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上海之根”松江,藏着一位“跨界行者”:曾是通讯部队的“尖兵”、守护一方平安的二级高级警长;退休后担当“红色文化摆渡人”——以写作朗诵、现场主持、篆刻书法、志愿服务为鲜活载体,将红色记忆、初心使命的“养分”,从历史与精神的“源头”在普通人与红色文化间搭起一座
【开篇】
在“上海之根”松江,藏着一位“跨界行者”:曾是通讯部队的“尖兵”、守护一方平安的二级高级警长;退休后担当“红色文化摆渡人”——以写作朗诵、现场主持、篆刻书法、志愿服务为鲜活载体,将红色记忆、初心使命的“养分”,从历史与精神的“源头”在普通人与红色文化间搭起一座桥,让红色精神有了传承的温度。今天,他担任松江重阳·夕阳美老年人演出主持。演出前,笔者和他聊起“红色文化摆渡人”的故事,特撰此文,以飨读者。
一、军旅生涯
潘安农1964年7月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1981年,17岁的他从家乡来到上海松江,开启军旅生涯,加入专业技术部队。从此,他扎根通信保障岗,白天跟着老兵摸爬滚打熟悉装备,夜晚便挑灯钻研电路原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参数与故障解决方案。因对技术的执着钻研,战友们送他“尖兵”称号,他也逐步晋升至专业技术9级、中校军衔副团级。多次参与重大军事任务,他总能凭过硬专业素养化解技术难题,为任务顺利推进筑牢“通信防线”。
二十年军旅生涯,不仅锤炼了潘安农的专业能力,更在他心底烙下“不服输、不缺位”的精神底色。一次野外拉练中,通信设备突发故障,他顶着暴雨蹲在泥泞里检修,双手被零件划破却浑然不觉,最终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恢复信号。那些年,他始终以“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日常训练还是紧急任务,都守着“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的信念。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严谨与担当,如同埋下的种子,为他日后转型公安、投身公益事业,悄悄铺好了前路。
二、警界贡献
2001年,潘安农带着中校军衔转业,毅然选择加入松江公安分局,开启17年基层警务生涯。从社区民警到专项岗位,他始终以“爱岗敬业”为准则,把军营里的细致作风搬进社区。为提升居民安全感,他牵头推广指纹密码锁与监控设备,逐户上门演示操作、解答老人担忧,推动辖区盗窃案发率同比下降30%;作为岳阳街道讲师团成员,每到暑期,他会结合真实案例,给孩子们讲防溺水、居家安全知识,课堂上的互动提问,让安全教育变得生动易懂。
潘安农曾担任大学城派出所教导员、所长、二级高级警长、三级警监。深耕基层的他,能敏锐捕捉群众需求:社区老人提“出门忘带钥匙”困扰,他协调物业优化登记制度,还联合志愿者开展“智能钥匙包”教学;面对青少年沉迷网络,他进校园“网络安全小课堂”,用案例警示不良上网危害。他说“警察的职责不止于办案,更要帮群众解决‘心头事’”。在他带动下,社区形成“警民共治”好氛围,他也成了居民口中“随叫随到的潘警官”,始终践行初心。
笔者问起与文艺结缘的契机,他说,其实早在松江公安部门时,这份热爱就已深植心底。身为公安系统的文艺爱好者,大小演出从不缺席,用热忱为警营文化添彩。退休后,这份热爱依旧炽热——代表松江区公安局,登上上海市公安局纪念五四运动106周年“追梦路上·青春闪耀”主题活动舞台,参演小品《老马和小码》。台上,他把从警生涯的感悟融入表演,用生动演绎诠释新老传承的力量,既展现退休民警风采,也让五四精神在笑声与共鸣中传递。
三、文化公益
作为松江区集邮协会副会长,他打造的“邮票党课”成了红色教育的“活教材”。他以《一生甘为国之兵》《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等主题,将一枚枚邮票化作“历史坐标”——从“建党”邮票讲开天辟地,从“改革开放”邮票谈时代变迁,再到抗疫邮票里的凡人英雄。在松江某社区课堂上,他举起一枚印着医护人员的邮票,结合身边志愿者的故事,让“四史”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可感可触的记忆。至今已走进20余所学校、10余个机关单位。
