“外滩警花打卡游”线路预订量激增320%,相关短视频带动南京路商圈客流量提升18%。
这种“可爱经济”与城市安全的结合,创造出新型文旅IP——上海市文旅局已将其纳入 “城市温度代言人” 计划,拟拍摄系列安全宣传短片。
当夜幕降临,外滩的霓虹灯映照在“图图警官”的肩章上,那些被汗水浸透的制服、被问路者握得温热的对讲机、被孩童蹭花的口红,共同勾勒出新时代执法者的立体画像。
他们既是维护秩序的钢铁防线,也是传递温度的城市使者。
从杭州西湖边的“兔子警官”李语蔚到上海南京路的“图图警官”,中国城市街头正涌现出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亲和力的年轻执法者。
她们既是城市安全的守护者,也成为城市形象的生动名片。
“图图警官”的走红,预示着执法者形象进入3.0时代:1.0时代强调权威性,2.0时代注重专业性,3.0时代则追求 “专业力+亲和力+传播力” 的三维融合。
来源:屋内闻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