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股市场里,可控核聚变板块算是“黑马”——盘中直接涨超7%,主力资金一下子冲进来28亿多,不少相关个股都飘红。可能有人纳闷:这板块怎么突然火了?不是说可控核聚变还远吗?其实背后全是硬逻辑,今天就深扒4家核心公司,从业务到潜力掰开揉碎说,帮你看清不是所有涨起来的
A股市场里,可控核聚变板块算是“黑马”——盘中直接涨超7%,主力资金一下子冲进来28亿多,不少相关个股都飘红。可能有人纳闷:这板块怎么突然火了?不是说可控核聚变还远吗?其实背后全是硬逻辑,今天就深扒4家核心公司,从业务到潜力掰开揉碎说,帮你看清不是所有涨起来的公司都能站得住。
很多人觉得这种科技板块涨就是资金跟风,其实这次真不是。最近两周有两个关键信号,直接把板块推了起来:
第一个是政策定调。上周国家能源局刚发了《先进核能发展规划(2025-2030年)》,里面明明白白写着,要把可控核聚变当成“十四五”之后的重点攻坚领域,还提到2030年前要建成3个以上聚变堆关键系统试验平台——这意味着接下来5年,相关的科研投入、项目订单会实打实落地。
第二个是技术突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在10月初宣布EAST装置(也就是“人造太阳”)又破纪录了:1.2亿摄氏度持续运行403秒,比去年的纪录多了近100秒。别觉得这只是个数字,对企业来说,技术越成熟,离商用就越近,他们的产品就越有机会从“实验室”卖到“项目上”。
还有个隐藏逻辑:现在资本在抢“卖水人”。就像当年互联网创业热,赚大钱的不是所有创业公司,而是卖服务器、做云服务的企业。可控核聚变也一样,真正商用可能还要10年、20年,但现在建试验堆、做前期研发,就得用阀门、管材、控制系统这些东西——这4家公司,刚好就是做这些“卖水”生意的。
这部分不绕弯子,每家只说关键的:做什么、最新动态、能走多远,还有要注意的风险。
这家是中核集团旗下的,核心业务就一个——做核级阀门。别小看阀门,核聚变装置里的阀门得耐1亿度高温,还不能漏一点等离子体,技术要求比核电站的阀门还高。
最新数据很实在:2025年三季度,它的核级阀门订单同比涨了52%,其中专门给聚变试验堆供货的订单占了30%,还跟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签了“长期供货协议”。能拿到这些订单,核心是国企背景——国家主导的聚变项目,肯定优先选有资质、信得过的企业,它在这方面几乎没对手。
但要注意风险:它的研发投入占比不算高,2025年上半年才3.2%,比行业平均的4%低了不少。可控核聚变技术更新快,如果后续研发跟不上,可能会被新技术卡脖子。
如果说中核科技是“硬件”,那国电南自就是“软件”——它做的是核聚变装置的控制系统,比如等离子体的稳定控制、装置的供电管理,相当于给“人造太阳”装了个“大脑”。
它最近的大动作是:刚中标了“合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的控制系统项目,金额3.8亿元,这个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相当于拿到了“行业入场券”。而且它的控制系统技术壁垒很高,国内能做的企业不超过3家,毛利率能到35%,比普通电力设备企业高一大截。
风险点在哪?它太依赖大客户了,2024年来自中科院、中核集团的订单占了总营收的60%。如果后续聚变项目推进慢了,或者订单集中到期,业绩可能会波动。
可控核聚变不是建个装置就行,还得靠超算模拟——比如模拟等离子体的运动轨迹、测算装置的能耗,这些都需要大量算力。中科曙光就做这个,给聚变研究院提供超算集群。
最新动态是:它给新奥集团聚变能源研究院定制的超算集群,上个月已经投用了,这套系统能支持10亿级网格的等离子体数值模拟,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之一。而且随着聚变试验越来越频繁,算力需求会越来越大,它的业务会跟着增长。
但问题是,超算领域竞争太激烈,华为、浪潮都是对手,中科曙光的超算业务毛利率只有21%,比它的服务器业务还低,赚的是“辛苦钱”。如果后续不能在聚变专用超算上做出特色,很难赚大钱。
核聚变装置里的管道,得耐住高温、高压,还得抗辐射,普通不锈钢根本不行,得用特殊的核级管材。久立特材就是做这个的,而且是国内少数能生产“聚变堆用316H不锈钢管”的企业。
它的亮点在“进口替代”:2025年上半年,它的核级管材营收同比涨了48%,还通过了欧洲核聚变项目ITER的认证,意味着能拿到国际订单。之前国内的核级管材大多靠进口,价格是国产的2倍,现在它能替代,成本优势很明显。
风险也很直接:它的原材料是镍、铬这些贵金属,今年以来镍价涨了15%,直接拉高了成本。如果后续原材料价格再涨,它的利润会被压缩。
很多人买这类板块,只看当天涨幅,其实得想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这些公司的业绩能不能落地?可控核聚变现在还在“科研转产业”的初期,大部分公司的聚变相关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还不高——比如中核科技才15%,国电南自20%。也就是说,现在的股价上涨,更多是“预期推动”,真正的业绩兑现可能要等2-3年,得盯着后续项目订单和营收占比的变化。
第二,别混淆“核聚变”和“核电站” 。有些公司之前做核电站设备,现在蹭上核聚变概念,但两者技术路线不一样——核电站的阀门、管材,和核聚变用的不是一个标准。如果公司只是“蹭概念”,没真正投入聚变相关研发,涨起来也会跌得快。
简单说,这4家公司的定位很清晰:中核科技是“基建派”,靠国企背景拿项目;国电南自是“技术派”,靠壁垒赚高毛利;中科曙光是“算力派”,靠需求增长;久立特材是“材料派”,靠进口替代。如果想长期关注,优先选“技术壁垒高+订单落地快”的,短期炒概念的话,就得注意资金退潮的风险。
最后要提醒:可控核聚变板块波动很大,技术突破有不确定性,而且目前相关公司的业务还没形成规模盈利。
来源:是布丁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