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医者仁心”理念 筑牢医学人文价值根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0 03:02 1

摘要:当前,我国医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坚守医学人文阵地、促进医患和谐,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其根本目标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关怀生命、抚慰心灵。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转自:中国改革报

□ 黎永红 张江华 罗光强

于珺 邓倩

当前,我国医疗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进一步坚守医学人文阵地、促进医患和谐,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其根本目标不仅在于治愈疾病,更在于关怀生命、抚慰心灵。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载着特殊使命,关乎未来医疗行业的风貌和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本文系统探讨如何将“医者仁心”的价值理念融入医学生思政实践教学体系,旨在为增强医学教育的人文内涵、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路径参考。

在规范与效率中彰显“医者仁心”

在规范诊疗中深化人文关怀。现代医疗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安全水平,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将“医者仁心”的人文精神更深融入诊疗全过程,实现对患者从疾病到身心的全面关怀,成为医疗服务质量内涵提升的重要方向。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在门诊接诊等环节中,由于日均服务人次较多、单次问诊时间有限,医生在完成必要病史询问、检查开具和处方说明等规范化操作后,往往难以停下脚步倾听患者对病情的担忧、对治疗的疑虑,也无暇关注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孤独等情绪,难以充分开展更具温度、更个性化的沟通。这提示我们,在坚持规范诊疗的同时,应更加注重营造有利于医患沟通的环境和机制,支持医务人员有更多空间传递关怀、建立信任,真正体现医学作为“人学”的温度与深度。

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与服务流程。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面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的重要任务。从区域布局看,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医疗资源相对集中,居民可享受便捷优质医疗服务;而部分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存在资源不足、专业力量薄弱的情况,当地居民若遇复杂病症,往往需跨区域就医。为此,国家正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着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在服务流程方面,部分地区医疗机构因患者集中、人手设备有限,存在排队环节多、等待时间较长的情况。此外,不同科室间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完善,有可能造成病人重复检查,部分医院信息化程度不高,仍然依赖人工操作,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服务效率。下一步,应加强医院内部流程整合与信息联通,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有序的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融入医学生思政实践教学的具体策略

“医者仁心”是中华医学人文精神的典型表达,其思想来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仁心医者潜心研究医学,潜修医学道德,积淀深厚的医学文化底蕴,铸就情系人民、服务人民、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者仁心”精神。

重构思政课程内容强化“医者仁心”理论教育。将“医者仁心”融入医学生思政实践需重构思政课程内容,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增加专门章节详细阐述“医者仁心”的内涵演变及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包括古代医学家如希波克拉底和孙思邈的誓言与事迹,通过行医故事展现“医者仁心”精神的具体表现。同时,要结合现代医疗环境中的实际案例,分析医生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做出合乎伦理的决策、如何处理医患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和职业动机,为未来的实践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此外,教师可以设计真实的医疗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患者和家属,体验不同角色的情感和需求,培养其共情能力和沟通技巧。在案例分析中,选择当前医疗领域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从医学伦理和“医者仁心”的角度进行深度思考,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力。评价则采用课堂参与、案例分析报告、小组项目等多种形式,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求学生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日记,定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进步,教师通过这些材料了解学生的内心变化并给予针对性指导,以此来实现“医者仁心”的理念内化。

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结合强化“医者仁心”的实践体验。学校可以与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或养老院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安排学生参与这些地方的基础医疗工作,协助进行健康普查、测量血压、发放药品等简单医疗活动;或者陪伴患者聊天、帮助其进行康复训练。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够亲身接触真实的患者群体,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医疗需求,从而培养对患者的关爱之情和责任意识。同时,志愿服务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课堂的环境,让学生在与患者和同事的互动中学习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每次志愿服务结束后组织小组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交流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医者仁心”的角度分析自己的行为,思考如何改进和提高。此外,学校还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医生或志愿者代表举办讲座,分享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学生提供榜样和指导。最终,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医者仁心”的理念,形成稳定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促进医患和谐

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即在医学教育中强调医患之间的共同目标和相互依存关系,医生和患者不是对立的双方,而是共同应对疾病、追求健康的合作伙伴。因此,在医学伦理和沟通技能课程中可以增加相关内容讲解医患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包括相互尊重、信任合作、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等原则。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良好医患关系的积极效果,并教授学生处理冲突和分歧的方法,从而让他们从根本上改变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另外,学校可以设计模拟诊疗活动,学生要完成具体的医疗任务,记录与患者交流的过程,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和理解;邀请患者、家属参与课堂教学,分享就医经历和感受,让学生从患者视角了解医疗过程中的期望和担忧。这种面对面交流能够打破刻板印象,增强学生的同理心。通过这些实践,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医患关系基于双向努力,医生不仅需要技术精湛,更需要情感投入和人文关怀,这种体验将帮助学生内化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自觉付诸实践,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为夯实医学人才培养的人文价值根基,将“医者仁心”的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医学生思政实践教学需重构思政课程、结合志愿服务深化实践体验、构建医患命运共同体理念,改善关系认知,引导医学生深刻理解并践行和谐医患关系的要义,使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自觉弘扬人文精神,成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健康守护者。未来,可进一步探索如何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以衡量“医者仁心”的培养成效,并将思政教育成果有效延伸至职后阶段,形成贯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教育模式。

〔黎永红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基地特约研究员;张江华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罗光强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于珺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邓倩系桂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医者仁心精神培育研究》(2021MSZ027)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