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运会,圣火何以在南沙点燃?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21:33 1

摘要: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在线上线下亿万人关注下,这簇成功从南海可燃冰中采集而来的“源火”点燃了全运圣火。

10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种采集仪式(以下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在线上线下亿万人关注下,这簇成功从南海可燃冰中采集而来的“源火”点燃了全运圣火。

火种采集仪式现场,在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上,“梦想从南沙起航,精彩在湾区绽放”的标语格外显眼。

一场由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合承办,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盛会,如此重要的仪式,为何在南沙这个年轻的城区举行?

答案,深藏于南沙所面向的那片蔚蓝大海之中。这里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更集结了一支探索深海的科技“国家队”,代表着中国向海图强的雄心与实力。

深海科技“国家队”

在此集结

选择南沙,是因为这里拥有探测南海、开采深海的“硬核”实力。南沙区不断完善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集聚优质科创资源,推动海洋领域技术攻关取得新成效,已形成一个强大的“1+2+N”创新平台体系。

其中的“超级明星”,当属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梦想”号在2024年11月建成并于南沙入列,该船首次创新集成大洋科学钻探、深海油气勘探和可燃冰勘查试采等多种功能,主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大洋科学钻探任务,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国之重器”和支撑海洋强国建设的“核心利器”。

本次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以“梦想”号为宏伟的舞台背景,奏响了这场体坛盛会强有力的前奏,预示着中华儿女的“梦想”从“湾区之心”南沙出发,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无国界的科学精神与体育文化交相辉映,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强音。

未来,这一重大科技装置,将在海洋科技创新、国际海洋合作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与“梦想”号并肩的是国际上首套面向深海生态学特别是冷泉环境生态科学研究的大科学装置——“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

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为龙头,南沙还聚集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广州南沙地大滨海研究院、广东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系列海洋科创平台。

正是这支“国家队”,支撑起了从南海深处成功采集可燃冰并点燃圣火的壮举。

从“可燃冰”到

“深海机器人”的领跑

“源火”源自南海北部的可燃冰。这是一种外观像冰一样、遇火可燃烧的天然气水合物,被视为未来的战略能源。而南沙,正是我国可燃冰研究的“策源地”。

2017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在全球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完成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2020年第二轮试采,更攻克了深水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到“试验性试采”重大跨越,进一步增强了我国水合物科技创新国际“领跑”地位。

除了能源开采,南沙海洋技术攻关上多点开花:

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海星7000”“探索6000”水下机器人在南海完成示范应用任务;

△(左)“海星7000”、(右)“探索6000”

广船国际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聚焦海洋高端船舶研发和“卡脖子”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亚洲首艘具备覆盖全球深远海(含极区)探测并具备冰区载人深潜支持能力的综合科考船“探索三号”;

深海智人公司实现了工作级深海机器人100%国产化率,关键核心部件的自研自造率超90%。

为“一分钟”

坚守“一个月”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码头位于广州南沙龙穴岛上,在这样一个面朝大海的开放式场地,成功举办火种采集仪式,离不开幕后极致的保障。面对户外天气的不确定性,保障团队拿出了“气象学家”般的严谨。

“我们经历了两次台风天气下的彩排,整个过程是充满挑战的。”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展演组执行导演刘辉透露,团队在恶劣天气中反复演练,最终确保每个环节在正式仪式中得以精确、完美地呈现。

据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综合保障组电力保障小组组长,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综合保障部副部长邓世文介绍,气象保障小组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分析历史气候规律,并采取“131631”递进式预报模式,即从提前13天发布每日专题预报,随着采火仪式临近,预报加密程度逐级提升,最终实现3小时、1小时的精细化预报,在10月9日采火仪式当天,实现分钟级监测的全覆盖。

电力保障则构筑了三重“保险”:双回路供电、2台UPS电源车、1台应急发电车,确保即便在极端情况下,直播等重要负荷也“零闪动”。从10月5日起,24名电力工作者就在现场9个点位开始值守,用万全之策确保万无一失。

从“海洋港”到

“创新港”的跨越

南沙的海洋雄心,不止于科考。作为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南沙正系统推进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而其核心正是“海港”。

目前,广州港南沙港区建成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港区,开通175条外贸航线,是我国通往“一带一路”沿线航线最密集的港口之一,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箱,助力广州港稳居全球第六大港。

如今,南沙正从“物流旺港”向“功能强港”跃升。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的中船龙穴造船基地在此深耕,年造船产能超550万载重吨;这里也是企业“买全球、卖全球”的首选地,2024年南沙口岸通关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与此同时,海洋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爱达·地中海号”邮轮已接待出入境旅客超10万人次,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也将以南沙为母港。深厚的蓝色底蕴,正持续转化为驱动区域发展的新质生产力。

全运“源火”

从南沙启航

点燃的是体育的激情

照亮的是这座滨海新城

深耕蔚蓝、走向深海的

梦想之路

当全运遇上南沙,是体育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融合,也是南沙向世界展示其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蓝色引擎的最佳时刻。

文字:刘冰汧 图片:刘伟、中国广州发布、资料图 编辑:胡霞霞 校对:刘嘉欣 二审:梁思静 终审:齐华伟、黄增才 出品:南沙区融媒体中心 投稿邮箱:nanshanet@126.com (本文由“广州南沙发布”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公众号不得转载改编,欢迎朋友圈。)

来源:广州南沙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