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产半导体又爆发了!10月6日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及武汉一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传来一个重磅消息:由张静宇研究员团队领衔研发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已全面完成产业化准备,预计将于2025年底实现玻璃硬盘的量产。
国产半导体又爆发了!10月6日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及武汉一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传来一个重磅消息:由张静宇研究员团队领衔研发的“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已全面完成产业化准备,预计将于2025年底实现玻璃硬盘的量产。
据了解这项技术曾于2024年获得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卓越奖,其不仅标志着国产存储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更是或将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数据存续与管理的深刻革命。
这项被称为“玻璃硬盘”的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飞秒激光在特种玻璃内部进行三维精密“雕刻”。它成功突破了传统二维存储的物理极限,实现了高达400层的数据堆叠,将存储密度提升至传统光盘的百倍以上,理论极限容量更是指向惊人的360TB。更为颠覆性的是,它所存储的数据具备耐高温、抗电磁、避腐蚀的特性,理论上可实现永久保存,同时将每TB的存储成本压降至仅几十元人民币,读写速度也比早期技术提升了千倍之多。
然而,这项技术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参数上的突破。研发团队已成功研制出全国产化的快速写入原理样机,这意味着从核心技术、核心装备到产业化应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自主可控的技术闭环。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加剧、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这一成就的意义非凡。它使中国存储产业首次在一条足以定义未来的技术赛道上,摆脱了对外部技术路径的依赖,掌握了从原材料、装备到标准制定的全链条话语权,为国产存储产业筑起了一道坚实的技术护城河。
对于中国存储产业而言,“玻璃硬盘”的量产如同一剂强心针。
首先,它开辟了全新的“蓝海市场”。在面对IDC数据中心、AI大模型训练产生的海量“冷数据”(不常访问但需长期保存的数据)归档需求时,传统硬盘和磁带库在寿命、能耗和成本上已力不从心。玻璃硬盘以其永久寿命、极低能耗和超低成本的复合优势,精准地切入这一巨大市场空白,为国产存储企业提供了换道超车的绝佳机遇。
其次,它赋予了国家关键数据存储的“终极安全感”。在国家安全、历史档案、医疗金融、科研数据等领域,对数据的长期、绝对安全保存有着刚性需求。玻璃硬盘的物理特性和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为国家核心数字资产提供了一个“百年甚至千年”级的安防方案,从根源上杜绝了因介质老化或外部技术封锁导致的数据丢失风险,筑牢了数字时代的“国家记忆基石”。
当中国团队的玻璃硬盘迈向产业化,其涟漪效应正扩散至全球存储市场。
一方面,它将直接冲击由传统机械硬盘、NAND闪存和磁带主导的现有存储体系。尤其是在需要50年以上超长周期的归档存储市场,玻璃硬盘的诞生可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它迫使全球存储巨头必须重新评估自身的技术路线图,要么加速类似技术的研发,要么寻求与这项新技术的融合。一场围绕“数据永生”的技术竞赛,已然悄然鸣枪。
根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数据:全球冷数据存储市场规模2025年将达 1200亿美元,玻璃存储凭借成本与寿命优势,预计3年内可占据20%以上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这项技术有望重新定义全球数据存储的“游戏规则”。长久以来,存储行业追求的是在有限寿命内更高的密度和更快的速度,而玻璃硬盘则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核心维度——时间。它促使整个行业思考:在面对呈指数级增长的人类文明数据时,我们是否应该从“不断迁移、反复备份”的循环,转向追求“一次写入、永久读取”的终极解决方案?
正如国际数据公司(IDC)分析师所言:中国这项技术可能推动全球冷数据存储标准重构,打破长期由欧美主导的产业格局。这预示着中国技术,正在为全球存储产业提供一个关于未来的、全新的哲学思考与技术范式。
因此,国产“玻璃硬盘”2025年量产目标,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也预示着在一个由数据定义未来的时代真正来临,全球存储产业的格局迎来“iPhone时刻”!
来源:飙叔科技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