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6号深夜,一张皱巴巴的工资条被山西某网点离职员工甩进微博,短短14个字,把#银行金饭碗翻车#送上热搜。我蹲评论区蹲到凌晨三点,越看越精神——原来大家吐槽的不是工资低,而是“低到尘埃还让你穿西装打领带”。
“月薪两千,每天像陀螺转12小时,这就是我妈眼里的‘体面工作’。”
10月6号深夜,一张皱巴巴的工资条被山西某网点离职员工甩进微博,短短14个字,把#银行金饭碗翻车#送上热搜。我蹲评论区蹲到凌晨三点,越看越精神——原来大家吐槽的不是工资低,而是“低到尘埃还让你穿西装打领带”。
先说数字:6月2898,7月3263,8月1000,9月2812。
我替你们算过了,四个月平均2353,还没隔壁奶茶店店长高。更扎心的是,8月那1000块,是因为“保险任务差3单,绩效直接清零”,倒贴地铁费200,真·付费上班。
很多人以为银行罚钱只是“迟到早退”,太天真。
我翻出2023年某股份行内部考核表,光“服务扣分”就有87条:指甲过长-50,桌面放零食-100,叫客户“阿姨”而不是“女士”-200。
最离谱的是“抽屉没上锁”,一次扣800——相当于柜员站岗8天。
换句话说,你辛辛苦苦拉来100万存款,一个抽屉就能让你白干。
山西小哥那句“一个月白干是常事”,真不是卖惨,是陈述句。
评论区里,一位IP云南的妹子说:“我们网点开门红任务,柜员人均500万存款,理财经理1000万,完不成周末下乡扫街。”
听着像段子?我搜了央行数据,2024年全国网点数量再减1200个,可员工总量没降,人均指标自然水涨船高。
于是出现魔幻场景:白天办业务,晚上拿名单打电话,周末拎着易拉宝去菜市场推销ETC。
一天12小时打底,微信步数3万起步,难怪小哥“连续三个月没休完整周末”。
一位广州国有行小姐姐,28岁,甲状腺癌早期。
她给我看体检报告,一整页红字,最刺眼的是“促甲状腺激素超标10倍”。
医生直接问:“你是不是长期熬夜+高度紧张?”
她苦笑:“我们网点半夜12点还在开视频会,领导说‘开门红不结束,谁也别睡’。”
山西小哥脱发、胃病,不过是全国银行人“标配”。
有人调侃:银行体检=癌症筛查,真不是玩笑。
很多网友说:“好歹五险一金顶格交。”
我算了一笔账,以山西太原为例,2353的月薪,公积金双边12%,加起来每月564,医保个人账户进账不到100。
听起来体面,可年轻人要租房、吃饭、社交,2353连“活着”都费劲,谈什么“生活”。
更残酷的是,2025届秋招已开,国有行总行依旧“神仙打架”,清北复交简历成堆;可基层网点辞职率悄悄飙到18%,个别地方破30%。
“围城”内外,大家都累,只是累法不同。
很多人把锅甩给“经济形势”,其实真正的大Boss是技术。
● 杭州试点网点,进门全是“黑科技”:刷脸取号,30秒完成
●现金循环机,1分钟存20万
●AI理财室,3分钟出资产配置报告
原先4个高柜+2个低柜,现在缩到1+1,空余柜台直接改“咖啡银行”。
总行KPI也跟着改:手机银行月活、数字人民币钱包开立、企业网银代发转化率……
不会写代码、不懂数据分析的传统柜员,就像“高速收费员”一样被时代悄悄淘汰。
山西小哥说“离开不是逃避,是自救”,翻译过来就是:与其等机器把我干掉,不如我先跑。
热搜里,小哥转行做电商,有人嘲“换条赛道继续卷”。
我特意搜到他抖音号,粉丝2.4万,橱窗里卖山西老陈醋、碗团,单场直播GMV3万+。
我私信问:“比银行累吗?”
他回:“累,但干1天给1天钱,心里踏实。”
一句话,把“雇主品牌”打回原型——年轻人要的不是“铁饭碗”,而是“公平交易”。
1.把“合规”变“流量”:你天天点票、识假、反洗钱,这些都是稀缺知识。开短视频讲“如何识别假币”“信用卡避坑”,粉丝嗷嗷待哺。
2.把“客户”变“私域”:别小看每天办业务的叔叔阿姨,加上微信,朋友圈卖土特产、保险、体检套餐,转化率高得惊人。
3.把“证书”变“跳板”:CFP、AFP、CPA、中级经济师,别只挂在墙上。挂到小红书,出备考资料包,一份卖99,月入过万轻轻松松。
没有谁规定人生必须穿西装打领带,也没有谁活该在防弹玻璃里熬成甲状腺结节。
职业没有高低,只有适不适合。
如果你刚好在坑里,别急着自我PUA;如果你已爬出来,记得拉后来者一把。
愿我们都能像山西小哥那样,有勇气把“稳定”换成“踏实”,把“体面”换成“像人一样生活”。
来源:茉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