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华北(山东、河南、河北多地)与东北部分地区遭遇罕见连阴雨,20-25天的降雨时长、较常年偏多1-2倍的降水量,让不少县域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阴雨天气,导致多省份玉米、花生、大豆“难以归仓”,大都发霉发芽,甚至影响到下一年度的种子质量,让农民哭天叫
文/保明
近期,华北(山东、河南、河北多地)与东北部分地区遭遇罕见连阴雨,20-25天的降雨时长、较常年偏多1-2倍的降水量,让不少县域单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极端阴雨天气,导致多省份玉米、花生、大豆“难以归仓”,大都发霉发芽,甚至影响到下一年度的种子质量,让农民哭天叫地,难以承受,
这场雨灾看似是“天灾”,实则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国农业长期存在的“人祸”——小农分散模式的固有弊端。排水沟堵塞无人维护、大型农机进不了零散小块地、收获的粮食没有专业场地晾晒存储……这些平时被“丰收”掩盖的问题,在极端天气下集中爆发,成为制约农业抗风险能力的“致命短板”。今天,我们就深度剖析小农分散模式为何扛不住灾害冲击,以及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一、秋收雨灾“踩雷”实录:小农分散模式的三大核心弊端
小农分散模式的本质是“一家一户、小块经营”,这种模式在传统农业时代能满足基本需求,但在现代化农业与极端天气频发的当下,弊端愈发凸显,具体可归结为三大“抗灾短板”:
(一)弊端一:公共设施“无人管”,排水抗涝成“空谈”
小农分散模式下,农田水利等公共设施长期面临“谁都用、谁都不维护”的“公地悲剧”,这是此次雨灾中农田大面积被淹的核心原因。
1. 设施老化+人为侵占,排水沟成“摆设”:山东某市某区农业农村局调研显示,当地上世纪90年代修建的230条田间主干排水沟,到2024年仅存47条,且80%存在严重淤塞;河南某市甚至出现村民用水泥板封堵排水沟、搭建临时粮仓的情况,暴雨来临时,田间积水最深达1.2米,玉米连片泡烂绝收。
2. 协作机制缺失,维修计划“胎死腹中”:河北某市某村支书透露,2023年曾提议每户出资200元清理村内沟渠,却因“离沟远的农户认为与己无关”“担心出钱没收益”,半数村民反对导致计划搁置。2024年雨灾中,该村300亩玉米全被淹绝收,而隔壁通过合作社提前清淤的村庄,作物损失率仅5%,两种模式的抗灾差距一目了然。
3. 投入严重不足,抗灾基础“薄弱”:河南某大学2024年《华北平原小农水利投入调研报告》指出,小农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年均投入仅不足50元/亩,仅为规模化农场的1/8。长期“只使用、不投入”,导致沟渠渗漏、堤坝破损等问题逐年累积,雨灾一来便“全线崩溃”。
(二)弊端二:地块零散“卡脖子”,机械化抢收“失灵”
我国玉米、花生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虽已超80%,但小农分散的“小块地”模式,让机械化优势在灾害抢收中完全无法发挥,大量粮食烂在地里。
1. 地块细碎,农机“转不开”:河北某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当地农户平均每户拥有6.2块耕地,单块面积多为1-3亩,80%的地块无专用农机道。大型收割机进入田间后“转弯难、掉头难”,部分小块地甚至需要人工将玉米扛到路边才能收割。2024年雨灾中,当地农机手日均收割量仅8亩,不足连片地块的1/4,大量玉米因无法及时收割霉烂。
2. 农机适配性差,“小的不顶用、大的用不上”:小农购置的多为低价小型农机,这类农机在雨天地块泥泞的环境中,45%会出现“陷车”“发动机进水”等故障(河南某县农机站2024年雨灾统计);而能适应湿地作业的大型履带式农机,又因地块零散无法连续作业,全市200台大型农机仅30%投入使用,陷入“有设备用不了”的尴尬。
