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到同学家玩2天无人来接,警察找到家中发现其父已离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10 02:57 1

摘要:中秋中午把女儿送到同学家,第三天开门才知父亲已离世,这两天里,7岁女孩一直在邻居家等一通没接通的电话

中秋中午把女儿送到同学家,第三天开门才知父亲已离世,这两天里,7岁女孩一直在邻居家等一通没接通的电话

2025年10月6日,重庆阴晴不定,中午十一点左右,7岁女孩背着小书包去了同学李先生家玩

她说出门时爸爸没让她带钥匙,说晚上就来接

两娃在客厅铺开了拼图,电视里循环着动画片片头,谁都没想到,这个“晚上见”成了永远

到了傍晚,电话一直打不通

李先生的母亲把女孩送回家门口,敲了几次门,只有楼道里回声

因为孩子没带钥匙,门开不了,她又领回自家,给孩子热了一碗面,想着等会儿也许就来人了

小区门禁灯一闪一闪,像平常夜里那样,普通得让人忽略

第二天一早,还是联系不上

10月7日,李先生母亲报警,警察也拨打多次电话,依旧无人接听,孩子就继续留在李家

李先生回忆,晚上孩子睡得不踏实,翻身时小声说了句“爸爸”,他心里一紧,只能让女儿把自己的娃娃借来给她抱着,这只是成年人的一点本能安慰,他也不确定是否真的有用

10月8日早上,李先生母亲带着民警再次去到女孩家

门打开的一刻,屋里很安静,电视黑着屏,民警确认女孩父亲已在家中离世

据李先生平时的观察,这位爸爸五十来岁,人很内向,说话轻,接送女儿上幼儿园时远远点个头就走

两个孩子常一起玩,却没互留过家长联系方式,李先生送孩子回去,也总是等门开了就离开

如今想起,每一个“就等她进门”都是出于礼貌的边界感,可在意外面前就像一层纸

消息传得很快

10月8日下午,李先生带女孩在小区外一间小餐馆吃饭,隔壁桌的小朋友跑来冲口而出,说“你爸爸走了”

李先生赶紧做了个安静的手势,却没拦住孩子的话

女孩愣了一下,筷子停在半空,他只好安抚说“爸爸在医院里”

回到家,女孩轻声说了好几次“想爸爸”

李先生说这是他的主观感受,但他觉得,孩子大概已经懂了

晚饭桌上,汤碗飘着热气,家里比平常更静

当晚九点左右,女孩的母亲来了

据多方报道与社区了解,孩子父母离异,这些年主要由父亲照顾,8日晚妈妈把孩子接走

第二天,辖区街道办工作人员回应,确有其事,后续如果孩子需要帮助,相关部门会尽力,至于父亲的具体去世原因暂不清楚

这句“暂不清楚”,在舆论里很冷,但在当事人身上却很烫

这件事让人心里发涩的地方,不仅是生离,也是那几天的“联系不上”

一个最普通的节日,最普通的安排,竟被一个“没有钥匙”和“没有电话”卡住

我们习惯在城市里保持礼貌距离,彼此不打扰,门一关,谁也不知道门后的事

电梯里是理财广告和外卖袋,邻里关系常常止于“按住电梯吗”,直到意外发生才想起,原来我们连一个紧急联系人都没有

当然,事后诸葛式的“如果早一点”总是容易

可哪怕是最简单的准备,比如给孩子一张写着两三个应急电话的小卡片,和同住一栋楼的家长互留一个号码,也许在关键时刻能多一条线索

这不是指责谁的疏忽,而是给日常加一道保险

李先生说,自己以前也觉得“送到门口就好了”,现在他会多问一句“要不要留个电话”,这是一种被痛感推动的改变

这一小小家庭事故,也像一面镜子,照出更广的“儿童安全”议题

同一天里,新闻里还在播印度“毒糖浆”事件,8月底以来已有20名儿童因服用问题止咳糖浆死亡,实验室检测出高达48.6%的二甘醇,这些冰冷数字让人后背发凉

我们无法代入那些家庭的无助,但能理解那种“明明只是平常一口药”的崩塌

儿童的脆弱在于,他们对世界的依赖是全方位的

另一头,孩子的成长越来越线上

《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我国18岁以下网民规模已达1.96亿,互联网普及率97.3%,每周游戏时长3小时内的孩子占到75.1%,超八成几乎不消费或月均30元以内

这组数据有人看见了监管成效,有人看到的是“孩子在线的时间和生活”,我更在意的是,线下和线上都需要“可被迅速联络”的安全网

不止是网络防沉迷,也包括谁来在第一时间接住一个突然失联的孩子

有人提起过更沉重的对比

像美国的“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20名儿童和6名成人遇难,震惊至今,这类极端悲剧常被用来提醒社会安全体系的薄弱环节,但它并非拿来对应个体不幸的标尺

我们不该用别处的灾难度量本地的痛苦,只希望从中得到一个反复被验证的教训——

安全不止是一把钥匙,它是一整套互相能叫得应的人的关系

我也在想,我们能做点什么

学校可以在入学时统一发一张“应急联系卡”,至少有两个不同监护人的电话,再加一个可信邻居或班主任;

小区物管可以在每栋楼设一个“儿童关怀角”,哪怕只是张显眼的告示牌和一个24小时值守电话;

家长群少一些刷屏推销,多一条确认“谁是备选接送人”的置顶信息

这些都不复杂,像把雨伞放在门口,平时看不见用处,但下雨就不会慌

回到这位女孩,她短时间内要面对很多现实问题,转学、居住、心理适应,都是长线课题

街道说会尽全力,这句话不该停在发布口径里,它需要落到“谁来陪她做一次作业”“谁带她去一次医院体检”的细小安排上

如果可以,希望社区社工、心理老师尽早对接,哪怕先是一场不太成熟的陪聊

在孩子的世界里,稳定的作息和可预期的日子,是最有效的安全感来源

也许,最让人记得住的,是那碗热汤前的愣神

一个孩子在节日里等爸爸,一等成了永远;

一个邻居家临时撑起了两天的屋檐,这就是城市里最普通也最珍贵的善意

愿我们多留一张纸条,多留一个号码,多留一分钟的耐心

来源:是你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