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别骂元朝外来!它让中国没成欧洲,干了3件改写历史的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01:50 1

摘要:1253年秋,云南大理城外的点苍山脚下,白族土司段兴智攥着祖传的玉印,看着眼前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古将领,手心全是汗。他以为元军会像以前的敌军那样,烧杀抢掠后把大理变成废墟——毕竟大理和中原隔着重山,几百年来都是“自己管自己”,连宋朝都没真正管过这里。

1253年秋,云南大理城外的点苍山脚下,白族土司段兴智攥着祖传的玉印,看着眼前骑着高头大马的蒙古将领,手心全是汗。他以为元军会像以前的敌军那样,烧杀抢掠后把大理变成废墟——毕竟大理和中原隔着重山,几百年来都是“自己管自己”,连宋朝都没真正管过这里。

可蒙古将领却翻身下马,递过来一份用汉文和蒙古文写的文书:“大汗有令,保留你土司之职,大理设万户府,归元朝管,你要按数交赋税、派士兵,其他事你照旧管。”段兴智愣了——他没丢权,没被杀,只是多了个“元朝官员”的身份。这年冬天,他跟着元军去了元大都,忽必烈亲自接见他,给了他一枚金印,上面刻着“大理军民总管”——从这天起,大理不再是“独立小王国”,成了中国版图里的一块,和江南、中原连在了一起。

这场景,要是放在同时期的欧洲,根本不敢想——那会儿法兰西和英格兰正为了领地打“百年战争”,德意志分成几十个小邦国,教皇和皇帝天天争权,谁都没想过“把零散的地盘捏成一个国家”。而元朝,正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从“可能分裂成欧洲”的边缘拉回来,干了3件改写历史的大事,每一件都给“中华大一统”焊上了铁疙瘩。

第一件事:不是“打下来”,是把边疆“焊进”中国版图

在元朝之前,中原王朝的“统一”更像“同心圆”——中间汉地十八省管得严,周边的西藏、云南、东北,要么是“附属国”,要么是“没人管的荒野”。就说西藏,唐朝和亲、宋朝送礼物,从来没派过一个官员、收过一次税;云南自唐朝南诏以来,几百年都是土司自治,宋朝连大理的地图都画不全;东北黑水城,女真部落打来打去,中原王朝最多派个使者去“册封”,实际啥也不管。

元朝一上台,直接掀了这旧格局——不是“占块地就走”,是把这些“边角料”真正变成“自己人”。

1264年,忽必烈设“宣政院”,专门管西藏。他派了个叫八思巴的藏传佛教高僧当院长,还派了汉族官员和蒙古官员一起去西藏:汉族官员管税收和文书,蒙古官员管军事,藏族喇嘛管宗教事务。有次西藏两个部落为了牧场打架,八思巴带着官员去调解,不是靠武力镇压,是拿出元朝的律法,让双方按规矩划分牧场,最后还给每个部落首领发了“路引”——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上面写着“属元朝宣政院管辖”。从那以后,西藏的税收要交一部分到元大都,部落首领要定期去朝见,连藏文佛经里,都开始写“大元皇帝护佑西藏”——这不是象征性的归附,是真正的“纳入版图”。

东北辽阳行省更有意思。1287年,元朝派汉人官员张孔孙去辽阳管女真部落。张孔孙没带多少兵,就带了一箱子文书和印章。他召集女真各部首领,说:“你们以前打打闹闹,没人管,现在元朝管你们,谁再打架,就按律法罚;谁好好种地、打猎,朝廷还给补贴。”有个女真首领不服,说“我们不归你们管”,张孔孙没发火,只是拿出元朝的地图,指着辽阳说:“你们的祖先在唐朝就和中原往来,现在元朝把这里设行省,你们就是元朝人,以后去中原做买卖、读书,都没人拦着。”最后,那个首领接过张孔孙给的印章,上面刻着“女真万户”——从这天起,东北不再是“化外之地”,成了中国版图里的一块。

