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10月8日,瑞士工程公司ABB公告,已与日本投资公司软银集团签署协议,将旗下机器人业务部门以53.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软银集团,不再执行先前将该业务分拆为独立上市公司的计划。
“三国杀”怎么玩?
巨头间的并购时有耳闻,但如果一家巨头,将自己核心业务出手,肯定是有名堂了——特别是,如果核心业务还是当前的热门赛道,更让人浮想联翩!
就在10月8日,瑞士工程公司ABB公告,已与日本投资公司软银集团签署协议,将旗下机器人业务部门以53.7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软银集团,不再执行先前将该业务分拆为独立上市公司的计划。
具体而言,本次剥离预计将产生约24亿美元的非运营性税前账面收益,扣除交易成本后的预期净现金收益约为53亿美元;与本次剥离相关的成本预计约2亿美元,其中约半数已计入2025年财务指引。
瑞士投行Vontobel的分析师Mark Diethelm表示,ABB出售机器人业务部门的市盈率“极具吸引力”,现金收益可能会用于交易和股票回购,若独立上市预期价值将低于40亿美元。
分拆独立上市只有40亿美元,出售却值53亿美元,看来这笔买卖相当划算,出售消息发布后,ABB的股价一度创下历史新高。不过,该交易尚需获得监管批准并满足惯例成交条件,预计将于2026年中后期完成,一旦交易顺利完成,这将成为近年来全球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领域最为重磅、也最引人注目的并购交易。
“四大金刚”之一,
终于要卖身了?
市场为何如此重视这笔交易?原因在于——ABB的机器人业务,是行业“四大金刚”之一,在行业内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工业机器人四巨头之一,ABB的机器人业务市场份额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发那科,在“四大金刚”中领先于日本安川电机和德国库卡。
资料表明,ABB机器人业务作为行业领军者,处于自动化长期发展趋势的核心。ABB机器人业务单元目前拥有约7,000名员工,2024年销售收入为23亿美元,约占ABB集团总收入的7%,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率为12.1%。
这么好的业务,为什么突然要出售呢?看起来利润率不低,但实际上是拖了整个集团的后腿!
财报显示,整个2025年第二季度,ABB集团的销售收入为89亿美元,同比增长8%;按可比口径增长6%;运营利润为15.73亿美元;利润率为17.7%;运营息税摊销前利润为17.08亿美元;利润率为19.2%。
电气事业部和过程自动化事业部利润率均实现增长,运动控制事业部利润率保持稳定。上述整体运营改善有效抵消了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机械自动化业务单元利润率同比下滑的压力,以及“公司及其他”项目中去年30个基点一次性收益的同比缺口。
ABB的机器人不但在盈利方面拖了后腿,业务的配合似乎也存在问题:据ABB方面表示,该业务与集团其他业务单元之间的业务与技术协同效应有限,且面临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市场特征。
就在今年4月,ABB宣布拟分拆机器人业务独立上市。彼时就有市场传闻称,ABB曾寻求机器人业务的整体转让,因售价太高与多个意向买家磋商无果,所以才转向分拆上市,同时继续为出售铺路。这也是ABB自2018年向日本日立出售电网业务以来,规模最大的业务重组。
本次协议签署后,ABB将调整其财报结构,转变为三大事业部(电气化事业、过程自动化、前沿技术与数字化)。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机器人业务部门将被列为“非持续经营”项目。同时,现与机器人业务单元共同构成机器人与离散自动化事业部的机械自动化业务单元(贝加莱),将并入过程自动化事业部。这意味着,ABB将成为一家纯粹的电气化和自动化公司,与西门子、施耐德电气等竞争对手呈现出更大的相似性。
出售的背后:
本土势力的崛起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国际机器人联合会2024年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在中国,外资巨头们还面临着汇川、埃斯顿等本土厂商崛起对市场份额的挤占,以及竞争加剧所致的激烈价格战。
在多个领域,中国本土机器人企业凭借对细分市场的深度理解、更高的性价比和更灵活的服务,确实在多个具体应用场景中展现出了相比ABB的竞争优势!
