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宗庆后离世,宗馥莉接过娃哈哈权杖的那一刻,就被架在了“民企传承”的放大镜下。一年多时间里,她清洗董事会、关停18家工厂、重构经销商体系,每一步“铁血操作”都赚足争议。而翻开晋商史料,乔致庸家族的传承闹剧恰似一面镜子——长子乔岱跋扈败家,孙子乔映霞锐意
引言:穿越百年的传承镜像——当娃哈哈公主撞上乔家大院
文/白鸽
2024年宗庆后离世,宗馥莉接过娃哈哈权杖的那一刻,就被架在了“民企传承”的放大镜下。一年多时间里,她清洗董事会、关停18家工厂、重构经销商体系,每一步“铁血操作”都赚足争议。而翻开晋商史料,乔致庸家族的传承闹剧恰似一面镜子——长子乔岱跋扈败家,孙子乔映霞锐意革新却落得疯癫结局。
有人说宗馥莉身上刻着乔岱的刚愎,也有人说她藏着乔映霞的魄力。这场跨越百年的对比,根本不是“像谁”的简单选择题,而是戳中了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核心死穴:到底该用狠劲破局,还是用仁厚守业?今天咱们就顺着乔家的脉络,把宗馥莉的“传承答卷”拆开来细品。
一、底色比对:乔家后代的三种传承基因
要聊宗馥莉像谁,得先摸清乔致庸给后代留下的“基因库”。这位把乔家推上晋商巅峰的传奇人物,一生推崇“信为首、义为先、利为末”的儒商哲学,可六个儿子没一个能完整继承他的本事,反倒养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传承底色。
1. 乔岱:被宠溺的“破坏者”——能力配不上野心
乔致庸的长子乔景岱本是最像他的孩子,早年在生意场上长袖善舞,一度被视为接班人首选。可自从过继给长房嫂嫂后,被溺爱得彻底飘了——在包头做买卖时横行霸道,为抢生意敢垄断市场,得罪了一大帮竞争对手,最后因“欺行霸市”被举报入狱。
虽然乔家花大价钱把他捞出来,但经此一遭,乔岱彻底颓废,成了家族里的隐形人,死了之后连字辈都被剥夺,墓碑上只敢写“乔岱”。他的悲剧在于:有破局的狠劲,却没守规矩的底线;懂生意逻辑,却丢了“义利平衡”的根本。
2. 乔映霞:生不逢时的“革新者”——魄力敌不过时代
乔致庸六个儿子要么早逝要么平庸,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孙子乔映霞身上。这孩子没让人失望,从小受新思想熏陶,是乔家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见谁留长辫就上去剪,活脱脱“改革急先锋”。
接手家族生意后,乔映霞立马烧起“三把火”:把庙宇改学堂、引入西方商号管理模式、整顿涣散的掌柜团队。更难得的是,他守住了乔家的根——晋钞贬值时,乔家票号亏30万两白银,他硬是砸锅卖铁兑付储户存款,保住了“诚信”招牌。可时代不给力,洋商冲击加战乱频发,再加上婚姻不幸跳楼致残,最后落得疯疯癫癫的下场。
3. 乔景仪:投机取巧的“依附者”——捷径走成绝路
二儿子乔景仪则是另一种反面教材。他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整天跟官员攀关系,靠权力寻租赚快钱。可投机终遭反噬,在包头意外得罪蒙古王公,被人暗中割掉脑袋,死相极惨。他的教训很直白:做生意靠的是本事,不是关系;守家业凭的是根基,不是捷径。
这三种基因像三条岔路,而宗馥莉接手娃哈哈后,偏偏走出了一条“乔岱+乔映霞”的混合路线——既有革新的魄力,又藏着跋扈的隐患。
二、核心对标:宗馥莉身上的“乔家影子”
把宗馥莉的改革清单和乔家后代的事迹一比对,简直像看穿越剧:她的每一步操作,都能在乔家百年前的故事里找到对应。但要说最像谁,乔岱的“刚愎”和乔映霞的“革新”各占一半。
1. 像乔映霞的地方:敢砸旧摊子的“改革狠人”
乔映霞最让人佩服的,是“敢跟旧时代叫板”的勇气,这一点宗馥莉简直是复刻版。
乔映霞接手时,乔家商号暮气沉沉,掌柜们抱残守缺,他二话不说换血整顿,硬是给老商号注入新活力。宗馥莉接班时,娃哈哈也面临同样的困境:管理层都是父亲的老班底,产品依赖AD钙奶等老品类,渠道联销体僵化。她的改革力度比乔映霞更猛:
- 换血管理层:把跟着宗庆后打拼30多年的吴建林、潘家杰等四位元老全踢出董事会,换成自己掌控的宏胜系人马,13个核心部门陆续被宏胜员工接管 。这跟乔映霞换掉守旧掌柜的思路如出一辙。
