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河壮丽千秋秀,家国团圆一梦融。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全民旅游”盛况背后,也藏着市场格局的悄然“洗牌”。
转自:沈阳日报
□张膺浩
山河壮丽千秋秀,家国团圆一梦融。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中秋假日8天,全国国内出游8.88亿人次,较2024年国庆节假日7天增加1.23亿人次。“全民旅游”盛况背后,也藏着市场格局的悄然“洗牌”。
数据显示,“十一”长假期间,辽宁凌海布达拉宫广场、辽宁本溪小市一庄、浙江海盐县观海园、贵州镇远县镇远古城等“小众景点”跻身全国热门景区,成为年轻人“奔县”的重要目的地。携程平台大数据则显示,随着旅游消费观念迭代,这些景点正逐渐摆脱“小众”标签,其搜索量、预订量增幅普遍达到传统热门景点的4-10倍。越来越多游客跳出“打卡热门景区”模式,转向差异化小众选择。
“小众爆火”并非偶然,折射的是社会发展阶段的跃迁,人们对“何为旅行”赋予了新的定义——旅游不再只是简单的消费行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小众旅游,它以冷门目的地为核心,能让人们逃离人潮,满足游客对新鲜感和独特性的追求。从人文历史与文化角度来讲,小众旅游也有着独特魅力。在一些偏远村庄、自然保护区,游客能深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与当地人建立联系,松弛感拉满,这是在热门景区千篇一律的商业街中难以体验到的。
“冷热反转”,也与社交媒体的信息重塑息息相关。短视频平台、小红书、B站等已成新一代的“旅游指南”。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小镇,可能因一条“治愈系”Vlog或一组“氛围感”照片而一夜出圈。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打破了传统旅游品牌的话语垄断,让小众目的地拥有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这个国庆假期,沈阳用数据证明实力,交出亮眼成绩单。面对“流量”的偏好和旅游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新趋势,我们文旅产业的提质升级也要给出新的答案:不是谁名气大,谁就赢;而是谁更懂人心,谁才能走得更远。基于此,传统热门景区应主动降低门票依赖,丰富服务体验,增强沉浸感与互动性;小众目的地则需在“出圈”后保持定力,构建可持续的旅游生态。只有更多的“真诚”,才能让游客获得更高质量的体验,才可能把一次性的“过客”,转化为“常客”。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