3. 作业成本高,农户“放弃抢收”:零散地块导致农机频繁转移、调整,作业成本比连片地块高50%以上。山东某县一农户算了一笔账:正常年份农机收割玉米每亩80元,2024年雨天因作业难度增加涨到120元,收割后还需支付80元/吨的烘干费,折算后每亩净利润减少150元,不少农户无奈选择“放弃抢收,任由粮食烂在地里”。
(三)弊端三:产后保障“空白”,粮食收了也“白收”
即便克服困难完成收割,小农分散模式下“无晾晒场、无标准仓库”的短板,仍让粮食面临“二次损失”,不少农户陷入“收得越多、亏得越多”的困境。
1. 晾晒无场地,粮食堆家“发霉”:小农晾晒粮食完全依赖自家院落、村口空地,2024年连阴雨导致这些场地泥泞不堪,无法使用。山东某县有农户将3亩玉米堆放在客厅、卧室,仅2天就出现霉变,最终只能以0.6元/斤的低价抛售,不足正常市场价的一半。
2. 存储无设施,塑料布“挡不住潮”:90%以上的小农缺乏标准化仓储设施,粮食要么堆放在简易棚屋,要么露天用塑料布覆盖。河南某县农业农村局调查显示,2024年雨灾中,采用这种存储方式的农户,玉米霉变率达35%,花生霉变率更高达42%,损失惨重。
3. 销售无渠道,霉粮“无人要”:小农粮食产量低,缺乏与大型粮企、饲料厂的合作渠道,稍有霉变的粮食便被拒收。河北某县一农户透露,自家2000斤霉变玉米被饲料厂拒绝后,只能以0.3元/斤的价格卖给小作坊,直接损失超2000元。
二、中外对比:规模化经营如何破解“抗灾难题”?
并非小农“不会种地”,而是分散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抗灾需求。对比国外规模化农场与国内规模化试点的实践,能清晰看到破解小农弊端的方向——集中统筹、规模经营,但需规避“重效率、轻公平”的误区。
(一)水利设施:从“无人管”到“专业管”,抗涝能力翻倍
1. 美国经验:专业团队+稳定投入,损失率仅4%:美国爱荷华州的玉米农场采用“农场联合体+政府补贴”模式,每万亩农田配套4条主干排水沟、30条支沟及5座蓄水塘,每年拿出种植收益的6%用于设施维护,配备专业团队定期清淤、检修,确保暴雨后8小时内排干田间积水。2024年9月当地遭遇类似连阴雨,玉米损失率仅4%,远低于我国华北小农区域的25%。
2. 美国教训:过度规模化挤压小农,农村空心化:需警惕的是,美国中西部部分地区因过度规模化,小农户数量较2000年减少45%,农村社区空心化;且长期单一种植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30%(美国农业部2024年《土壤健康报告》),这是我国改革需规避的风险。
3. 国内试点:村集体牵头+多元参与,损失率5%:河南某村的实践给出了“中国方案”——2024年通过“村集体组织协调+政府补贴30%+农户投劳出力”,仅1个月就完成15公里沟渠清淤、800米堤坝修复,雨灾中24小时排干田间积水,作物损失率仅5%,既解决了“公地悲剧”,又保留了小农参与权。
(二)机械化抢收:从“用不了”到“高效用”,抢收速度提升4倍
1. 加拿大经验:连片地块+智能农机,5天收500万亩: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花生农场单块面积均超200亩,配备卫星导航的大型履带式农机,可适应含水率35%的湿地作业,日均收割300亩。2024年9月遭遇连阴雨时,通过农场联合体统一调度,5天完成500万亩花生抢收,损失率仅5%。
2. 国内试点:地块整合+农机统筹,效率翻4倍:山东某县将分散地块整合连片后,大型农机作业效率提升4倍,作业成本降低25%。2024年雨灾中,该区域作物损失率比未整合区域低22个百分点,充分证明“地块连片是发挥机械化优势的前提”。
(三)产后保障:从“空白”到“全链条”,霉变率从35%降至3%
1. 澳大利亚经验:标准化设施+快速处理,霉变率不足2%: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玉米农场,每万亩配套1座烘干塔、2座恒温仓储库,收割后的玉米2小时内送入烘干塔,3小时内将含水率从30%降至14%,再转入恒温仓库存储。2024年暴雨中,粮食霉变率不足2%,几乎无产后损失。
2. 国内试点:合作社共享设施,小农也能享服务:山东某市合作社通过“政府补贴50%+合作社自筹50%”建设烘干塔,向小农提供低于市场价40%的烘干服务;河南某市某县建成10座标准化仓储库,为小农代储粮食,将玉米霉变率从35%降至3%,彻底解决“收了白收”的问题。
