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73 万!还有更高出价吗?173 万第三次!成交!”2025 年 5 月 17 日,上海某大型古玩拍卖会上,拍卖师的声音带着激动,木槌落下的瞬间,现场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这枚创下天价的四川造光绪元宝当五铜币,被一位戴着口罩的神秘藏家以电话委托的方式收入囊中
“173 万!还有更高出价吗?173 万第三次!成交!”2025 年 5 月 17 日,上海某大型古玩拍卖会上,拍卖师的声音带着激动,木槌落下的瞬间,现场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这枚创下天价的四川造光绪元宝当五铜币,被一位戴着口罩的神秘藏家以电话委托的方式收入囊中,消息当天就传遍了全国古玩圈的微信群。而谁也没想到,这只是光绪元宝 “爆发年” 的开端 —— 短短三个月内,福建官局造闽关十文铜币以 167 万落槌,浙江造当二十错版铜币紧随其后拍出 159 万,三枚 “百年老铜板” 总价突破 500 万,不少网友翻出家里的旧钱箱:“原来爷爷留下的‘废铜’,可能藏着一套一线城市的首付!”
一、海关造的 “偏心款”:福建闽关币 167 万成交,背后藏着马尾船政的往事
2025 年 8 月 11 日上午 9 点半,北京一场钱币专场拍卖会上,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福建官局造闽关十文铜币放在展示台时,台下的相机快门声瞬间密集起来。这枚直径 28 毫米、重量约 7.4 克的铜币,乍看和普通光绪元宝差别不大,但资深藏家一眼就盯住了关键 —— 正面珠圈外下环的 “闽关” 二字,并非常规版的平行排列,而是呈 “上高下次” 的错落状,像铸造师特意留下的 “隐藏标记”。
“上手摸的时候,能感觉到文字边缘的凹凸感特别清晰,没有丝毫磨损。” 参与现场竞拍的藏家李先生回忆,铜币正面 “光绪元宝” 四字采用楷书书写,笔锋刚劲有力,每个字的间距均匀对称;背面的蟠龙纹更是惊艳,龙身从左至右蜿蜒舒展,龙爪张开如握宝珠,龙鳞细密得能看清每一片的轮廓,金黄的铜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柔光,那是百年氧化形成的 “传世包浆”,绝非现代仿品能复制。
更让这枚币身价倍增的,是它的 “特殊出身”。晚清时期,各省铜元多由官局或造币厂铸造,而闽关铜元是唯一由海关主导生产的币种 —— 1905 年,福建闽海关为缓解马尾船政的经费紧张,临时在海关辖区内开设铜币局,匆匆投产仅半年,就因户部 “统一币制” 的禁令被迫停铸。“当时铸造总量还不到 10 万枚,经过战火、流失,现在存世的完整品可能只有上千枚,而这种高低‘闽关’版,已知存世量不足 50 枚。” 钱币鉴定专家张教授解释,背面外环的英文 “F—K.CUSTOM—HOUSE”(福建海关)和 “10CASH”(十文)刻线清晰,没有丝毫模糊,这也是判断其为 “原铸真品” 的关键依据。
最终,这枚闽关币经过 23 轮竞价,被一位来自福建本地的藏家以 167 万拿下。“我爷爷就是马尾船政的工人,收藏这枚币,也算圆了家族的一个念想。” 成交后,这位藏家在朋友圈晒出钱币照片,配文里满是感慨。
二、173 万 “标王”:四川紫铜币凭什么成顶流?95% 纯铜 + 百年包浆是关键
在三枚天价光绪元宝中,四川造当五铜币以 173 万的价格成为 “标王”,不少新手藏家疑惑:“同样是光绪元宝,为什么它能卖得最贵?” 答案就藏在它的材质、工艺和存世量里。
这枚四川当五铜币直径约 2.8 厘米,拿在手里比普通铜币更沉一些 —— 经检测,它的含铜量高达 95%,属于纯度极高的紫铜。“晚清铜元多为黄铜铸造,紫铜材质本身就少见,加上四川早期铸币时不惜工本,用的都是精炼紫铜,这种材质的铜币氧化后会形成深褐色的包浆,比黄铜更有质感。” 资深藏家王女士展示这枚币的细节:正面 “四川省造” 四字楷书隽秀,“当五” 面值的字体饱满,笔画间没有丝毫砂眼;背面的神龙图腾立体感极强,龙角、龙须、龙鳞都清晰可辨,甚至能看清龙眼中的 “瞳孔” 细节,外圈的英文 “SZECHUEN”(四川)刻线利落,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更难得的是它的包浆 —— 币面覆盖着一层均匀的深褐色包浆,用棉签轻轻擦拭,能看到底层的紫铜光泽,边缘还有自然形成的浅绿色沁色,这是百年岁月留下的 “身份证”。“现代仿品的包浆要么是化学药剂浸泡的,颜色发飘;要么是人工打磨的,没有层次感,一对比就能看出差别。” 王女士说。
回溯历史,四川铸造铜元始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当时为了规范货币,四川先后开设了成都铜元局、成都银铜元局、重庆铜元局、成都造币厂等多家机构,却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导致铜币版式多达上百种。其中 “当五” 面值的铜币,因当时市场流通以 “当十”“当二十” 为主,铸造量本就稀少,加上紫铜材质易氧化、易损坏,能保存至今且品相完好的不足百枚。“这枚当五铜币是四川早期铸币的‘代表作’,既有优质材质,又有精湛工艺,存世量还少,价格自然高。” 张教授分析,去年同款四川当五铜币的成交价还只有 120 万,短短一年涨了 53 万,足见其收藏潜力。