最关键的是“行省制度”。元朝把全国划成11个行省,不管是汉地的河南江北行省,还是边疆的云南行省、辽阳行省,都用一套制度管:省下面设路、府、州、县,官员有蒙古人、汉人、色目人(西域人),不管你是哪个民族,只要符合规矩就能当官。比如云南行省的平章政事(省长),有蒙古人,也有汉人,还有白族土司后代——这种“不管民族,只看能力”的管理方式,把以前零散的地盘粘成了一块。

对比同时期的欧洲:1270年,法兰西国王和英格兰国王为了诺曼底领地打得头破血流,教皇跑去劝和,结果两边都不听;德意志分成300多个小邦国,每个邦国自己造货币、定法律,连度量衡都不一样,老百姓从一个邦国去另一个邦国,还要换货币、办通关文牒。而元朝已经实现了“全国一张地图、一套制度、一种税收体系”——要是没有元朝这波操作,今天的中国,可能真的像欧洲那样,云南是“云南国”,西藏是“西藏国”,东北是“女真国”,各说各的话,各过各的日子,哪来的“大一统”?

第二件事:修三史定正统,打破“只有汉人算中华”的偏见

1343年,元大都的翰林院热闹得像菜市场。汉族史官王沂和蒙古史官帖木儿台吵了起来——脱脱丞相要修前朝历史,王沂说“只能修宋史,辽和金是‘蛮夷’,不算正统”,帖木儿台急了:“辽金在北方统治几百年,占的是中国土地,凭啥不算?”

这吵得不是小事,是“中华正统”的定义。在元朝之前,每个王朝修史都“偏心”:汉朝修《史记》,把匈奴写得像“外夷”;唐朝修《隋书》,只认隋朝是正统,其他政权都叫“伪政权”;宋朝更别说,连辽金的历史都懒得写,觉得“只有汉人建立的宋朝才是中华”。这种“正统只属汉族”的想法,要是一直下去,中国早像欧洲那样,因为“谁是正统”吵得四分五裂。

脱脱拍了板:“辽、金、宋,都算正统,各修一史,让汉人、契丹人、女真人都来写!”

这话一出来,整个翰林院都静了。王沂一开始不服,直到脱脱把辽朝的《辽实录》、金朝的《金实录》摆在他面前——《辽实录》里写着辽太宗帮后晋灭后唐,还在开封称帝;《金实录》里记着金世宗推行儒学,修孔庙,和宋朝互通贸易。脱脱说:“你看,辽金也用汉字,也尊孔子,也管中国的土地,凭啥不算中华?”

最后,《辽史》让契丹史官耶律楚材的后代牵头写,《金史》让女真史官完颜纳合牵头写,《宋史》让汉人史官王沂牵头写,每个史官团队里,都有不同民族的人。写《辽史》时,契丹史官不懂汉人的典章制度,汉族史官就帮忙解释;写《宋史》时,汉人史官不了解辽金和宋的战争细节,女真史官就拿出家里传下来的笔记补充。1345年,三史修成,元顺帝亲自为每本书写序言,说“辽金宋,皆中国之君,皆入正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都认作“中华正统”。

这还不算完,元朝把“多民族正统”落到了实处。朝廷里设“回回国子学”,教色目人学汉文和儒学;设“蒙古国子学”,教蒙古人学汉文经典;连科举考试,都分“蒙古色目人科”和“汉人南人科”,两边考题不一样,但考上后待遇相同。比如色目人萨都剌,考中进士后,在江南当知府,写的汉诗比汉人还地道;蒙古人泰不华,考上后在翰林院编史书,还帮汉人史官校订《宋史》里的错误——这种“不管你是什么民族,只要认同中华,就能参与建设”的做法,彻底打破了“中华只属汉族”的偏见。

再看欧洲:135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说自己是“罗马正统”,法兰西国王跳出来反驳“罗马早亡了,我才是欧洲正统”,教皇还在中间煽风点火,说“只有信天主教的才是正统”。两边吵到最后,又打了起来——而元朝早就用“修三史”的方式,解决了“谁是正统”的问题,把契丹、女真、汉、蒙古等民族,都装进了“中华”这个大框架里。