和跨国巨头相比,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往往不那样追求“大而全”,而是选择“小而精”的赛道,如阿童木专注于并联机器人,在该领域已经做到了全国市占率第一,擎朗深耕餐饮配送,吉泰智能解决特定高危场景问题。这种聚焦使它们能更深刻地理解行业痛点。
此外成本的优势,也是国产机器人异军突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媒体此前公开报道,2020年左右一个进口的SCARA机器人(平面关节型机器人)价格在35万元左右,企业想要回收成本大约在4年,而国产SCARA机器人的价格不到进口价格的三分之二,在20万元左右,企业收回成本的周期更短。
睿工业MIR DATABANK统计数据显示,在2017年,中国仅1家厂商进入全球工业机器人TOP 10,而到了2024年已有4家国内厂商跻身TOP 10行列,分别是埃斯顿、汇川、埃夫特、珞石。2024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市场份额提升至51.6%,较2023年同期增长4.5个百分点,内资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不过据笔者了解,尽管现在进口和国产工业机器人的价格差距在缩小,但是仍然会有一些企业考虑到稳定性、精密度等因素,更偏向选择进口的工业机器人。因此国产机器人企业在技术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面对国内机器人“咄咄逼人”的局面,ABB不得不在本土化方面下功夫:2022年,ABB在上海投资1.5亿美元,建设全自动化柔性生产的超级工厂,集生产与研发为一体。近年来,依托上海超级工厂推出Lite+、PoWa、新一代IRB 1200三大机器人系列。通过90%本土化生产率精准对接电子制造、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的自动化升级需求。
在2025年工博会上,ABB展示了其OmniCore™ EyeMotion视觉系统和在线自动路径规划等前沿技术,并强调其90%以上的产品已实现中国本土生产,以贴近市场。
据科技日报,此前ABB集团高级副总裁、机器人中国区总裁韩晨表示:“根据中国客户的反馈意见,我们在高速运行、超强可靠与卓越敏捷性之上,更以极简操作体验,显著降低了自动化应用门槛。该系列从立项到产品落地经历了14—15个月,由中国团队主导设计、开发、制造并提供全周期服务保障,深度契合本土客户的独特需求。”
不管这桩并购最后能否成功,面对全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对于任何国际巨头而言,放下身段,认真了解客户需求,恐怕是唯一的出路。那么话又说回来了,为什么孙正义对机器人领域兴趣这么大呢?
加码机器人,
软银意欲何为?
软银对ABB机器人业务的浓厚兴趣,主要源于其构建“物理人工智能”(Physical AI)帝国的宏大战略。他曾断言,预计2035年实现超级AI(ASI),这将推动人类进化。
简单来说,软银需要一个像ABB这样拥有顶尖硬件和深厚行业经验的“身体”,来承载其正在发展的AI“大脑”,为软银的AI技术提供了绝佳的落地场景和应用平台,从而真正将智能融入物理世界——本质上和OpenAI计划进军硬件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次收购一旦成功,软银有望将其在AI芯片(通过Arm等投资)、大模型(通过投资OpenAI)和算力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与ABB在运动控制、精密制造和工业自动化方面的百年积淀相结合。这种结合可能催生出能够自主学习和适应复杂环境的下一代机器人。
对软银而言,收购ABB机器人业务意味着直接获得了进入全球工业自动化主战场的“VIP门票”。避免了从零开始去建立品牌信任度、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所需要耗费的巨量时间和资金。可以立即利用ABB成熟的全球网络,快速推广其AI增强的机器人解决方案。
软银在机器人领域并非没有教训,其十年前推出的人形机器人Pepper最终因成本、可靠性和市场接受度等问题而未能成功。此次收购ABB,显示出软银策略的重大转变:从开发面向消费市场的、概念性强的机器人,转向收购一个在工业领域已被证明成功的、具有坚实基本盘的成熟业务。
这表明软银变得更加务实。它不再追求创造一个全新的机器人物种,而是选择赋能和升级一个现有的行业巨头,通过AI为其注入新的智能,这无疑是一条更稳健、成功率更高的路径。
尾声
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在高端、复杂的机器人综合性解决方案领域,ABB等国际巨头凭借深厚技术积累或仍将保持优势;但在大量细分、定制化要求高且需要快速响应的市场,本土企业或将继续扩大领先优势。而软银再度进军机器人,则为行业增添了新的变数。这局“三国杀”未来怎么玩下去呢?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财经下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