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是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策源作用,持续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
近日
陕西省委主办杂志《调研与决策》
刊发调研文章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起来学习!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是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举措。近年来,陕西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策源作用,持续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拓展“三项改革”活动,加快推动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全链条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大批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创新创造创业活力迸发,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奠定扎实基础。
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成效显著
(一)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基础更加牢固。突出重大项目牵引,扎实推进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24年启动重点项目117个,突出超算中心、集成电路中试基地等关键设施,推动3个国家实验室网络节点、2个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获批,战略科技平台数量居西部首位。优化科研基地布局,完成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新建新材料、能源、旱区农业3个陕西实验室,建立“实验室+链主企业”联合攻关机制,攻克重点产业链技术难题700项。中试验证平台加速落地,政府主导、联合高校、链主企业共建14个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24个中试验证平台,推行“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基地验证”模式。
(二)创新资源要素加速集聚汇聚。加快秦创原数字平台建设,集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全要素资源,通过“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经纪人、技术经理人、新双创人才“三支队伍”模式,精准匹配技术需求与市场资源,秦创原总窗口创新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健全“1+5+N”法律服务机制,覆盖知识产权保护、融资对接等关键环节,构建“一站式”服务生态。围绕光子、氢能、无人机等21个未来产业,实施“四链融合”项目,产业创新聚集区建设有序推进,形成“西安研发、地市转化”协同模式。平台累计落地科创重点项目205个总投资809亿元,新增科技型企业935家,光子产业聚集区三年内企业数量增长超3倍。
(三)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持续拓宽。单列管理,推行科技成果“非标资产”确权改革,赋予高校院所自主定价、转让权限,参改单位增至201家,累计单列成果10.6万项,孵化企业2067家。搭建对接平台,建立“产业需求库—成果库”双向对接平台,政府购买第三方机构提供技术尽调服务。创新评价方式,将技术入股价值、企业营收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允许科研人员“留编创业三年”,累计630人凭转化贡献晋升职称,科研人员先后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企业1395家。
(四)技术经理人队伍不断壮大。大力扶持专业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成立省级技术经理人协会,构建“协会+高校+企业”协同培养体系。加强专业化人才培养与认定,出台《技术经理人认定管理办法》,建立职业准入与星级评价体系,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认定技术经理人1827人,覆盖高校、企业及服务机构。
(五)科技创新助力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以“智改数转”为抓手,推动传统能源与制造业深度转型,陕西小保当矿业实现“地面一键采煤”无人化作业,陕汽重卡扩能基地完成柔性生产线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壮大,以“硬科技”为核心,打造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咸阳彩虹显示器件G8.5+基板玻璃生产线年产580万片,隆基绿能突破光伏电池转换效率至27.3%,新能源汽车2024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引领未来产业加速形成,瞄准光子、氢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光子产业集聚企业超300家,氢能领域实现“制储输加用”全链条布局,靖边县低空经济产业园建成占地5000亩的通用机场。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产研互动协同不足,创新供给与需求脱节。科技创新潜力释放不充分,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不足,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两张皮”瓶颈犹存。供给端成果转化不畅,部分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质量与成熟度不高,2024年全省单列管理的10.6万项职务科技成果中,市场化转化率不足35%。企业通过创新提升竞争力的意识有待增强,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中小企业风险承受力弱、产学研深度协同和利益联结机制缺乏等,2024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仅占比24.97%,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仅为0.9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支持创新力度不强,科技成果研发与就地转化效率较低。研发投入有待加强,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指出,2024年陕西省研发投入出现下降,在全国31个省份中居第14位,比2023年下降6位,其中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第20位。全省中试基地数量不足30家,中试熟化、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数量不足、服务效能不高。
三是科创资源分布不均,跨地区协同联动较难。区域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产业联动机制缺失,制约全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协同。关中地区以西安为核心汇集了全省75%的科研平台、8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90%的研发经费,形成了“一市独大、多点偏弱”的格局。各地市之间以及产学研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跨区域的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存在壁垒,创新资源难以形成合力。
四是金融服务保障供给不够,长期需求与短期供给的矛盾突出。科创基金等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方面意愿和力度均显不足,多偏向中后期项目,产业前沿技术和“从0到1”的原始性技术创新缺乏耐心资本的长期支持。市场上既懂技术又精通金融服务的人才和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供给不足,科技项目的价值评估、风险识别以及投融资精准对接的效率不高,科技金融专业化服务能力亟待加强。
五是高端人才培育机制不全,科创成果转化缺少摆渡人。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但科研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领军人才优势通道不畅,尤其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链上,能够引领产业方向、攻克关键技术、带动集群发展的战略型、领军型人才缺口较大。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未能完全适应产业发展新要求,产教融合深度不足。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吸引和留住海内外顶尖人才方面,在薪酬待遇、职业发展机遇及综合配套服务等方面仍缺乏足够竞争力。
三、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一)深化供需精准对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是强化企业需求对科创活动牵引。建立以突破企业技术瓶颈和市场迫切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及评价机制,推广“企业出题、联合攻关、市场检验”模式,引导高校院所围绕产业痛点开展订单式研发。二是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与适配性。加大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关键环节的支持,鼓励面向应用场景的二次开发,促进科研成果跨越“死亡之谷”。三是健全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职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健全以转化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提供覆盖成果评估、融资对接、市场推广的全链条服务。
(二)聚焦优势产业集群,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一是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航空发动机、高端半导体材料与装备、光子芯片、先进能源技术等重点领域,编制“一产一策”技术攻关路线图,组织实施省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创新联合体协同攻坚,力求取得实质性突破。二是构建高能级共性技术平台。规划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运作、开放共享型的中试基地及产业技术基础平台,打通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环节。三是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的示范应用,支持“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联合技术攻关,提高核心部件与关键原材料的自主可控,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与安全保障能力。
(三)一核引领多极支撑,构建全省协同创新一盘棋。一是持续提升西安创新策源与辐射能级。加快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优化创新服务环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与高端要素集聚高地,增强对全省乃至西部地区的人才、技术、资本等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扩散能力。二是强化秦创原“总窗口”与各地市协同联动。探索建立跨区域利益共享与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创新成果、人才、资本等要素在秦创原与各地市产业园区之间高效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支持各地市开展针对性创新活动。省级层面加强统筹协调,支持各地市围绕特色产业链条建设专业化的创新平台、成果承接转化载体和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与西安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区域创新格局。
(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创新主体耐心和底气。一是培育壮大“耐心资本”。通过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种子基金,重点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企业。二是创新科技信贷产品与融资担保模式。积极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并加快完善符合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三是着力提升投融资对接能力。建设常态化、精准化、高效化的线上线下投融资对接平台,提高资本与项目的匹配效率。
(五)建设人才聚集高地,夯实产业创新发展根基。一是精准引育产业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围绕航空航天、光子、半导体等重点产业链实际需求,实施更为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依托国家级和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加强本土高水平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鼓励并支持校企深度合作,推动省内高校、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链需求精准对接,联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三是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际贡献和发展潜力为核心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相关政策,同时切实提升人才在安居落户、医疗保障、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的综合服务保障水平,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来源:西安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