第三件事:打开全球化大门,让中国提前700年对接世界

1292年,泉州港的码头比过年还热闹。阿拉伯商人伊本·白图泰站在船上,看着码头上来来往往的人:穿蒙古袍的官员在检查货物,穿汉服的商人在和波斯人讨价还价,穿藏袍的喇嘛在买茶叶,还有意大利传教士在跟水手学中文——这场景,在当时的欧洲根本见不到。

元朝的对外开放,不是“摆样子”,是真·全球联动。当时泉州港是世界第一大港,每天有上百艘商船靠岸,来自意大利、波斯、阿拉伯、印度的商人,带着香料、珠宝、玻璃来,换成中国的瓷器、丝绸、火药、印刷术工具再回去。元朝设“市舶司”管理外贸,不是像宋朝那样收重税、设限制,而是简化手续:商人只要登记货物,交少量税,就能自由买卖;遇到语言不通的,市舶司还有专门的翻译——伊本·白图泰在游记里写:“泉州港的官员很友好,他们不刁难商人,还帮我们找仓库放货物,这里的瓷器和丝绸,比欧洲的珍宝还受欢迎。”

更重要的是“技术输出”——元朝把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通过丝绸之路“打包”送到了西方。1275年,马可·波罗在元大都见到工匠制作火药,用来开山修路(不是打仗),他把火药的配方记在游记里,带回欧洲;1280年,波斯使者来元朝学习,带走了指南针和印刷术工具——指南针帮欧洲人后来开启了大航海,火药打破了欧洲的封建城堡,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可以说,西方能从“中世纪”走向“近代”,元朝的技术输出帮了大忙。

元大都更是当时的“国际大都市”。城里有专门的“波斯街”“阿拉伯巷”,住的都是外国商人;朝廷里有外国官员,比如意大利人郎基努斯,在翰林院当翻译,帮元朝和欧洲国家通信;甚至连历法,元朝都借鉴了西方的天文知识——郭守敬编《授时历》时,参考了阿拉伯天文学家的测算方法,让历法更准确。

有次元顺帝在皇宫里办宴会,来的客人有西藏喇嘛、波斯商人、意大利传教士、女真部落首领——大家用汉文、蒙古文、波斯文交流,虽然语言不一样,但都举着酒杯说“大元万岁”。这种“多民族、多国家一起交流”的场景,在当时的世界上,只有元朝能做到。

别再误解元朝:它不是“外来者”,是中华大一统的“奠基者”

现在还有人说元朝是“外来政权”,可看看元朝干的事:它把西藏、云南、东北真正纳入中国版图,用行省制度焊死了大一统基础;它修三史定正统,让“中华”不再是汉族的专属,变成多民族的共同认同;它打开全球化大门,让中国提前700年和世界对接——这些事,哪一件是“外来者”会干的?

元朝确实有武力征服的残酷,也有统治上的不足,比如一度停科举、后期吏治腐败,但它留下的遗产,影响了明清两朝,甚至到现在:我们今天的“省”级行政区划,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我们说“中华民族”包含56个民族,源于元朝打破“民族正统”的偏见;我们参与全球化,其实元朝早就给我们开了头。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诏书中说“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连推翻元朝的朱元璋,都承认元朝是“中国的王朝”,不是“外来者”。要是没有元朝,中国可能像欧洲那样分裂成十几个国家;要是没有元朝,“中华民族”的多民族格局可能要晚几百年才形成;要是没有元朝,中国和世界的对接,可能还要走很多弯路。

评价一个王朝,不能只看它的“民族出身”,要看它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元朝用自己的方式,给中国留下了“大一统”的家底,留下了“多民族共荣”的格局,留下了“开放包容”的视野——这份遗产,值得我们正视,更值得我们认可。毕竟,“中华”从来不是单一民族的标签,是所有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一起拼出来的家。

来源:博学孔雀C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