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重工(002255):低调的核电与余热锅炉专家,净利润逆势增长50%的隐形冠军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9 22:03 3

摘要:海陆重工的主营业务可概括为“三驾马车”:余热锅炉(营收占比38.47%)、压力容器(31.00%)、核电设备(8.07%),辅以环保工程和光伏电站运营。用大白话解释:

海陆重工:低调的核电与余热锅炉专家,净利润逆势增长50%的隐形冠军

一、公司基本面:节能环保装备的“多面手”

核心业务与应用场景

海陆重工的主营业务可概括为 “三驾马车”余热锅炉(营收占比38.47%)、压力容器(31.00%)、核电设备(8.07%),辅以环保工程和光伏电站运营。用大白话解释:

余热锅炉:相当于工业系统的“节能回收站”,把钢铁厂、化工厂排放的废热转化为蒸汽或电力,客户覆盖宝武钢铁、中石化等巨头;

核电设备:专攻核反应堆“心脏”部件——吊篮筒体,打破国外垄断,全球首座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就有其贡献;

压力容器:生产直径8米、重2600吨的“亚洲第一塔”(煤化工C3分离塔),用于煤制油等高端化工项目。

产业链地位与护城河

技术壁垒:参与制定国家余热锅炉标准,核电吊篮筒体国内仅3家企业能制造;

成本控制:核心部件自产比例超80%,毛利率比同行高5-8个百分点;

客户粘性:与央企、国企合作超20年,订单复购率达75%。

成长潜力

短期看,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推动钢铁、化工行业节能改造,2025年订单同比增长35%;长期逻辑在于四代核电商业化(华能石岛湾核电站投运)和核聚变(参与ITER项目),预计2030年核电业务收入可翻倍。

二、市场标签与资金视角

概念标签

主力资金贴上 “核聚变概念股”、“四代核电龙头”、“余热回收专家” 三大标签,其中核聚变题材因ITER项目进展频繁引爆行情。

管理层与资本动作

实控人徐元生(71岁)与儿子徐冉(总经理)形成“父子档”,徐元生持股11.56%,徐冉年薪138万元高于父亲(98万元),团队稳定性高;

近期资本动作:无大额减持,但徐元生质押9489万股(占其持股11.56%),资金用于个人投资;2024年投资1.2亿元扩建核级容器产能,彰显战略信心。

三、股东结构与财务健康度

股东背景

无国家队身影,前十大股东以个人和产业资本为主(如聚宝行控股持股5.32%),但外资通过深股通(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持股0.73%,反映国际关注。

财务扫描(2025年半年报)

盈利质量提升:营收10.32亿元(同比-10.44%),但净利润逆势增长50.03%至1.91亿元,毛利率飙至30.32%(同比+6.74个百分点),主因高毛利核电订单放量;

偿债能力稳健:资产负债率42.4%,货币资金12.8亿元覆盖短期债务;

风险点:应收账款9.81亿元(占流动资产45%),需警惕坏账风险。

退市风险:目前无ST迹象,但若营收连续低于1亿元或净利润亏损可能触发风险。

四、估值评估:便宜还是价值陷阱?

相对估值法

当前市盈率(TTM)17.31倍,远低于核电设备行业平均(25-30倍),但高于公司历史40%分位(即过去5年约60%时间更便宜)。市净率1.76倍处于历史35%分位,估值 “合理偏低”

资产与壳价值

保守估值(70亿元):仅考虑传统业务;

中性估值(90-100亿元):核电订单放量+政策红利;

乐观估值(120亿元+):核聚变技术突破带动估值溢价。

固定资产重估:生产基地、设备重置价值约20亿元;

合理市值区间

五、操作策略:震荡市中的“压舱石”

建仓与止盈规划

买入区间:7.5-8.0元(对应市值62-66亿元,接近净资产支撑位);

目标位:11-12元(需验证四代核电订单落地及毛利率维持30%以上);

当前价9.19元处于3年历史65%分位,短期追高需谨慎。

走势推演

短期(1-3个月):Q4核电招标季(中广核、国核示范项目)可能催化股价,但需警惕游资获利了结;

中长期(1年):若核级容器新产能投产(年产高温气冷堆支承12套),净利润有望突破4亿元,市值冲击100亿元。

核心结论:海陆重工是一家 “传统业务稳如狗,新业务有爆发力” 的高端装备企业,适合偏好政策受益赛道的投资者。但应收账款高企和家族治理结构是潜在隐患,建议采取“逢低分批+利润保护”策略。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新浪财经、证券之星、东方财富网、同花顺,截至2025年10月9日。

来源:闲论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