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非要23道题才考得全面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05:49 1

摘要:一线优秀语文老师做高考题,总是感到很气闷,令人不可思议的竟然有23道题。不仅题目繁琐,而且选用的阅读材料也多得令人匪夷所思。

一线优秀语文老师做高考题,总是感到很气闷,令人不可思议的竟然有23道题。不仅题目繁琐,而且选用的阅读材料也多得令人匪夷所思。

现代文阅读两道题,至少用了四种阅读材料,号称非连续文本阅读。古文眼下也喜欢用非连续文本,至少两种材料。再加上古诗、语言运用的文段阅读。单是读这么多材料,就要耗去考试一半以上的时间。有人还要鼓吹,就是要让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考题。

如此多的题目,如此多的材料,看似考得很全面,其实琐碎又肤浅,该考的核心素养根本没有考。

1 只考低端思维,无法考高端思维

题目多,材料多,怎么解决考试时间的矛盾?那就是命题内含的思维肤浅。客观题最肤浅,必须考10个题左右。主观题也只有简单的分条式答案,思维肤浅。

只要懂得思维的规律就清楚,深度思维耗时长,不可能用简答能回答清楚。比如,要考想象力,就必须以写作的形式较长地表达,才能考查想象力;要考批判性思维,必须阐述批判性论点,论据充分,也必须要较长地表达。

就是主观题,命题也往往在细小处下功夫,根本没有涉及到思辨和想象等创新思维。

2 全面没有意义,必然肤浅

从材料看,全面就是文体丰富,从实用文章到文学作品,从古代到现代,从散文到韵文。我们不知道,这种全面有什么意义?

从命题看,形式多样,从客观题到主观题,还有填空题,这种全面又有什么意义?全面就像是大杂烩,材料越丰富,题越多,似乎就考得越公平。

材料越多,越耗考试时间,考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没有施展的舞台,材料多有什么意义?如果每道题都只有简单肤浅的思维,题目多又有什么价值?

我们似乎根本不明白,把文学名篇读懂,实用文还有什么问题么?拥有文学和文化素养,还需要繁琐的雕虫小技么?

3 主观题都是简答,核心素养没有用武之地

命题专家似乎不懂得,简答题没有语文核心素养发挥的空间,而条列式答案只能考查肤浅的思维,不可能有想象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端思维表现的舞台。

历史政治等学科尚且有论述题,语文却没有。只要考查个性化的思维,就必须忌讳标准答案,而个性化的答案必须由论点论据论证构成,必须是阅读评论。

老实说,要真正考查核心素养,只要考一篇阅读评论足矣,既有强大区分能力,又选拔有思想和热情的人才。这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吗?

4 客观题无法考语文素养,没有存在的意义

客观题蕴含的思维单一,特别是与核心素养无缘,因为素养必须主观表达,是富于个性的。要考查核心素养,客观题就必须消失。

从区分度看,客观题考得简单区分度小,考得难看似公平其实是考运气,难得没有价值。

总之,未来语文高考只有三道题:

第一题,小说阅读,从一个具体角度写阅读评论,特别是写批判性评论,考查批判性思维。

第二题,古诗阅读,考查审美赏析,描绘诗歌意境,从有尽之言解剖无穷之意,主要考查想象力和审美力。

第三题,创设具体情境,切入很小的角度,写篇自传性的文章,可以是议论文,也可以是记叙文,但都必须夹叙夹议,主要考查认识自我的文化智慧。

来源:灵拙说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