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夜深人静,你是否也曾在台灯下独自踱步,听着自己的呼吸回响,心里泛起一阵空荡?退休以后,曾经的忙碌和奔波像是突然被抽离,每天醒来,不再有人催促、没有工作待办表、也没有会议和任务。很多老人说,这样自在多好,可只有自己明白,那种一切归于宁静之后的茫然,无比真实地缠绕
文/晓龙
夜深人静,你是否也曾在台灯下独自踱步,听着自己的呼吸回响,心里泛起一阵空荡?退休以后,曾经的忙碌和奔波像是突然被抽离,每天醒来,不再有人催促、没有工作待办表、也没有会议和任务。很多老人说,这样自在多好,可只有自己明白,那种一切归于宁静之后的茫然,无比真实地缠绕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
孙阿姨曾是一名教师,退休后家里人都盼着她能多享清福,但她却总在饭后发呆,盯着院子里低垂的桂花树发呆,朋友建议她写写头条,把生活琐碎和往事记录下来,她半信半疑,第一次动手时连手机都不会用。
可第一篇文章刚发出去,就有几十个人点赞,有人留言感谢她讲述了小时候的学习经历,也有人追问那段特殊年代的故事。从此以后的每一天,孙阿姨的生活里,仿佛有了一些光亮,她开始期待大家的评论,也乐于跟陌生人分享自己的心事。
我们总觉得晚年应当平静安逸,可真正走到那一天,孤独像潮水一样涌来。小区里总有人聚在一起打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嘈杂的热闹,有些老人更倾向于在文字中找寻自己的一片天地。写头条,不是为了热度,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一次次让自己的心绪落在纸上,让那些曾经压抑的、温柔的、隐秘的情感有了出口。
李叔叔退休前是单位的老工程师,他一生严谨,从不肯把“无聊”挂在嘴边。可几年下来,孙女长大了,儿子外派了,本该冷峻的他忽然开始向邻居诉说从前的点滴。他甚至学会了拍照,把报纸剪贴,写成小短文,每每发在头条。有时候一篇文章半夜竟然还在被人阅读,他悄悄给自己倒杯热茶,边看评论边想:“真没想到,我的记忆,还能让别人感同身受。”
头条,这种以前让人觉得遥远的事物,如今成了许多退休老人新的精神寄托。是因为有共鸣吧。老人写的不只是故事,也许是一段感悟、一次失败的修理经历,甚至是秋日窗前的月光。而每一次点击“发布”,都是对自我价值的承认,每一次互动,都是与世界的再次牵手。
其实,许多人担心自己没什么可写,也没人关注。但在那个充满碎片化信息的里面,有人正等着听听你的奇遇和苦乐。比如隔壁王大爷,他把几十年老相片整理出来,一张张配上当年的趣事,居然引得大批年轻人留言,有人看到了过去的时代,有人看到了家人的脸庞。这些互动成为王大爷兴奋的源泉,让他每天都有动力去翻旧箱子、写新故事。
精神寄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在平凡生活中寻找新的连接。退休以后,大家都需要一点新的滋味。不论是写一段家常,还是发一组照片,又或者是一首即兴诗歌,每一点发布,都是心灵的流动。你会发现,那些留言和关注,是陌生人,也是世界对你一生的温柔回应。
或许,有的人只是在头条里读读别人的生活,并不想写些什么。没关系,阅读本身也是享受陪伴。你在评论区里的短短几句话,能让创作者觉得,原来自己的回忆并不是无人共享。你的点赞和转发,就是最好的认同;你的鼓励和疑问,是陪伴者的体贴慰问。
很多老人怕自己过时,被社会遗忘,其实只要愿意接触一点新鲜事物,再加一点耐心,一点勇气,就会发现:世界并没有拒绝你,它等待你的声音被听见。嘴上说着退休是终点,心里其实希望开启新旅程。头条,不仅是表达的平台,更是精神的彼岸,让每一位老人,在风过无痕的生命里,再次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所以,如果你也感到闲暇时光漫长,不妨试着写头条。哪怕只是一句生活感慨,都有人会倾听。就像遥远的朋友在深夜轻声自语,我们都是彼此的守望者。在文字的交流里确认自己的存在,在互动的温暖中重新拥抱世界,这就是精神的真正寄托。
退休以后的日子,或许会有孤单,但在头条这个闪闪发光的平台上,你会渐渐发现自己并不孤独,因为还有那么多眼睛注视着你,心灵与心灵的距离,也许比你想象得更近。
来源:袋鼠没有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