- 重构渠道网:乔映霞敢改沿用百年的商号规矩,宗馥莉就敢动宗庆后引以为傲的“联销体”——年销不足300万的经销商直接清退,还搞竞标筛选,把12个省市的经销商合作主体转签到宏胜旗下 。
- 布局新产能:乔映霞引入西方管理模式,宗馥莉则在关停18家低效工厂的同时,让宏胜在天津、怀化建18条高速生产线,把娃哈哈的核心产能往自己的企业挪 。
更关键的是,两人都懂“守基本盘”。乔映霞再激进,也没丢“诚信兑付”的祖训;宗馥莉再折腾,也牢牢抓着AD钙奶、营养快线这些核心单品,2024年硬是把业绩拉回700亿元区间 。这种“破而不碎”的尺度,是两人最像的地方。
2. 像乔岱的地方:挡路者必除的“跋扈基因”
如果说乔映霞的革新带着“义”的底色,那宗馥莉的改革就藏着乔岱式的“狠”——为达目的,不太顾及人情。
乔岱的悲剧始于“跋扈”,得罪人太多最终自食恶果。宗馥莉的改革也透着这股“挡路者必除”的劲儿:
- 对老臣不留情:乔岱容不下竞争对手,宗馥莉容不下“不听话”的老臣。那些跟着宗庆后从创业熬过来的元老,说踢就踢,连国资股东代表张晖都被移出董事会 。老员工私下吐槽:“新君上位清老臣常见,但这么彻底的少见。”
- 对经销商够强硬:乔岱在包头垄断市场,宗馥莉对经销商搞“一刀切”——江西代理15年的经销商,就因半个月没投够83台冰柜被清退;酒泉经销商旺季销量暴涨,仍因总量不达标被解约,近百万货款要不回来 。这跟乔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派如出一辙。
- 对股权太强势:乔岱为利益跟人硬刚,宗馥莉则在股权和商标上步步紧逼——想把387件“娃哈哈”商标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被国资叫停后又推新品牌“娃小宗”试探,被解读为“绕开国资争控制权” 。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算计,比乔岱更露骨。
最像的是“受挫后的反应”:乔岱入狱后一蹶不振,宗馥莉面对遗产官司和员工起诉,也显得有些被动——香港法院冻结她18亿美元资产,千名员工因转签合同集体起诉,可她除了辟谣没太多安抚动作,颇有乔岱“硬扛到底”的影子。
三、争议焦点:“像谁”的辩论藏着传承真相
宗馥莉到底更像乔岱还是乔映霞?这事儿在老烟民和商评人圈子里吵翻了天。有人夸她是“乔映霞第二”,有人骂她是“乔岱转世”,而这场辩论的核心,其实是“家族企业该怎么传”的终极拷问。
1. 正方:她是乔映霞式的“破局者”,不是“败家子”
支持者觉得,拿宗馥莉跟乔岱比太冤,她的“狠”是改革必须的代价,本质是乔映霞式的革新者。
首先,她的改革有明确目标。乔映霞改革是为了对抗洋商冲击,宗馥莉折腾是为了救娃哈哈——产品老化、渠道僵化、品牌年轻化不足,这些都是死穴。关停低效工厂、清退小经销商,是快消行业的常规操作,总不能守着父亲的老摊子等死吧?2024年新增60万家渠道网点,销量增长30%,这成绩说明改革有效果 。
其次,她比乔映霞更懂布局。乔映霞的改革只在乔家内部打转,宗馥莉却早早布局宏胜这个“后手”。把核心产能和销售资源往宏胜挪,看似“偏心”,实则是为了规避娃哈哈复杂的股权风险——毕竟集团里有国资和职工持股会,真出事了,宏胜能保住基本盘。这是比乔映霞更精明的“风险防控”。
最后,她守住了商业底线。乔映霞砸锅卖铁保诚信,宗馥莉再激进也没丢品质——红塔山靠玉溪烟叶保口感,娃哈哈靠核心单品保口碑,2024年一线员工工资涨了23%,没像乔岱那样“为利益丢良心” 。
2. 反方:她丢了乔映霞的“义”,只剩乔岱的“狠”
反对者则认为,宗馥莉只学了乔映霞的“形”,没学到“神”,骨子里全是乔岱的“跋扈”。
乔映霞改革讲“义利兼顾”,晋钞贬值时宁愿亏30万两也要兑付储户,可宗馥莉呢?为了推宏胜,让娃哈哈员工转签合同,不转就砍干股分红,千名员工集体起诉还不松口 ;为了清退经销商,不管合作十几年的情分,说踢就踢,连货款都拖着不给。这哪是改革,分明是乔岱“欺行霸市”的翻版。
乔映霞懂“借力”,可宗馥莉尽在“树敌”。乔致庸说“唯无私才可大公”,乔映霞换掌柜也会找老臣商量,可宗馥莉把元老、国资、经销商全得罪一遍。想转商标没跟国资商量,想清经销商没搞缓冲,这种“独断专行”跟乔岱在包头得罪同行的操作一模一样,早晚要出事。
最关键的是“初心丢了”。乔家靠“诚信”发家,乔映霞把“信”刻在骨子里;可宗馥莉一边说“干股分红不取消”,一边又用转签合同变相剥夺,这种“言而无信”,比乔岱的跋扈更伤根本。
