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编辑与一位非典型作者的相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09 17:23 1

摘要:和陈慧认识,是在2021年11月。一个关注过的读书号转载了她的文章《养母》,而我偶然点开推送。花15分钟读完后,我当下便决定,要给她做一本书。虽然彼时,我入职果麦文化仅仅半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编辑。

我始终相信,一个编辑和作者的缘分,是注定的。

和陈慧认识,是在2021年11月。一个关注过的读书号转载了她的文章《养母》,而我偶然点开推送。花15分钟读完后,我当下便决定,要给她做一本书。虽然彼时,我入职果麦文化仅仅半年,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编辑。

我快速在网上搜寻陈慧的资料,想要对她有更多了解。慢慢地,我在脑海中拼凑出对她的初始印象:44岁,做过养女,单亲妈妈,菜市场摆摊十多年,出过两本书,野生作家……

原来,这位姐姐此前已经在当地的宁波出版社出过两本作品。虽然销量一般,但读者评价倒是不错。于是,我果断从图书网站下单,决意一睹为快。收到图书的当晚,两本前作就被悉数读完。我的第一感觉,是根本不知道这些文字该被怎样分类。

“70后”的陈慧是个从未经过专业训练,真真正正的野生写作者。她出生和生活在农村,学历也只有职高,做过裁缝,开过日杂店,二十多岁嫁到浙江。手心向上的日子最难过,孩子出生九个月,为了多赚点奶粉钱,她不得不在镇上的菜市场摆起小摊,靠卖打火机、蚊香、剪刀等杂货谋生。阅读和写作不过是她摆摊之余,排遣生活艰难的消遣。

我喜欢她的文字。虽然她写的内容一点也不“高大上”,只是普通人的生活。她笔下的主角,也超不出亲戚、家人、街坊邻居、旧日好友,以及菜市场往来的小商小贩,都是些底层的小人物,和英雄沾不上边。她用文字呈现的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些像尘埃、泥土、抓地的牛筋草一般的无名之辈,是每一个世间小儿女的爱恨冷暖。

那是一种近乎白描式的创作,够直率,够坦诚,不赞美苦难,也不卖惨求怜,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也没有俯视傲慢,只有平等的视角——她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明明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却让她写出了生活真正的滋味。

也是在2021年,她出版第二本散文集《世间的小儿女》时,因为“一边摆摊一边写出两本书”登上了央视新闻,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就连新加坡《联合早报》中文版也进行转载,相关话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和百度热搜前十,从此多了一个“菜场女作家”的标签。一时间,人人都说她火了,有人要找她直播,有人邀请她带货,也有人拿着钱要资助她专职写作。她一一拒绝。

她说:“我不敢自称作家,我只是普通人。当所有事都要倾力而为的时候,孤单是巨大的,人在空荡荡一个环境里摇摇晃晃。写东西对我来说,就是用文字把人塞实了,站在大地上。”她还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写作有什么用途,也没有什么成为作家的梦想和情怀,我把写作当成日常生活中一件有趣的事,跟有些人热衷打麻将、旅行、喝酒一个道理。”

此后,无论外界如何喧嚣,陈慧照旧推着杂货车,每日出现在菜市场的街边。

真正联系上陈慧,是在2021年11月底。当时,我也不能免俗地问她:为什么出了名,成了作者,不索性换一份工作?毕竟菜场小贩在世俗眼里不算体面。她哈哈一笑,坦率地承认自己当然也喜欢钱,当地文联也愿意给她提供一份不错的工作,可千金难买自由,她就是热爱菜市场的那份“热热闹闹的人气”。

“很难说是小镇的菜市场造就了今日的我,还是我将菜市场作为了人世间的瞭望孔。于我而言,菜市场烟火气十足,是个热气腾腾的、有付出就有回报的好地方。我扎根于此间,勤勉地谋求生活的保障,也在此间小心地窥探人间万象,恭恭敬敬地记录着平凡人的温情或悲伤。”

于是2024年一月,我们合作出版了她的第三本书《在菜场,在人间》,专门书写了那些在菜市场讨生活的小人物们的故事。至今已加印超过10次。

翻看当时的编辑手记,我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编辑和一个非典型作者的有缘相遇与共同成长。作为编辑,我很感恩,遇到这样一位真诚创作、真心待人的作者,衷心地希望对方能走得更好。作为一个人,我很欣赏这样一个坚韧、热诚、宽厚,虽然经过生活搓磨但依然活得热腾腾的可爱生命。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陈慧,喜爱陈慧,被她的生命和文字感动、激励。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闪闪发光的普通人的故事被看见、被书写。”

因为《在菜场,在人间》,我和陈慧有了更多的沟通。2024年四月,我第一次到浙江,到陈慧家里和她见面。

她住在一幢自建的三间小平房里,没有院子,房前是路,路对面是一条溪流,溪水清澈,周围青山环抱,倒是难得的清新风景。我问她,是不是住在这么美的环境里,写东西就更有灵感了?她打趣,反正比你们住在高层水泥房里强多了。后来我们又一起去宁波、杭州、昆明参加签售,关系更加亲密。我们再聊,难免聊到她的生活和已经于六年前解散的婚姻,聊到她在江苏老家的童年和少年,聊到奶奶、母亲、姐妹、姑姑和阿姨。

“中国那些出生在四五十年代的女性——善良、勤劳、淳朴、隐忍,从来不说,也不去想‘离婚’这个词,习惯于把婚姻的完整性展示给亲朋好友看,并始终认为这是一种责任。”她对女性和婚姻的理解,再一次击中了我。随后,我回看了她以往写下的那些关于母辈和女性的所有发表和未发表过的故事。在那些文字里,我分明透过一双诚实可敬的眼睛,看到了中国乡村的广阔田野,和沉默、坚韧、不被看见的众多乡村女性。她们通常被认为“没什么文化”,她们是祖母,是母亲,是女儿,也是他人的儿媳、姐妹、妻子,她们像洒在贫瘠之地的种子,在逼仄生活里努力钻出一条缝。

我突然意识到:是啊,即使是在被忽视的低处,村镇女性也是最不被看见的那群人。只有陈慧这样的人,这样的写作者,才能如此贴身地观察她们,如此平等地看待她们,如实地记述她们的名字,书写她们命运内的爱与怨、龌龊与温暖。

于是,2025年八月,陈慧的新书《她乡》出版。

有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从陈慧身上获取了很多力量。她善良的天性,厚道的态度,对生活的勇敢,对他人的共情,不畏过去不惧将来的勇气,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

九月,我邀请她来北京参加一场访谈。我跟她沟通来北京的事,她一口答应,“只要对你们的工作有帮助就行”。她总是如此配合,体谅他人。只是关于机票的时间,她有自己的要求,因为“乡下太早不好打车”。而且,她还要提前跟主顾们说一声,那几天她要暂停出摊。

是的,时至今日,即使出过了五本书,上过央视,上过热搜,在宁波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家,她依然还住在村里,还在菜市场摆摊,始终和她写作的一切待在一起。

而我无比期待,陈慧用她那双诚实、善良、可敬的眼睛,看到更多动人的故事;用她手中的笔,书写更多让人感动的篇章。因为,谁能不为努力生存的普通人而感动呢?而只要他们的故事被写下和被阅读,他们就不再永远沉默。

来源:文汇APP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