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图景中的文学坚守:拉斯洛与2025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21:40 1

摘要:当地时间10月9日,斯德哥尔摩的诺奖宣言打破文坛沉寂,匈牙利作家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凭借“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艺术成就,在末日般的恐怖氛围中重申了艺术的力量”摘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以沉郁笔触勾勒存在困境

当地时间10月9日,斯德哥尔摩的诺奖宣言打破文坛沉寂,匈牙利作家克劳斯瑙霍尔考伊·拉斯洛(Krasznahorkai László)凭借“引人入胜且富有远见的艺术成就,在末日般的恐怖氛围中重申了艺术的力量”摘得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以沉郁笔触勾勒存在困境的作家,终以数十年如一日的文学坚守,站上了世界文学的最高领奖台。

拉斯洛的文学世界自诞生起便自带鲜明印记。1985年出版的处女作《撒旦探戈》,不仅奠定了他后现代主义的创作基调,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长句”——那些摒弃传统标点切割、如熔岩缓流般延绵的文字洪流,模糊了叙述与独白的界限,精准捕捉着思想未经修饰的原始状态。这种看似“晦涩”的表达,实则是对人物生存困境的形式化复现:在《撒旦探戈》与《反抗的忧郁》等作品中,无尽的长句恰如共产主义晚期社会的窒息感,让读者在文字的缠绕中亲历角色的无处可逃。苏珊·桑塔格曾盛赞他是“当代匈牙利的末日大师”,堪比果戈理与梅尔维尔,恰是因其文字能穿透表层叙事,直抵人类精神的荒芜地带。

文学与影像的跨媒介共鸣,更让拉斯洛的思想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自1988年与导演贝拉·塔尔合作《诅咒》起,二人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艺术共生——拉斯洛深度参与剧本创作,其长句叙事与塔尔的长镜头美学形成完美呼应。七小时史诗电影《撒旦探戈》便是巅峰之作:小说“前进六步,后退六步”的循环结构,经由塔尔的黑白影像与八分钟开篇长镜头,将集体农庄的绝望与历史循环的寓言具象化,牛群在泥泞中盲目游荡的画面,成为诠释存在荒诞的经典意象。而《都灵之马》中,父女重复单调日常直至世界熄灭的叙事,更将这种“末日美学”推向极致,在极简情节中承载着对存在本质的哲学叩问。

此次诺奖揭晓,亦悄然重塑着文坛的讨论焦点。长期以来,诺奖预测榜单上的熟面孔总能引发舆论狂欢,却往往偏离文学评价的核心。拉斯洛的获奖恰恰证明,真正的文学价值从不依赖于预测榜单的热度,而在于作品能否在时代洪流中保持思想的重量。这位曾获曼布克国际奖的作家,早在匈牙利文坛囊括多项大奖,其作品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英语译者甚至因“发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式英语”获翻译奖,这样的文学积淀本就无需流量加持。

当我们聚焦拉斯洛的文学世界,更能理解诺奖背后的评选逻辑——正如评委艾伦·马特森所言,获奖作家的核心特质是那“独一无二的声音”。拉斯洛用《战争与战争》中对人类绝望的极致书写,用《都灵之马》里对文明消解的冷静观察,在反乌托邦的图景中始终坚守艺术的救赎力量。这种坚守,远比“陪跑”“预测”等话题更值得文坛珍视。

告别对预测榜单的过度追逐,回归文学本身的价值判断,或许正是拉斯洛获奖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当读者能沉下心来,在《撒旦探戈》的文字洪流中感受存在的重量,便会懂得:诺奖的意义,从来不是制造舆论热点,而是让那些真正扎根人性、坚守初心的作品,获得被看见的荣光。

看来残雪今年又没戏了。

来源:文人之家1Z7P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