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婆娘”称打车1700公里到内蒙古,“计价器爆表”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0 05:24 1

摘要:国庆第三天下午两点,一个人从重庆街头拦下巡游车,一口气跑到1700公里外的鄂尔多斯

国庆第三天下午两点,一个人从重庆街头拦下巡游车,一口气跑到1700公里外的鄂尔多斯

这事出自网红“完美婆娘”,她说想换一种旅行方式,不坐火车不自驾,偏要打车上路

地点在重庆沙坪坝,时间是10月3日14时左右,街边来来往往的黄色出租车不少,但多位司机听到“去内蒙古”当场摇头

最后接单的是被同行喊来的伍师傅,车是黄身绿牌的电动车,属于重庆公路运输集团的巡游车

她和伍师傅在出发前约定,途中吃住都由她买单,车费按计价器来,话说靠边的便利店还给他们塞了两瓶水,这种路上的小善很常见

车一出城,第一晚跑到陕西延安,第二天经榆林一路向北,沿途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着几台网约车,电动车长途的节奏就是“跑一段、补一段”

10月5日,他们抵达鄂尔多斯,博主只丢下一句“计价器爆表了”,具体金额没说

“爆表”在出租车圈里是常用说法,超过表计上限要另算,实际怎么结算得双方再议

她在视频里提到沿途气温低,车里备着一件冲锋衣,路过榆林时风刮得厉害,司机把衣服丢在座椅上方便随手拿

伍师傅说前一晚重庆下雨,天气凉,他才在车上备了件衣服

质疑很快来了

有人在评论区晒出车尾公司编号的照片,说这事像“有剧本”,抓到的点就是那件冲锋衣,觉得两人事先约好

“完美婆娘”和伍师傅都否认,说是出发才认识,没提前排演

记者通过社交平台私信她,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复,这在网红圈并不罕见,账号消息常常塞满合作邀约

我个人的感受是,长途“打车旅行”天然带戏剧性,镜头里哪怕一个细节也容易被放大

但是否“演”,还得靠公司与监管的核查

10月9日,有网友提供车牌和车尾编号,媒体致电重庆公路运输(集团)有限公司出租汽车分公司

工作人员确认车辆确实属于公司,但强调此事“不是公司行为”,更像乘客与驾驶员的私下协议

对“伍师傅是否是公司员工”还在核实,他的态度很清楚——公司不赞成也不支持这种长途行为,主要考虑安全风险,比如疲劳驾驶、异地道路不熟、夜间气温低,尤其电动车续航安排更复杂

工作人员还说,打车出城不是不允许,但她这种“明显不是随机打过去”,很可能有内容规划的成分

这句话其实把关键点说透了

跨城打车在规则上并非禁区,问题在于接单方式与安全边界

城市巡游车原本是“短频快”,一天几十单、在熟悉的路面穿梭,突然接一个要跨省的“大单”,就得把休息、保险、计费、返程都重新算一遍

以我了解,部分地区巡游车合同里对营运范围有约束

电动车再加上充电时长和桩位紧张,长途的总用时往往比你想的更长

在延安服务区,充电等位至少半小时,这是一线司机的常规抱怨

把视角拉远一点,争议并不只在“是不是剧本”

今年9月,跨城网约车的“返空费”又起风波,有司机要求乘客额外支付返程费用

比如记者在平台下单从深圳龙岗到东莞松山湖,司机要求加钱被拒后故意绕路,让车费飙升;

黄女士从东莞回深圳,平台上被额外扣了31元返程费,申诉后平台只对司机“培训教育”,钱没退

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的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查处网约车违章556宗,同比增73.21%,有效投诉达53526件,平均每天近300件,“故意绕路”和“返空费”是焦点

再看看行业数据,能理解司机与乘客的拉扯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披露,2024年上半年广州市巡游车单车日均载客约23.53次,日均营收约691.67元;

深圳巡游车载客26.73次,日均营收约775.96元

网约车这边,广州单车日均订单量约13.09单,日均营收约386.18元;

深圳日均订单金额约449.16元

这些数字是冷冰冰的,但挺能说明问题

日常“多跑多赚”的逻辑下,动辄上千公里的长途是异类,既可能诱人,也可能把一天的节奏彻底打乱

有趣的是,另一条路正在加速

权威报告提到,2025年第三季度,头部自动驾驶出租车企业加速全球化,小马智行进军新加坡,Robotaxi业务收入增幅超过150%,文远知行拿到比利时L4测试牌照,百度萝卜快跑一个季度提供了超220万次出行

硬件成本下降,预计到2026年单公里成本有望与传统出租车持平

但安全事故仍是规模化落地的最大障碍,这句话听起来像老生常谈,却是真命题

国内也有可比的长途打车视频

今年8月,一位浙江网友从杭州打车到厦门,约800公里,拦了5辆才有人接,食宿自理,车费按打表加协商价,最后花了约3000元

当地公司说这是司机私人行为,会核查是否违规,目前还没公布处理结果

国外的对照更直接

今年7月,美国一名男子从纽约打车到洛杉矶,约4500公里,历时5天,协商总价约1.5万美元,当地管理部门只要资质合规就不干预

从监管口径能看出文化与制度差异,国内更强调运营边界与安全规范,国外更重合意与合规

回到重庆这次

截至10月10日,出租车公司仍在跟进处理,伍师傅的身份尚未明确,博主未回复记者私信,也没公布具体车费

对普通人来说,最现实的担心是“我如果也想来一次,会不会被多收费、会不会不安全”

我倾向于给一个笨但稳的建议

长途一定要提前书面约定,价格、返程、吃住、充电与休息,都写清楚,最好走平台或开具合法票据

司机方面也要评估车况与体力,电动车尤其要排好充电点,秋季北方夜里降温明显,服务区风大

准备一件冲锋衣真的不是细枝末节

这桩事在公共讨论里像一枚测试题

它介于旅行内容与交通合规之间,既有人质疑剧本,也有人把它当作一次勇敢的尝试

我不想替任何人下结论

但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如果长途打车成了内容常态,行业是否该出台更清晰的操作规范?

比如允许的最长单程、强制的休息时长、跨城计费的透明模板,以及返空费如何通过平台明示与协商

规范不必一刀切,但总得让人知道边界在哪儿

说到底,路途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安全与诚信

有人喜欢把旅程拍成视频,有人只是想安稳到达

两者都需要清晰的规则和可核验的事实

这次“从重庆到鄂尔多斯”的故事里,最硬的事实是时间与里程、公司表态与仍在核实的司机身份

最软的感受是镜头里那股北风与座椅上的冲锋衣

我愿意相信大多数人不是为了剧本,而是为了抵达

但相信并不意味着放弃问询与监督

等公司调查进展出来,争议会清晰一些

来源:蓝胖子不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