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初,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京都大学特别荣誉教授Shimon Sakaguchi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奖。这是日本第26个自然科学奖得主。
10月初,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京都大学特别荣誉教授Shimon Sakaguchi与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获奖。这是日本第26个自然科学奖得主。
截至2025年10月9日,日本获得的诺贝尔奖总数已攀升至31,获奖包括30人和1个组织。
使日本成为非白人国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国家。
更令人瞩目的是,日本不承认双重国籍,也不是移民国家,其诺贝尔奖得主100%是日本国籍。
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着日本从封闭岛国到科技强国的惊人蜕变。
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率领黑船舰队闯入江户湾,用炮口强行打开了日本国门。这一事件与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一起,成为东亚近代史的重大转折点。
面对西方坚船利炮,日本内部产生了激烈争论:一方认为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形同鬼畜,其文明体系未必适用于日本;另一方则主张通过实证检验西方科学的普适性。
医学,成为了验证的关键领域。
日本学者通过两个途径进行验证:内科方面,引进英国发明的牛痘接种术,成功在日本遏制了肆虐千年的天花;外科方面,通过解剖死刑犯和尸体,证实西方解剖学图谱与日本人体构造几乎完全一致。
这些实验证明了一个革命性事实:东方人与西方人在生理构造上并无本质差别,西方医学同样适用于日本人。
这一发现促使日本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全面废除汉医,引入西医及背后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完整西方科学体系。
回顾历史,日本最初接受的“汉医”本身已是经过多次转手的知识。
公元0世纪前的印度阿育吠陀医学包含:阴阳五行、空木水火土、三液体平衡、望闻问切、舌诊、脉诊、草药、经络、针灸、相面、金针抜障、饮食疗法、自然疗法、瑜伽、生育学、解剖学。
经过中转传播,传入日本的汉医已丢失了瑜伽、生育学、解剖学等重要内容,成为残缺的版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毅然决定绕开中转,直接从印度、欧洲获取医学知识。
1875年,日本确立执业医生资格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理学、外科学、内科学、药物学、眼科学、产科学和临床实验。
这一制度变革,标志着日本科学教育体系的彻底转型。
从明治维新开始全面引进西方科学,到2000年后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频出,中间经历了约一百年的积累期。
这一时间跨度恰好印证了“百年树木”的道理——一个国家的科学振兴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等待。
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中,有出身中国台湾后归化日本的益川敏英,这反映了日本科学界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更重要的是,这些科学家全部在日本国内接受教育并开展研究,证明日本已建立起自主培养顶尖科学人才的完整体系。
诺贝尔奖的含金量,不仅仅在于那笔丰厚的奖金,更在于其百年历史积淀的至高声誉、严谨到近乎苛刻的评选标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它代表着“追求卓越、造福人类”的普世价值,是人类智慧、勇气和理想的灯塔。
日本从闭关锁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型,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面对先进文明,勇敢直面验证、虚心全面学习,才是民族自强之道。
日本的经验证明,科学没有国界,真理经得起检验,唯有开放心态、求真务实,才能在文明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日本这段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领先的历史,更加值得深思。它告诉我们:文明的进步,源于对真理的勇敢追寻,源于对知识的开放接纳。
来源:黑瞳新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