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次工作坊期间,来自意大利穆拉诺岛的玻璃艺术大师与中外艺术家、设计师及学生共同参与,进行了工艺演示、作品创作与观念交流等活动,旨在通过中意两国在玻璃艺术领域的深度对话与交流,构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合作平台。
2025年9月23日至30日,“中意文化交流项目——当代玻璃艺术工作坊”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功举办。
此次工作坊期间,来自意大利穆拉诺岛的玻璃艺术大师与中外艺术家、设计师及学生共同参与,进行了工艺演示、作品创作与观念交流等活动,旨在通过中意两国在玻璃艺术领域的深度对话与交流,构建跨文化与跨学科的合作平台。
工与艺——教学内容的丰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创建于2000年,是国内高校中首个系统开展玻璃艺术教学与科研的学术平台。玻璃艺术工作室下设窑制、吹制、灯工、平板装饰与冷加工五大工艺区域,现已发展为国内玻璃艺术教学与研究中心,以及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本次工作坊是“工作室玻璃”理念下的一次生动教学。来自意大利穆拉诺的玻璃大师以其精湛的手工技艺与丰富的材料经验,为学生呈现了传统玻璃工艺的核心技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切身感受玻璃吹制所蕴含的艺术精神与文化积淀。与传统技艺教学并行,参与工作坊的中外艺术家与设计师则以开放的创作姿态展示了当代艺术的思维方式与创作逻辑。他们在现场实践中强调观念的生成、材料的再诠释与过程的即兴性,鼓励学生以跨学科的视野和实验性的思考方式理解玻璃这一媒介。学生不仅获得了方法论上的启发,更在创作态度上受到感染——学会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在工艺与观念之间寻找平衡,从而形成自身独立的艺术语言。
玻璃艺术专业学生观摩穆拉诺岛玻璃工艺大师现场演示
师生与特邀艺术家、玻璃工艺大师的合影
玻璃工艺大师指导玻璃艺术专业同学
思与创——玻璃艺术的拓展
在当今全球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艺术领域的跨专业、跨文化合作已成为推动艺术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力量。本次“当代玻璃艺术工作坊”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展开的交流活动,不同专业背景的艺术家与设计师齐聚一堂,带着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独特视角,共同投身于对玻璃艺术创作实践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以玻璃为媒介,突破传统边界,将其视为观念表达与实验探索的场域。
在多元交流与实践的推动下,本次工作坊不仅展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成果,更进一步推动了玻璃艺术挣脱传统单一材料语境的束缚,迈向跨媒介、跨文化的开放性表达新阶段。在创作过程中,玻璃艺术不断吸收着来自各个领域的养分,无论是绘画、雕塑的视觉语言,还是设计的实用智慧,甚至数字艺术的科技魅力,都使玻璃材料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多元、立体与丰富,从而打破了人们对玻璃艺术的传统认知边界,拓展了其艺术发展空间的无限可能。与此同时,这种合作模式也为中国的玻璃艺术搭建起了一座通往世界艺术舞台的坚实桥梁,使其得以加速
融入全球化艺术语境之中。
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中外艺术家、设计师参与玻璃创作现场
美与界——国际交流的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讲话时强调:“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清华美院玻璃艺术专业自创立以来,始终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向。多年来,工作室积极拓展国际艺术交流,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波兰、捷克等众多国家的高校和艺术机构建立了深厚且持久的合作关系与友谊联结。本次与意大利贝伦戈基金会联合主办的“中意文化交流项目——当代玻璃工作坊”,更将玻璃艺术专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贝伦戈基金会作为在国际玻璃艺术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组织,成立三十余年以来,通过邀请国际艺术家与穆拉诺玻璃大师合作的模式,为全球的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碰撞思想的平台,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玻璃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推广与发展。此次工作坊期间,一批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的艺术作品得以完成,这些作品不仅充分展现了中意两国玻璃艺术的特色与魅力,更成为两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见证。
贝伦戈基金会主席阿德里亚诺·贝伦戈(Adriano Berengo)与
罗马美术学院院长翁贝托·克罗皮(Umberto Croppi)、著名策展人让·布朗查特(Jean Blanchaert)到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设计师与玻璃工艺大师交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意两国作为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通过玻璃艺术这一独特载体开展深度对话,开启了中意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这不仅促进了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玻璃艺术作为融合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实践,正是新时代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艺术领域的具体实践。未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将以开放的姿态与创新的精神,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多元艺术在对话中共生,在共创中共荣,继续发挥其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引领作用。
来源:Fashion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