三、改革路径:不“消灭小农”,但要“升级模式”
我国农业改革的核心不是“消灭小农”,而是通过“适度规模+服务共享”,让小农用上规模化的资源与服务,具体可从三方面突破:
(一)地块整合:自愿为前提,不搞“一刀切”
1. 分类推进:平原连片、山区适配:华北、东北平原地区,由村集体牵头,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流转”或“托管”方式整合地块,配套建设农机道、排水沟;广西融水等山区则推广小型履带式农机,2024年试点区域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倍,适配山地零散地块特点。
2. 利益保障:合同备案+价格联动:借鉴四川汉源县2024年做法,建立“土地流转合同县级备案制”,明确流转价格与当地粮食市场价挂钩,每3年调整一次,确保农户收益不缩水。该机制实施后,当地土地流转纠纷减少80%,农户参与意愿显著提升。
(二)设施建设:政府补大头,集体管长效
1. 多元投入:大项目政府担、小项目大家凑:跨村跨乡镇的大型水利项目,由政府承担主要投资,如2024年河南省财政投入12亿元用于灾后农田水利修复(河南省财政厅《2024年农业专项资金使用报告》);村内小型沟渠、机耕道,通过“村集体统筹+农户投劳+社会资本参与”解决资金问题。
2. 监管维护:村规民约+协同监管:将水利设施保护纳入村规民约,明确“侵占沟渠每亩赔偿500元”的标准;建立“村集体+乡镇水利站”协同监管机制,河北献县2024年通过该机制制止12起沟渠侵占行为,确保设施全年畅通。
(三)服务共享:合作社搭台,小农享便利
1. 设施共享:政府补贴降成本:对合作社建设的烘干塔、晾晒场、仓储库,给予专项补贴——河南商丘对合作社烘干服务按每吨50元补贴,山东德州对共享晾晒场按每平方米100元补贴,2024年已带动2000余户小农用上专业产后设施。
2. 渠道共享:对接企业保收益:支持合作社与大型粮企、电商平台合作,河北某市合作社与牧原股份签订“霉变粮食折价收购协议”,2024年帮助社员处理霉变玉米超100吨,每吨减少损失800元;山东冠县供销社通过电商直播,48小时卖出8000公斤受灾较轻的油桃,农户每公斤增收1元。
四、争议与回应:效率与公平,能否兼顾?
改革过程中,“地流转后农民没活干”“规模化会不会欺负小农”等质疑声不断,但国内试点已给出解决方案,证明“效率与公平可双赢”:
- 担心“没活干”?培训+就业双保障:江苏某市某县2024年针对流转土地的农户,开展电商直播、农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全年帮助1200人实现非农就业,月均收入超4000元,比单纯种地更稳定。
- 担心“被欺负”?利益共享+按股分红:山东某市某合作社推行“土地流转保底收益+合作社盈利分红”模式,2024年不仅向社员支付每亩800元的保底租金,还拿出200万元盈利分红,平均每户增收8000元,让小农共享规模效益。
- 担心“规模失控”?明确“适度标准”:农业农村部2024年发布《全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指导意见》,明确华北玉米种植“适度规模”为50-100亩、南方水稻为20-30亩,要求各地结合地形、作物特点调整,不搞“一刀切”的规模化。
2024年秋收雨灾给我国农业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常态化的当下,“看天吃饭”的小农分散模式已难以为继,改革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但改革的核心始终是“以人为本”——不是让小农“退出”农业,而是让小农“升级”模式,既能守住“一亩三分地”的情感与根基,又能用上规模化的设施、技术与服务,真正实现“不怕涝、收得快、存得住、卖得好”。
你身边是否也有小农种地的困境?对地块整合、合作社共享设施的做法,你认同吗?欢迎分享你的观察与思考!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