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年初,我被社交媒体上刷屏的“AI智能选股,月收益超30%”宣传所吸引。看着那些华丽的收益曲线和“粉丝”的感谢留言,我心动了。在添加了一位“AI投资导师”后,我交了8888元的“终身会员费”,开始了我的AI选股之路。
短短三个月,我的10万元本金在AI荐股的“精准指导”下化为6万。这不是故事,而是我的亲身经历。
去年初,我被社交媒体上刷屏的“AI智能选股,月收益超30%”宣传所吸引。看着那些华丽的收益曲线和“粉丝”的感谢留言,我心动了。在添加了一位“AI投资导师”后,我交了8888元的“终身会员费”,开始了我的AI选股之路。
最初几天,AI推荐的股票确实小有盈利。但好景不长,随着我加大投入,亏损接踵而至。当我质疑时,对方总是说:“市场短期波动,AI算法看到了你们看不到的机会。”于是,我越陷越深。
后来我才知道,那些所谓的“成功案例”都是伪造的,连社交媒体上的感谢留言也多是水军。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教训,帮助更多人避开这些陷阱。
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对高科技的盲目信任,设计了一系列让人防不胜防的骗局。深圳证监局近期提示,非法荐股活动已形成标准化套路。
最常见的是“购买高价商品送荐股”。不法分子通过自媒体打造投资专家人设,随后将受害人拉入群聊。群里有许多“股民”声称跟着“老师”赚钱了。不久,助理会联系你,称购买指定高价产品就可以加入VIP群获取“牛股”信息。受害人购买产品入群后,往往亏损严重却维权困难。
第二种套路是“以教育培训为名非法荐股”。没有资质的机构打着“理财教育培训”幌子,收取高价课程费用。他们先展示几只股票信息,进而推销数千、上万元的进阶课程。这类荐股常通过直播、群聊开展,采用谐音暗语等隐晦方式进行,投资者跟随操作往往大幅亏损。
这些骗局已形成“养号—引流—变现”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江苏镇江警方破获的一起利用AI技术实施的非法荐股诈骗案,涉案金额近1.8亿元,犯罪团伙利用AI机器人拨打1700万个电话获取客户信息。
AI技术看似高端,但在股市这个复杂系统中存在先天不足。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李国平指出,AI选股的优点在于能减少人性对投资的影响,但其效果高度依赖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金融市场受政策、情绪、“黑天鹅”事件等复杂因素影响,而AI模型尤其非金融专用模型的预测能力,受限于算法和市场不确定性,难以精准预测。当市场出现政策调整等突发情况时,AI可能无法及时反应。
更令人担忧的是“算法黑箱”问题。当AI生成投资建议时,其决策过程往往缺乏可解释性,投资者难以判断建议的合理性。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AI主要基于历史规律和基础数据进行投资研判,但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市场的实际走势。
AI“幻觉”现象也是潜在风险。AI在处理复杂或小众内容时可能输出与事实不符或逻辑混乱的信息。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散户而言,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识别这些错误信息。
一位基金研究员分享了她的经历:在一次撰写分析报告时,AI关于2025年黄金价格的预估为“500元/克”,而她手头的主流研报显示正确价格远高于此。这种错误如果发生在股票推荐中,后果不堪设想。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部分大模型出于合规要求已经停止向用户推荐个股。当我在DeepSeek上请求推荐股票时,它明确拒绝并强调:“任何声称能精准预测短期股价走势的行为都是极不负责任的。”
面对层出不穷的AI选股骗局,投资者需掌握实用的防范措施。深圳证监局给出了“四招”识别防范非法活动的方法。
第一,查资质。开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需持“双证”,即所属机构要取得证监会许可及个人取得执业证书。投资者可登录证监会官网查询合法机构名录,或登录证券业协会官网查询证券从业人员信息。
第二,验真伪。如果有人称自己是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员工,可拨打相应机构官方电话咨询查验真伪。切勿相信所谓的“内部网站”“内部消息”“内部APP”。
第三,拒转账。合法机构不会使用个人账户收款,要求向个人转账、购买商品入金的都是骗子。不法分子常常要求购买高价商品如白酒、茶叶等才能获得荐股服务,这是一种常见套路。
第四,辨软件
投资者还应建立科学投资观,认识到AI本质上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印钞机”。任何投资决策都应建立在对市场规律、企业价值的独立判断之上,避免盲目跟风“黑科技”。
警惕保本保息陷阱也至关重要。任何投资产品都不得承诺保本保息,高收益一定对应着高风险。不要贪图一时的高收益陷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一位尝试用AI辅助炒股的投资者晓楠坦言:“AI输出的质量高度取决于数据质量和提示词设计,它可以作为参考,但绝不能完全依赖。”他买入AI推荐的两只股票后仅有小幅浮盈,远未达到宣传中的高收益。
真正的投资需要耐心和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技术是工具,而不是救世主。在追求财富增值的道路上,理性与谨慎永远是我们最可靠的伙伴。
来源:寡言少语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