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的存储封测行业像坐了过山车,一边是AI算力爆发带火HBM(高带宽内存)、DDR5等高端产品,订单排到明年;一边是传统存储需求疲软,低端产能面临过剩压力。国内存储封测四巨头——深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近期的日子可谓天差地别:有的工厂24小
2025年的存储封测行业像坐了过山车,一边是AI算力爆发带火HBM(高带宽内存)、DDR5等高端产品,订单排到明年;一边是传统存储需求疲软,低端产能面临过剩压力。国内存储封测四巨头——深科技、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近期的日子可谓天差地别:有的工厂24小时连轴转还赶不完订单,有的却在加速砍掉低端产能、四处寻找新赛道。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背后,藏着半导体产业升级的底层逻辑,更预示着行业格局的新变化。
先把行业背景说透:存储封测不是简单的“打包芯片”,而是决定存储产品性能的关键环节,相当于给芯片“装大脑+接神经”。2025年这行的风口很明确,就是AI驱动的高端化——AI服务器对HBM3内存的需求同比暴涨300%,DDR5内存渗透率从去年的20%飙升到45%,而能搞定这些高端封装的企业没几家。与此同时,传统的DDR4、低端NAND封测却供大于求,加工费一年降了15%。这一涨一跌之间,四巨头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
深科技:HBM风口上的“接单接到手软”
在四巨头里,深科技绝对是2025年的“幸运儿”,甚至被业内调侃“躺着接单都忙不过来”。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储半导体业务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25%,毛利率更是达到13.5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能吃到这波红利,核心是踩准了两个关键点:技术卡位和产能提前布局。
深科技的看家本领是DRAM封测,国内高端DRAM封测市占率高达28%,旗下沛顿科技早就通过了英特尔的DDR4认证,技术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更关键的是,它提前押注了HBM赛道,专门建了HBM3专用产线,还完成了客户样品验证,良率居然追到了98.2%,和三星几乎持平。要知道,HBM封装的技术门槛极高,光是16层堆叠工艺就难倒了不少同行,而深科技能把8颗512Gb DRAM裸片做成1TB的“千层饼”,良率还能保持99.7%,这实力在国内独一份。
订单自然找上门来。长鑫存储的DDR5封测订单给了它不少,长江存储的HBM3订单也在同步爬坡,甚至SK海力士都抛来了橄榄枝。为了接订单,公司合肥二期工厂赶紧扩产,月产能从5万片翻倍到8.2万片,即便这样,订单还是排到了2026年一季度。机构预测,今年四季度它单月利润可能突破1.5亿元,环比还要涨30%,这就是踩准风口的底气。
不过深科技也不是没隐患,它的收入里还有一半来自高端制造代工,这部分毛利率才7.2%,拖了整体盈利的后腿。而且存储行业有周期波动,要是明年HBM需求不及预期,业绩可能会有波动。但短期来看,只要AI算力需求不降温,它的好日子还能持续一阵。
长电科技:全栈选手的“均衡增长术”
长电科技作为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封测巨头,2025年上半年营收186.1亿元,同比增长20.1%,虽然没像深科技那样“暴赚”,但胜在稳扎稳打,算是“小火慢炖”的典型。它的秘诀在于“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在存储封测里玩起了“高端突围+多元对冲”。
在高端存储领域,长电科技一点没落后。HBM封装技术里,它的8层堆叠良率达到98.5%,比深科技还略高一点,已经成了长江存储的重要合作伙伴,还拿到了英伟达的部分订单。为了抢市场,它还入股了圣洁半导体,把存储封测的市场份额提升到25%,DRAM、Flash全品类都覆盖,从移动终端到工业存储的需求都能接。
更聪明的是,它用其他高景气赛道对冲了存储行业的波动。比如汽车电子领域,它专门设了汽车电子BU,产品卖到特斯拉、理想这些车企,2024年相关收入涨了20.5%,上海临港的车规级基地下半年还要通线,产能能翻倍。AI芯片封装更是发力迅猛,运算电子业务2024年增速达38.1%,全球85%的头部半导体企业都是它的客户,苹果、高通这些巨头的订单常年稳定。
这种全栈布局让它抗风险能力超强。虽然传统存储封测业务增速一般,但高端存储、汽车电子、AI芯片封装三驾马车一起拉,业绩照样稳增。现在它的国产订单占比已经提到40%,海外收入还占80%,人民币汇率波动都能给它带来额外收益,这种“内外兼修”的打法确实高明。
通富微电:绑定巨头的“甜蜜与烦恼”
通富微电的2025年有点“矛盾”: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17.67%,归母净利润涨了27.72%,看着不错,但细分到存储业务,却有点“靠天吃饭”的意思。它的核心问题在于——太依赖高性能计算芯片封测,存储业务成了“副业”,没能跟上这波高端存储的风口。
