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点赞”“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诚邀您在评论区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观点和想法,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提到明代抗倭,世人最先想起的,多半是戚继光、俞大猷,却少有人知,曾有一位文官带着亲手训练、擅长火攻战术的队伍,在崇明岛一战斩获百余倭寇,还险些活捉倭寇首领;提到明代文学,或许有人听过“唐宋派”的名号,却未必清楚,这个流派的核心推动者,正是这位能扛枪打仗的文官。
唐顺之,嘉靖年间难得的“文武全才”——文可著《答茅鹿门知县书》奠定唐宋派文学理论,武能编《武编》指导抗倭实战,甚至亲率士兵冲锋陷阵。可同是抗倭功臣,戚继光名满天下,他却险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翻开《明史·唐顺之传》《荆川先生文集》《嘉靖东南平倭通录》等文献,从他在文学革新上的硬实力、抗倭战场上的真功夫,到被历史遮蔽的深层缘由,方能读懂这位“明代奇才”的真正分量。
明代中期,文坛被“前后七子”垄断,他们高举“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旗帜,主张通篇模仿古人文章,连用词造句都要照搬秦汉散文,搞得文坛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年轻的唐顺之刚中进士时,也曾跟着模仿这种文风,可写得越久,越觉得不对劲:“模仿来的文章,犹如身着他人之华服,形貌虽似,神髓已失。”
三十岁那年,唐顺之公开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答茅鹿门知县书》里提出“本色论”——文章要写“真心话、真感情”,不必刻意模仿古人,哪怕是家常话,只要藏着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他举例说:“司马迁写《史记》,从不是因为模仿了谁,而是把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人物的同情,全融进了字里行间;韩愈写《师说》,也不是刻意学秦汉文章的腔调,而是真心想批判‘耻学于师’的风气。”
这番主张在笃信“文必秦汉”的复古派看来,无异于离经叛道。作为“后七子”领袖的李攀龙,文学主张与唐顺之截然不同,曾斥责其言论“淆乱正统”,称他“把文坛带歪了”。唐顺之却没退缩,反而用自己的文章做示范。他写《任光禄竹溪记》时,从朋友任光禄种竹的日常小事说起,既记竹溪旁的所见所感,又慢慢引申到“做人要坚守本心”的道理,没有一句模仿秦汉的话,语言通俗却满是通透,把对“竹子坚韧品格”的赞美写得淋漓尽致。
据《明史·文苑传》记载,当时许多年轻文人读了唐顺之的文章,都觉得“终于不用硬背秦汉典故凑句子了”,纷纷放弃刻意模仿,跟着写“本色文”。久而久之,以唐顺之、王慎中、茅坤为核心的“唐宋派”,竟真的逆袭了“前后七子”,成了明代中期文坛的主流——而唐顺之,正是这个流派当之无愧的“理论奠基人”。
唐顺之的文章还有个鲜明特点:不避“俗”,连百姓的日常小事都能写进文中。他写《书秦风蒹葭三章后》,从《诗经》里的“蒹葭苍苍”说起,自然而然联想到农民收割芦苇的场景,感慨“古人的诗,本就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我们写文章,也该从生活里找素材”;他写《种竹说》,详细记下自己在院子里种竹子的过程,浇水、施肥、防虫害,像写日记一样平实,字里行间却满是对生活的热爱。
这样贴近平民生活的文字,让他的文章不仅在文人圈受欢迎,连普通百姓都爱读。当时有书商把他的文章编成《荆川先生文集》,一上市就卖断了货,书商不得不加印好几次。茅坤后来回忆:“那时候百姓读唐先生的文章,就像读话本一样入迷,有的甚至能背下来——这在以前的文人里,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嘉靖年间,倭患日益严重,倭寇在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派去的将领要么战败溃逃,要么畏缩不敢出战。唐顺之早年因不依附权臣张璁,罢官后隐居常州近二十年,虽在老家养病,却始终心系国事——早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前后,他便已受命以兵部职方郎中身份参与东南抗倭军务,亲赴浙江前线视察军情,摸清倭寇活动规律与沿海防务漏洞。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朝廷多次征召,他先奉命北上核查蓟镇军务,事毕后即刻南下,于当年秋季赶赴东南抗倭前线,投身更为直接的保境安民战事中。
一个文官要去带兵打仗,当时不少朝廷官员都觉得“他就是个书呆子,肯定打不了仗”,可唐顺之很快用战绩打了所有人的脸——他早不是“只会写文章的文官”了。
唐顺之从小就喜欢读兵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能倒背如流,还常自己琢磨武器制造、战术设计。养病期间,他更是没闲着:每天早上练射箭,能百步穿杨;下午坐在河边研究水军战术,画满了各种战船阵型图;晚上就整理自己的研究,编写出《武编》——这本书里,详细记录了前代兵学精华、各种兵器的用法、阵法的布置、水军的训练方法,后来成了戚继光训练戚家军的重要参考。
抵达东南前线后,唐顺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训练士兵。他不像其他将领那样摆架子,凡事都亲力亲为:教士兵用鸟铳(当时的火枪),他亲自校准瞄准;训练水军,他坐着小船在河里示范如何躲避倭寇的快船;士兵练体能跟不上,他还会陪着一起跑,给大家鼓劲儿。士兵们一开始觉得“文官带兵不靠谱”,可亲眼看到唐顺之的本事,全都服了,私下里说“唐大人比好些武将还懂打仗”。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春夏季,倭寇盘踞崇明三沙,以岛上为老巢,经常驾船出海劫掠,附近百姓苦不堪言。唐顺之主动请战,带着三千士兵、二十艘战船,直奔崇明岛。倭寇听说来的是个文官,都嘲笑“朝廷没人了,派个书呆子来送死”,根本没放在眼里。
