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带娃去游乐场排队,前一秒还乖乖等着的孩子,下一秒就开始哭闹“怎么还没到”;陪他拼拼图,刚拼错两块就把零件一推“太难了,不拼了”;甚至看动画片,广告还没播完就急着换台……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无奈:“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没耐心?”
大家好,我是单眼皮妈妈~
带娃去游乐场排队,前一秒还乖乖等着的孩子,下一秒就开始哭闹“怎么还没到”;陪他拼拼图,刚拼错两块就把零件一推“太难了,不拼了”;甚至看动画片,广告还没播完就急着换台……
很多家长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是无奈:“这孩子怎么就这么没耐心?”
但很少有人想过,孩子的“没耐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日常养育里一点点“养”出来的。尤其是下面两种家庭养育方式的对比,藏着孩子耐心与否的关键答案。
我自己就是个出了名的“急性子”,以前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家里就充斥着她的催促声:
“快点穿衣服!再慢幼儿园就迟到了!”
“吃饭别磨蹭!一口接一口赶紧吃!”
“画画怎么还没画完?你看人家都画好半天了!”
起初我以为,在妈妈的“高效催促”下,孩子会养成利索的习惯。
但实际情况是,孩子越来越没耐心——搭积木搭到一半,他直接把积木推倒;做手工步骤稍微复杂点,在旁边说“你应该这样做”,他立刻放下工具说“我不会”。
后来,时间久了我才慢慢知道,我们总觉得“孩子太慢会耽误事”,所以忍不住催。但实际却是,家长的每一次“催促”,都是在打断孩子的专注节奏,也是在传递一种信号:“你的速度不够好,你做得太慢了”。
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会逐渐失去对事物的耐心:
一方面,他们习惯了被推着走,没机会自己感受“完成一件事需要时间”;
另一方面,频繁的催促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反正做得慢会被说,做不好也会被说,不如干脆不做。
同事小敏家的孩子却完全不同,才5岁就能安静地拼完一幅200片的拼图,读绘本时也能耐心听妈妈讲完一整本。问起她的育儿方法,她说核心就两个字:“等一等”。
有次去她家做客,孩子想自己穿鞋子,鞋带系了半天都没系好,手指还被鞋带绕住了,急得脸通红。小敏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伸手帮忙,而是蹲下来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有点着急,没关系,慢慢来,你可以再试试。”
就这样,孩子鼓着腮帮子又试了几分钟,终于把鞋带系好了,兴奋地举着脚给小敏看。小敏笑着夸他:“你刚才没有放弃,慢慢试就成功了,真厉害!”
小敏说,她从不催孩子“快点”,反而经常说“没关系,慢慢来”。比如孩子吃饭慢,她会提前一点开饭,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孩子玩玩具时,她不打扰,让孩子自己探索怎么玩。
这种“等待”,其实是在给孩子“试错”和“感受过程”的机会——孩子会慢慢明白,完成一件事需要时间,遇到困难只要坚持,就能做好。
久而久之,孩子不仅有了耐心,还多了一份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有能力慢慢把事情做好。
其实,孩子的耐心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家长用“不催”的习惯“养”出来的。分享3个简单易操作的方法,家长们可以直接套用:
1. 提前“预告”,给孩子“缓冲时间”
比如准备出门前,不要突然说“现在马上走”,可以提前10分钟告诉孩子:“我们还有10分钟就要出门了,你可以再玩5分钟积木,然后我们就去穿鞋子,好吗?”
提前预告能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减少“被打断”的抵触感,也能让他们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慢慢培养时间观念和耐心。
2. 遇到“慢节奏”,家长先“稳住自己”
孩子做事慢的时候,家长很容易着急,但越着急越容易催。这时可以试着深呼吸,在心里告诉自己:“孩子需要一点时间,我等一等没关系。”
比如孩子系鞋带慢,与其催“你怎么这么笨”,不如蹲下来陪着他,哪怕不说一句话,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稳定”而慢慢平静下来,更愿意坚持尝试。
3. 夸“过程”,不夸“结果”
孩子做好一件事时,不要只说“你真厉害”,可以具体夸他的“耐心”:“你刚才拼拼图的时候,拼错了好几次都没有放弃,慢慢试终于拼完了,这就是有耐心的表现!”
这样的夸奖能让孩子明白,“坚持”和“不放弃”比“做得快”更重要,从而更愿意在遇到困难时“慢慢来”。
最后想跟家长们说: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长得快不快不重要,能不能稳稳地扎根、慢慢长大才重要。少一点催促,多一点等待;少一点指责,多一点鼓励,孩子的耐心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出来。
毕竟,养孩子从来不是“赶进度”,而是陪他们慢慢感受成长的每一个瞬间——而这份“慢”,恰恰是孩子未来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吗?
更多往期精彩内容:
来源:米粒妈闲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