通富微电的王牌是和AMD的深度绑定,承担了AMD 80%以上的封测份额,尤其是数据中心、CPU/GPU这些高端芯片的封装,让它在Chiplet、2D+等顶尖技术上走在前列。2024年它的FCBGA业务涨了52%,这部分收入撑起了业绩的大半江山。但在存储封测领域,它的布局相对滞后,虽然也做DRAM、NAND封测,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高端的HBM封装还在研发阶段,没能赶上这波红利。
为了破局,通富微电已经开始发力。一方面加速HBM封装技术的研发,争取明年能实现样品送测;另一方面拓展存储客户,想从长鑫存储、长江存储那里分一杯羹。但现在行业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深科技、长电科技已经占了高端市场的60%以上份额,它想挤进去并不容易。不过好在它的高端封装技术底子在,只要能快速突破HBM技术,凭借和AMD的合作经验,说不定能后来居上。
华天科技:产能扩张中的“转型阵痛”
四巨头里,华天科技的日子相对难一些。虽然2025年上半年汽车电子、存储器订单大幅增长,还喊出了“先进封装产能扩张”的口号,但主营业务盈利一直没跟上,2023年二季度的利润甚至主要靠非经常性收益,主业还在亏损。这背后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技术滞后”的老问题。
华天科技的存储封测业务以传统产品为主,虽然也切入了车规级存储封装,但高端的DDR5、HBM封装进展缓慢。它确实在扩产,西安、昆山基地都在释放产能,2.5D/3D封装产线也完成了通线,还启动了CPO封装技术研发,但这些技术要转化成订单还需要时间。更关键的是,它的产能扩张有点“盲目”,低端存储封测产能加得太多,赶上行业价格战,加工费上不去,毛利率自然低。
现在华天科技已经意识到问题,开始砍低端产能,把资源往高端倾斜。一方面聚焦车规级存储封装,毕竟汽车电子需求年增速达16%,是个好赛道;另一方面加速2.5D/3D封装的客户验证,想切入AI存储供应链。它的优势是客户基础不错,比亚迪、索尼都是它的合作伙伴,只要能在技术上突破,把这些客户的高端订单拿下来,转型就能成功。但转型需要时间,短期内还得承受“阵痛”。
四巨头分化的底层逻辑:3个关键胜负手
看完四巨头的现状,不难发现,它们的“冰火两重天”不是偶然,而是3个关键胜负手决定的:
1. 技术卡位:高端化是唯一出路。深科技和长电科技能赚钱,核心是搞定了HBM、DDR5这些高端封装技术;而通富微电、华天科技落后,本质是高端技术没跟上。现在存储行业的利润全集中在高端领域,HBM封装的加工费是传统DDR4的5倍以上,谁能做高端,谁就有定价权。
2. 客户结构:绑定龙头才能稳赚。深科技绑定长鑫存储、长江存储,长电科技服务英伟达、高通,这些龙头客户的订单不仅量大,还能带动技术升级;而华天科技的客户以中低端为主,订单波动大,利润也薄。在半导体行业,“抱对大腿”比埋头生产重要得多。
3. 业务布局:多元对冲周期风险。长电科技靠汽车电子、AI芯片封装对冲了存储波动,而深科技虽然存储赚得多,但高端制造业务拖后腿,通富微电、华天科技更是偏科严重。单一业务太依赖行业周期,多元布局才能穿越牛熊。
普通投资者该怎么看?3个实用判断标准
四巨头的分化,不仅是行业故事,更关系到投资决策。这里给大家3个简单的判断标准,不管是看公司还是选标的都能用:
一看HBM进展。这是当前最核心的风口,直接问“有没有HBM3量产能力”“良率多少”“有没有龙头客户订单”。深科技、长电科技已经有答案,通富微电、华天科技还在追赶,这就是估值差异的核心。
二看毛利率。存储封测的毛利率直接反映技术水平,高端业务能到15%以上,中低端只有5%-8%。看财报时重点盯“存储半导体业务毛利率”,这个数字比总营收增速更真实。
三看产能投向。扩产不是坏事,但要看扩的是什么产能。扩HBM、DDR5产能是利好,扩传统DDR4产能就是利空。像深科技合肥二期扩的是DRAM高端产能,华天科技早年扩的低端产能就成了负担。
最后想说,存储封测行业的“冰火两重天”,其实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缩影——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不应求,逼着企业必须往高端走。深科技的爆发、长电科技的稳健、通富微电的追赶、华天科技的转型,本质上都是在适应这个大趋势。
对行业来说,这种分化是好事,能淘汰落后产能,让资源集中到有技术、有客户的龙头手里;对投资者来说,看懂这种分化背后的逻辑,才能找到真正有成长潜力的标的。毕竟在半导体这个“技术为王”的行业里,从来没有“躺赢”的捷径,只有提前布局、持续创新,才能在风口来临时接住机会。
当然,投资有风险,不管是“躺着接单”的龙头还是“急寻突破”的追赶者,都要结合技术进展、订单情况和估值水平综合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AI算力需求的持续爆发和国产替代的加速,存储封测行业的高端赛道还会有更大的空间,而那些能抓住机会的企业,终将在分化中脱颖而出。
来源:荔林摘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