可唐顺之早已想好对策,用“火攻计”打了倭寇一个措手不及:他先派几艘小船假装投降,船上装满易燃的柴草和硫磺,慢慢靠近倭寇老巢;等船到了近前,士兵们突然点火,火借风势,瞬间烧了起来。倭寇的战船都是木头做的,一烧就着,营地顿时乱作一团。唐顺之趁机带着主力冲锋,士兵们跟着他一起杀向倭寇,个个勇猛。
据《明史·唐顺之传》记载,这一战,唐顺之的军队斩获倭寇首级一百二十,烧毁倭寇战船十二艘,还缴获了大量兵器、粮食,倭寇首领带着残兵狼狈逃窜,险些被活捉。这是唐顺之此次南下后第一次亲率军队抗倭,就取得了大胜,朝廷特意下旨表彰他“文武兼备,忠勇可嘉”。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春,已五十四岁且身患严重肺病的唐顺之,仍拖着病体在舟山一带追剿倭寇。他带着军队辗转作战,常常咳得连指挥的力气都快没了,却始终不肯退到后方。这次,他用了“诱敌深入”的战术:先让士兵假装战败撤退,把倭寇引到狭窄的海湾里;再派水军悄悄封锁海湾出口,切断倭寇的退路;最后率主力从两侧夹击,把倭寇困在海湾里。
倭寇被困了三天三夜,没水没粮,几次想突围都被唐顺之的军队打了回去。可这场胜仗也耗尽了唐顺之最后的力气——同年四月,在奉命乘船前往通州(今江苏南通)赴任凤阳巡抚的途中,他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船上。他把最后一口气,都留在了自己守护的东南沿海。
唐顺之的声名不显,并非因其成就不足,实乃因其光芒为同时代之标杆所掩,加之诸多客观缘由,使其事迹渐湮于历史尘埃之中。
在抗倭领域,他被戚继光的“戚家军”盖过了风头。唐顺之去世后的第二年,戚继光就组建了戚家军,随后在台州九战九捷,斩杀倭寇数千人,还写下《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本兵书,成了公认的“抗倭第一名将”。后世提到抗倭,最先想到的自然是戚继光,唐顺之的抗倭功绩,渐渐被当成“戚继光的铺垫”,很少再被单独提起。
可很少有人知道,戚继光的很多战术思路,都受了唐顺之的影响。后世研究普遍认为,戚继光撰写《纪效新书》、训练戚家军时,很可能吸收和参考了《武编》中总结的军事思想与练兵方法——唐顺之先行的理论探索,为戚继光的实战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在文学领域,他又被“唐宋八大家”抢了热度。唐顺之虽然是唐宋派的核心,可这个流派的主张本就是“学习唐宋八大家的文风”,后世提到唐宋派,更多会说“他们学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反而渐渐忘了唐顺之这个“倡导者”。加上唐顺之的文章多是散文、书信,没有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那样流传千古的“名篇”,普通百姓很难记住他的名字。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史料记载的“平淡”。《明史·唐顺之传》对他的记载只有两千多字,既没有“单骑闯敌营”的传奇故事,也没有“被贬谪后东山再起”的戏剧情节,通篇多是记录他的文学主张和抗倭战绩,读起来少了些“故事性”。后世写历史故事、拍电视剧,都偏爱选有戏剧冲突的人物,唐顺之这样“踏实做事”的奇才,自然很难成为主角。
今天再提起唐顺之,他的名气或许不如戚继光,也不如唐宋八大家,可他身上的“文武双全”,却藏着最难得的品质——不被身份束缚,想做的事就认真做,而且一定要做到最好。
他身为文官,却能在国家危难时投笔从戎,亲临前线抵御倭寇护百姓平安;他作为文人,敢于挑战复古派垄断的文坛,提出自己的文学主张,让文章回归生活本真。他从没想过要“名满天下”,只想着做有用的事:写文章,就写让百姓能读懂、能共鸣的;带兵打仗,就拼尽全力保护百姓不被倭寇欺负。
这份“务实”的底色,比一时的名气更长久。他的《武编》,至今仍是研究明代军事的重要资料;他的文章,在《明史·文苑传》及诸多明代文学史专著中都占有着重要地位,供后人学习;他的抗倭功绩,虽然被掩盖,却实实在在守护了东南沿海的百姓,让无数家庭免于战火。
或许,这就是唐顺之留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奇才”,不一定要活在世人的追捧里,只要做的事有价值,能帮到别人,就算被历史暂时遗忘,也终会被记起。就像今天,当我们翻开《明史》,读到那个“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唐顺之,依然会为他的才华与忠勇动容——这,就是历史对他最好的认可。
参考出处
1. 《明史·唐顺之传》(清·张廷玉等撰,中华书局1974年版):详细记载唐顺之的生平、文学成就及抗倭事迹,为核心史料。
2. 《荆川先生文集》(明·唐顺之著,中华书局1987年版):收录唐顺之的散文、书信、兵书,含《答茅鹿门知县书》《武编》等关键文献,佐证其文学主张与军事思想。
3. 《嘉靖东南平倭通录》(明·徐学聚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记载唐顺之崇明岛抗倭、舟山追敌的具体战役细节,含战术部署等内容。
4. 《明代文学流派研究》(郭英德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分析唐顺之在唐宋派中的核心地位,及其“本色论”对明代文坛的影响。
5. 《戚继光与〈武编〉》(《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考证唐顺之《武编》对戚继光军事思想的影响,梳理二者军事理念的传承关系。
6. 《明代抗倭史》(郑洁西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定位唐顺之在嘉靖抗倭中的历史地位,对比其与戚继光的抗倭策略差异。
来源:贝棠糖芝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