三、错版币的逆袭:浙江 “残次品” 卖 159 万?万分之一概率 + 全球第二评级太稀有
如果说福建闽关币靠 “出身”、四川紫铜币靠 “材质”,那 6 月 21 日成交的浙江造当二十铜币,靠的就是 “独特性” —— 它是一枚错版币,却因 “万中无一” 的稀缺性,拍出了 159 万的高价。
这枚浙江当二十铜币编号为 Y-50/CL-ZJ.21,经国际权威评级机构 PCGS 评为 MS63RB(MS 代表未流通状态,63 为分数,RB 代表红棕色包浆),在 PCGS 的全球评级纪录中,同款铜币仅有 1 枚评为 MS64RB,这枚排名第二,稀有度可见一斑。
它的 “独特性” 在于错版 —— 币面正面的 “光绪元宝” 四字和 “浙江省造”“当二十” 字样,都能看到清晰的双重印痕,就像打印机卡壳后留下的重影,这种错版被业内称为 “重印错版”。“这种错版是铸造时模具安装偏移导致的,属于偶然失误,按照当时的规定,这样的‘残次品’应该当场销毁,能流传下来纯属巧合。” 张教授解释,这种错版的概率不足万分之一,比刻意铸造的样币还稀有。
除了错版,这枚铜币的版式也很特殊 —— 正面中心的花瓣纹比常规版更精致,每一片花瓣的纹路都清晰可辨;“浙江省造” 四个字的字体比普通流通版略大,满文 “宝” 字的写法也有细微差异。“根据史料记载,1903 年浙江刚开始铸造铜元时,曾试铸过一批样币,这枚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因为版式调整,样币大多被销毁,存世量极少。”
这枚错版币的原主人是一位退休教师,据他回忆,这是爷爷当年在杭州做生意时偶然收到的,一直放在家里的木盒里,直到去年整理老物件时才发现。“一开始以为是假币,拿去鉴定才知道是稀有的错版样币,没想到能卖这么多钱。” 成交后,这位教师笑着说,打算用一部分钱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
四、藏家必看:光绪元宝值不值钱,看这 3 点,避开 “捡漏陷阱”
三枚天价光绪元宝的成交,让越来越多人关注钱币收藏,但新手藏家很容易陷入 “误区” —— 以为只要是光绪元宝就值钱,结果花高价买了普通版;或者看到 “错版” 就心动,不小心买了仿品。为此,业内人士总结出光绪元宝收藏的 “3 个判断标准”,帮大家避开陷阱。
1. 看 “出身”:独家铸造 + 特殊背景,价值翻十倍
首先看铜币的铸造机构和历史背景 —— 像福建闽关币由海关铸造,四川早期铜币由官局铸造,这类 “独家铸造” 的币种,比普通流通版价值高 10 倍以上。另外,有特殊历史背景的铜币也更值钱,比如为解决特定经费问题铸造的、仅短期铸造的币种,存世量通常更少,收藏价值更高。
“举个例子,普通福建官局造当十铜币,市场价大概 2000-5000 元,而闽关十文铜币能卖到上百万,就是因为‘海关铸造’这个特殊出身。” 张教授说。
2. 挑 “品相”:包浆自然 + 无磨损 + 高评级,价格翻番
品相是钱币收藏的 “生命线” —— 包浆自然、无磨损、无修补的铜币,比品相差的贵很多。判断包浆要看是否均匀、有层次感,自然包浆摸起来光滑,没有颗粒感;而人工包浆要么发黏,要么掉粉。
另外,权威机构的评级也很重要 —— 像 PCGS、NGC 等国际评级机构,会根据钱币的品相、真伪给出评级,一般来说,MS60 以上的评级币,价格比未评级的高 30%-50%,像浙江错版币的 MS63RB 评级,就是它高价成交的重要原因。
3. 找 “差异”:错版 + 特殊版式,稀有度决定价值
最后看是否有 “差异” —— 错版币(如重印、漏印、字体偏移)、特殊版式(如高低字、特殊花纹)比常规版更珍贵。但要注意,错版必须是铸造时形成的,不是后天损坏的;特殊版式要能找到史料记载或同类藏品对比,避免被 “臆造品” 忽悠。
当然,收藏也要警惕 “捡漏陷阱”!近期市场上出现不少仿造的 “闽关错版币”“四川紫铜当五”,王女士支招:“真币的铜质温润,用磁铁吸不起来(铜不导磁);仿品多为铁镀铜,磁铁一吸就会粘住。另外,用放大镜看龙纹和文字,真币的细节清晰,仿品大多模糊不清,甚至有明显的铸造瑕疵。”
结语
从 167 万的福建闽关币,到 173 万的四川紫铜币,再到 159 万的浙江错版币,光绪元宝的天价成交不是偶然。这些带着龙纹的 “铜板”,不仅是晚清币制改革的见证者 —— 从传统方孔钱到机制铜币的转变,背后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更是历史的 “载体”,每一枚币的材质、工艺、版式,都藏着当时的经济、文化密码。
正如一位藏家在拍卖会后所说:“我们收藏光绪元宝,买的不是一串数字,而是能握在手里的历史。它让我们知道,百年前的中国,曾在货币改革的道路上努力探索;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收藏,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
你家有压箱底的老钱币吗?是光绪元宝,还是其他朝代的古币?欢迎在评论区晒图交流,分享你的收藏故事,说不定下一个发现 “天价宝贝” 的,就是你!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