松江区作协理事潘安农,深耕散文创作十余年,累计发表作品十余万字,多见于《读者》《人民日报》《人民警察》等刊物,多次斩获全国及省级文学奖项,部分文章还入选中学统考试卷,兼具文学性与传播力。笔者看过他前几年写的一篇散文《水之阳刚》,写的是去山东水利技师学院采风的深刻触动。他在文中动情感慨:“水,刚柔妩媚。而这个以水为魂的学院,学子个个‘意气一何绰绰兮,神采几多俊逸’,女孩朝气盎然,男孩阳光爽朗。”
身为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松江区老兵朗诵团团长,潘安农用声音传递力量。他指导亲子家庭朗诵《沁园春·雪》时,会逐字纠正发音、讲解情感表达,让孩子在抑扬顿挫中感受经典魅力。不仅如此,他还将基层警务故事写成文字,《派出所图书室创建记》收录于《东方利剑》,文中记录的“用书籍丰富民警与居民精神生活”的实践,成了警务创新的生动注脚。近来潘安农参加了老年朗诵教学提升班,力求以更专业的指导助力老年朋友爱上朗诵。
刀笔寄怀,墨韵初心。松江区书法家协会会员潘安农,以笔墨与刻刀为媒介,诉说老兵赤诚。书案前,他挥毫笔锋苍劲,常以毛泽东诗词、抗战主题入题,多幅崇军题材作品参展。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时,其“铭记历史·致敬英雄”书法作品亮相市、区展展,笔墨间满是对先烈的敬意。见过他的篆刻作品后,笔者篆刻了十余年的水平也自叹不如。在“茸军之家”的光影里,墨香与石屑交织,既是传统艺术的传承,更是“退役不褪色”初心镌刻。
潘安农的嗓音如铜钟般浑厚沉稳,凭着一份老兵的爱心,常亮相舞台,以扎实主持人功底与真挚情感圈粉无数。他身着整洁衣衫,身形如军旅生涯淬炼的苍松般挺拔,一登台便自带沉稳气场。今天,笔者参加松江老兵合唱团在松江重阳节慰问现场演唱,见证了他那铿锵有力的主持。作为松江老兵红色宣讲团政委,松江区退役军人朗诵团团长,他的主持兼具军人的刚毅与对老者的温情,寥寥数语便将尊老敬老的氛围拉满,尽显资深主持的魅力。
投身志愿服务后,潘安农的足迹遍布校园与企业。他在叶榭镇乡村,为老人开设朗诵美学课,从腹式呼吸法教起,手把手纠正发音,让老人慢慢能诵诗;在企业,他讲述自己的军旅故事,从野外拉练的坚持到执行任务的担当,深深触动年轻员工。有老人说“跟着潘老师上课,心里亮堂多了”,他却笑着回应“能为大家建个‘精神家园’,再累也值”,这份热忱让他成了社区“暖心人”。今年,他获得了上海市老年教育兼职教师证书,从此“持证上岗”。
四、荣誉回响
潘安农身兼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松江区文联及作协理事,区委宣传部讲师团成员,松江老兵红色宣讲团政委、松江老兵朗诵团团长,还荣获:“东方讲坛”优秀讲师、一次“尚警讲坛”优秀讲师,今年第三届“万众阅读朗读大会”特金奖。荣誉背后是默默付出,为“东方讲坛”熬夜改课件、按听众调整内容,《基层民警的责任与担当》成警队“热门课”,为比赛反复练《可爱的中国》求完美。这是对他的肯定,印证“用文化温暖人心”路走得扎实。
“退役不褪色”,潘安农的故事成了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所创新的“红色文化+”模式,让严肃的政治教育变得鲜活。媒体称他为“红色文化的摆渡人”,而在退役军人圈子里,他更是“转型典范”:不少退役军人受他影响,加入社区公益队伍,用各自特长服务社会。如今,提到潘安农,松江居民总会想起那个“带着邮票讲历史、拿着话筒传精神”的身影,他用个人力量,在社区里织就了一张“红色文化网”,也让更多人感受到精神力量的传承。
【结语】
潘安农的“红色文化摆渡人”故事还有很多,践行着“退役不褪色”的承诺:他的书法作品将继续传递敬意,他的邮票党课仍在课堂上讲述历史,他的朗诵声还在社区里回荡。从军营到警营,从文化公益到精神传承,他从未停下脚步。正如他常说的“每个人都该为传承做点什么”,而他用三十年的行动证明,平凡人也能以初心为笔,以坚守为墨,写下属于自己的“不凡篇章”,也为时代留下温暖而坚定的精神印记经历减少——他和笔者如是说。
来源:自由海洋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