3. 第三方视角:时代不同了,别用老尺子量新问题
还有些中立者觉得,纠结“像谁”没意义,毕竟宗馥莉面对的时代比乔家复杂百倍。
乔映霞的对手是洋商和战乱,宗馥莉要对付元气森林等新锐品牌、社区团购等新渠道,还有国企混改的大环境。乔家是家族独资,宗馥莉要平衡国资、职工持股会、家族三方利益,难度比乔映霞大得多。她的“狠”可能不是本性,是被逼出来的——不快点集权,改革根本推不动。
但时代变了,“乔家逻辑”仍有借鉴意义。乔致庸说“信为首、义为先”,放在今天就是“品牌信誉”和“员工认同”。宗馥莉要是只学乔岱的“狠”,丢了乔映霞的“义”,就算短期业绩好看,长期早晚栽跟头。
四、传承命题:乔致庸的“活密码”与宗馥莉的“死结”
其实不管宗馥莉更像乔岱还是乔映霞,这场对比都指向一个更本质的问题:乔致庸能把乔家带向巅峰,靠的不是某个人的能力,而是一套“活的传承体系”;而宗馥莉现在的困境,恰恰是丢了这套体系的“死结”。
1. 乔致庸的“活密码”:不是选对人,是立对规矩
乔致庸最牛的不是经商天赋,是建立了“能自我迭代”的传承规矩。他定的“信、义、利”排序,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真能落地的制度——油坊掺假就收回重榨,储户取钱不管多难都兑付,这种“规矩大于人”的原则,比选对继承人更重要。
他还懂“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管出身高低,有本事就给本钱让你干,大掌柜马荀就是这么被提拔的。这种“开放式用人”,比把权力攥在家人手里更靠谱。乔映霞能搞革新,也是靠这套“规矩兜底”;乔岱之所以败家,就是因为破坏了这套规矩。
2. 宗馥莉的“死结”:抓了权力,丢了人心
宗馥莉现在的问题,是把“权力传承”当成了“传承的全部”。她清洗董事会、转移资源到宏胜,确实把权力攥紧了,但也丢了乔致庸最看重的“人心”。
- 丢了员工心:乔致庸给员工足够尊重,宗馥莉却用“转签合同”逼员工站队,千名员工起诉不是偶然,是人心散了的信号。
- 丢了经销商心:乔家靠“联销体”(那时叫商号联盟)吃饭,宗馥莉却把经销商当“可以随意替换的棋子”,清退老经销商时连情面都不留,渠道信心能不崩吗?
- 丢了品牌心:乔家靠“诚信”攒口碑,宗馥莉的遗产官司、商标争议,让“娃哈哈”的国民好感度暴跌,这比销量下滑更致命。
3. 破局之道:学乔映霞的“革新”,守乔致庸的“规矩”
宗馥莉要是想跳出“乔家后代式悲剧”,其实有现成的答案:把乔映霞的“革新魄力”和乔致庸的“规矩底线”结合起来。
比如改革管理层,既能换年轻血液,也别把老臣全踢走——乔映霞换掌柜也会留着懂业务的老人当顾问;比如调整渠道,既能清退小经销商,也该给老经销商缓冲期,别让人家血本无归——乔家当年从不逼商号掌柜“一刀切”;比如布局宏胜,既能搞自己的企业,也别碰娃哈哈的核心商标和员工利益——乔致庸从不让家族子弟“损公肥私”。
说到底,传承不是“把权力交给谁”,而是“把规矩传给谁”。乔致庸的“信、义、利”排序,放到今天就是“品牌信誉第一、员工经销商第二、短期利益第三”。宗馥莉要是能想通这一点,就算像乔映霞那样遇到时代难题,也不会落得乔岱那样的结局。
结语:百年回响——传承从来不是“像谁”,而是“成为谁”
争论宗馥莉是乔岱转世还是乔映霞翻版,其实都没说到点子上。乔家的故事早就证明:家族企业的传承,从来不是找个“像老祖宗的人”,而是找个“能守住老规矩、又能开新路的人”。
乔映霞的革新没错,错在时代不给机会;乔岱的跋扈不对,错在丢了规矩底线。宗馥莉现在站在岔路口:往左是乔映霞的“革新守义”,往右是乔岱的“刚愎逐利”。她2024年能把业绩拉回700亿,说明革新方向对了;但千名员工起诉、遗产官司缠身,又说明她丢了“义”的底线。
对娃哈哈这样的国民品牌来说,宗馥莉手里的不是“私产”,是几代人的情感寄托,就像乔家的票号连着无数储户的信任。乔致庸说“气忌躁、言忌浮”,这句话现在送给宗馥莉再合适不过——改革可以急,但人心不能丢;权力可以抓,但规矩不能破。
百年前乔家的落幕,是时代的无奈;百年后娃哈哈的未来,握在宗馥莉手里。她最终会成为谁?不是乔岱,不是乔映霞,而是“守住规矩的革新者”,还是“丢了人心的掌权者”?答案,写在她对“信、义、利”的排序里。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