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五点半的郑州街头,早点摊的煤炉正旺。老李揭开巨大的铝锅,白汽裹着胡椒与牛肉的香气扑了满脸——这是他卖胡辣汤的第十八年。案板上码着切好的面筋与海带,旁边塑料袋里装着刚出炉的油馍头,有熟客骑着电动车过来,隔着老远就喊:“老李,多搁点辣子!”
一碗胡辣汤喝出的风波:当“爱家乡”变成“踩邻居”,苏醒们该补补这堂课
凌晨五点半的郑州街头,早点摊的煤炉正旺。老李揭开巨大的铝锅,白汽裹着胡椒与牛肉的香气扑了满脸——这是他卖胡辣汤的第十八年。案板上码着切好的面筋与海带,旁边塑料袋里装着刚出炉的油馍头,有熟客骑着电动车过来,隔着老远就喊:“老李,多搁点辣子!”
这样的清晨,在西安的巷弄、在洛阳的街角同样上演。胡辣汤早不是简单的早餐,它是蒸笼掀开时的那声“小心烫”,是上班族保温杯里的半温余味,是异乡人行李箱里那包舍不得拆的速食调料。可谁也没想到,这碗冒着热气的家常味,会在某天被推上舆论风口——起因是歌手苏醒在西安演唱会上的:“只有咱西安的肉丸胡辣汤才是真正的胡辣汤,旁边河南的胡辣汤还真不是。”
一、“正宗”两个字,怎么就成了伤人的刀?
台下的欢呼与网络的骂声几乎同时炸开。有人觉得“自家孩子自家夸,没问题”,更多人却听出了不对劲:夸西安的肉丸筋道、汤头浓郁没问题,何必非要踩一脚“旁边河南”?更何况,他口中“不正宗”的河南胡辣汤,恰恰是好友陆虎的家乡味道——陆虎老家周口逍遥镇,正是胡辣汤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更讽刺的是后续道歉。视频里,苏醒挠着头说“可能河南的朋友比较敏感”,转头把“河南胡辣汤”说成“湖南河辣汤”。那句“活人长嘴难免说错话”,与其说是道歉,不如像在撒娇。网友翻出他过往言论:说武汉“别跟西安提碳水”,内涵《花田错》歌词“现在再想那得多痛”,球队输球当场砸电视……原来“口无遮拦”早不是第一次,只是这次,他戳到了地域情感的软肋。
二、当“家乡自豪感”变成“文化排他性”
在河南籍演员王一博的微博里,你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他蹲在老家洛阳的街头,手里捧着一碗胡辣汤,配文“加俩水煎包,得劲儿”;刘昊然回郑州拍纪录片,镜头扫过街边摊,他笑着说“这辣度,也就我们河南人能顶得住”。同样是推荐家乡味,他们从不比较“谁更正宗”,只用眼神里的熟悉与满足,就让人想起自己家门口的那碗热汤。
可总有人学不会这种“温柔的骄傲”。杨丞琳在郑州演唱会调侃“河南人爱骗人”,李诞在节目里说“山东人都爱开挖掘机”,这些带着偏见的“玩笑”,本质上和苏醒的“拉踩”没区别——把地域特色变成标签,用贬低他人的方式抬高自己。就像胡同里吵架的孩子,赢不了道理,就开始比“我家房子比你家大”。
三、美食的江湖,从来不是“唯我独尊”
西安文旅局曾发过一篇科普:本地肉丸胡辣汤确实由河南传入,百年间改良出牛肉丸与土豆、莲花白的搭配,成了独特的“秦味”。这多像中国美食的活态地图——四川火锅里有辣椒与花椒的相遇,广东早茶里藏着中原移民的智慧,新疆大盘鸡融合了多民族的烹饪手法。哪有什么“唯一正宗”?不过是不同水土养出的不同偏爱。
老李的早点摊就常有争论。西安来的游客嫌他汤太稀,他笑着往碗里加勺肉酱:“咱这是河南味儿,您下次去西安尝尝肉丸的,各有各的好。”有次陆虎回老家,还特意来喝了碗,发微博说“还是小时候的味道”。美食本该是座桥,连接起不同地域的烟火气,而非用来划分“我们”与“他们”的界碑。
四、公众人物的嘴,该有扇“防盗门”
苏醒的道歉视频下,有条高赞评论:“你可以说‘我最爱西安胡辣汤’,但别说‘其他的都不算数’。”这话戳中了要害——热爱家乡不必靠贬低他人来证明,就像赞美牡丹不必踩月季,喜欢面食不必骂米饭。尤其是公众人物,麦克风递到手里时,既要懂“说话自由”,更要懂“边界在哪里”。
那天收摊时,老李数着零钱,收音机里正播美食节目。主持人说:“中国最好的美食评论,其实藏在每个普通人的心里——你可以爱得热烈,但不必争个高下。”老李抬头看了看天,晨光正好,他把最后一碗胡辣汤端给扫地的环卫工:“趁热喝,今天多给你加了肉。”
或许,这才是对“家乡味”最好的诠释:它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愿意与人分享的温暖。下次再想夸家乡时,学学街头的早点摊主——多说说它有多好,少论别人哪里不好。真正的骄傲,从不是“我比你强”,而是“我很好,你也不错”。
(你身边有类似的“拉踩式”表达吗?真正的家乡自豪感,该是什么样子?评论区聊聊)
消息来源:环球时报《歌手苏醒就“胡辣汤言论”致歉:用词随意,已认识到错误》(2025.9.30)、光明网《从胡辣汤争议看地域文化表达:自信不必靠“排他”》(2025.10.1)、西安文旅局官网《胡辣汤的千年流转:一碗汤里的文化融合》
来源:雅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