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医生要治病救人,代表要为民发声,这两个身份都离不开‘人民’二字。”自2021年当选古交市人大代表以来,古交市中医医院院长杜变凤始终把这句话放在心上。5年来,她以中医药传承为使命,以履职为民为己任,在杏林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医生要治病救人,代表要为民发声,这两个身份都离不开‘人民’二字。”自2021年当选古交市人大代表以来,古交市中医医院院长杜变凤始终把这句话放在心上。5年来,她以中医药传承为使命,以履职为民为己任,在杏林沃土上书写着新时代人大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传承:守牢文化根脉
“中医药的根在传统,魂在传承,丢了老祖宗的智慧,就丢了中医药的根本。”这是杜变凤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守护者,她始终将“传承”放在首位,从人才培养、技艺留存到文化积淀,全方位筑牢中医药发展的根基。
杜变凤深知“名师带徒”是中医药技艺延续的关键。她在古交市中医医院牵头申报了“太原市名中医工作室”“山西省基层名老中医工作室”,以名中医“师带徒”的培养模式,3年来培养了青年中医骨干13名,让名中医的诊疗经验、独家验方得以系统传承。同时,她以医院“县级中医师承教育基地”为依托,累计完成510余人次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外派121人次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逐步打造出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中医药人才队伍,解决了基层中医“后继乏人”的难题。
在技艺与文化传承上,杜变凤带领团队深挖中医药精髓,组织整理名老中医验方,制定了27种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制定出降压饮、降糖饮、失眠饮等协定处方,填补了医院建院以来无自主协定处方的空白。她推动建设古交市中草药标本馆,建立“古交道地药材数据库”,不仅为群众提供中药知识科普教育平台,更让古交本地的中草药资源得到保护与合理利用。此外,她在医院常态化开展中医药竞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培养青少年对传统医学的认同感。
创新:方便群众就医
面对群众对医疗服务的新需求,杜变凤以“创新破局”的思路,全方位推动中医药发展“与时俱进”。
杜变凤以病人为中心,积极在医院推行“一站式中医诊疗服务”,整合挂号、诊疗、中医理疗(针灸、推拿)、中药调剂取药等环节,将原本分散的服务集中优化,同时升级煎药室功能,可同步开展十个方剂煎煮。借助智慧医院建设,新增门诊叫号、检验抽血叫号、自动打印影像胶片系统,开通线上挂号、缴费服务,让患者候诊时间缩短40%,切实实现“少跑腿、用好药”。不少来医院就诊的患者纷纷点赞这项创新服务。
杜变凤瞄准“医养结合”新方向,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2024年4月,医院康养中心正式启动,依托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老年人提供24小时医疗服务和急危重症救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中融入浓厚中医特色,药茶、药膳成为老人日常饮食标配,艾灸、推拿、针灸等养生项目全覆盖,实现“医有保障、养有特色”的无缝衔接。
普及:服务百姓生活
作为人大代表,杜变凤始终将“普及中医药”作为履职重点,通过服务下沉、惠民活动、文化传播,让中医药成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健康帮手”。
杜变凤牵头组建古交市中医医联体,打造县、乡、村一体化中医医疗体系,通过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将针灸、拔罐、艾灸等适宜技术推广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中医服务。同时,她带领团队深入古交市14个乡镇、街道调研,针对群众“看病难、检查贵”的问题,推出免费心电图、彩超检查、测血糖等惠民项目,累计服务基层群众超万人次。
为了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杜变凤牵头举办“首届中医养生节”“中医药文化夜市”,累计服务群众1.8万人次,成为古交市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流动课堂”。此外,她还推动医院治未病中心升级,将其打造为总面积1000平方米的“健康管家平台”,开展防病、治病、养生三位一体服务,为群众提供“简、便、廉、验”的中医特色服务,让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人大代表不是虚名,是沉甸甸的责任;医生也不只是职业,是守护健康的使命。”杜变凤说,未来她将继续以“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信念,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道路上深耕细作,在人大代表履职的征程中为民尽责,让中医药真正成为守护群众健康、助力乡村振兴的“护身符”,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记者 胡引平
来源:太原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