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健康播报”第九期发布会特别聚焦音乐疗愈“美丽心灵”。与会医生谈到,迄今,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支持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普通大众也可以用这类“听觉药物”给自己解压。
明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卫生日”。“上海健康播报”第九期发布会特别聚焦音乐疗愈“美丽心灵”。与会医生谈到,迄今,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支持音乐在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作用。普通大众也可以用这类“听觉药物”给自己解压。
今年“中国医师节”前夕,上海市医师协会在国内首创成立音乐与艺术疗愈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上海民族乐团著名二胡独奏家马晓辉等跨界专家与艺术家携手,通过交流与合作推动艺术疗愈专业化发展。
上海市医学会科普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乔颖称,精神健康领域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音乐治疗对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辅助效果,通过即兴演奏或歌曲创作,帮助患者表达情绪、建立应对模式,已成为标准辅助治疗。在神经康复领域,基于“听觉-运动耦合”原理,有节奏的听觉刺激可改善卒中或帕金森患者的步态和协调性,临床常用节拍器或强节奏音乐进行行走训练。另外,在疼痛管理方面,音乐通过分散注意力、诱发放松反应调节疼痛感知,降低手术或慢性疼痛患者的痛感和焦虑,减少镇痛药使用。
她同时谈到,随着新技术应用将推动音乐疗愈向个性化、沉浸化方向发展。比如,人工智能(AI)可通过分析生理数据、听歌历史及实时情绪,动态生成“音乐处方”。
就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疗愈小方法,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促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心理治疗师刘乐介绍,可以创建与自我情绪匹配的“播放列表”。例如,当人感到焦虑时,可以先听节奏较快的音乐,逐步过渡到舒缓的旋律,引导情绪恢复平稳。另外,唱歌也有疗愈作用。唱歌不仅能表达情感,还能刺激大脑的奖励中枢,提升情绪。研究还表明,唱歌有助改善认知功能和情绪状态。
对一些失眠人群,睡前30至60分钟聆听节奏缓慢、旋律平稳的音乐,有助于缩短入睡时间。可选择旋律平和的音乐,如每分钟60-80拍的乐曲,有助放松神经系统。还有如雨声、风声、海浪声,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低频音,有很强的放松安抚作用。
“音乐治疗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健康专业。”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同时谈到,音乐疗愈在普及中也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比如,认为“存在通用疗愈歌单”,而其实音乐偏好极具个人化,对一人镇静的音乐可能让另一人烦躁,网络流行的“疗愈歌单”可作参考,但绝非标准答案。
此外,谢斌强调,音乐疗愈不可替代传统医疗,“音乐疗愈应作为补充手段,而非替代必要医学治疗。它可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但不能取代传统治疗。”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