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塞塞尼埃利・奈塔拉至今想不通,十年前她创立斐济幸存者倡导网络时,连预防HIV的传单都要挨家挨户塞,怎么十年后,会见到一个才十岁的感染者。
塞塞尼埃利・奈塔拉至今想不通,十年前她创立斐济幸存者倡导网络时,连预防HIV的传单都要挨家挨户塞,怎么十年后,会见到一个才十岁的感染者。
那个男孩出生时,斐济的HIV感染者还不足500人,可现在,这个人口刚过90万的南太平洋小国,感染者已经飙到了5900人,翻了足足十一倍。
更让她揪心的是,这两年被感染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好多都不到19岁,那个十岁的孩子,就是新冠疫情期间在街头跟着别人瞎混,共用针头染上的。
放在五年前,没人能想到斐济会成全球HIV疫情增速最快的地方之一。
2014年的时候,全国的感染者凑不齐五百人,政府和民间都觉得这只是个需要警惕的公共卫生问题,远算不上危机。
可从2020年开始,数据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往上飘,到2024年,一年新增的病例就有1583例,这数字是之前五年平均水平的十三倍。
更触目惊心的是孩子的情况,2023年15岁以下的感染者才11例,2024年直接跳到了41例,相当于每个月都有三四个孩子被这个病毒缠上。
今年一月,斐济卫生部长终于绷不住了,正式宣布HIV疫情暴发,没过几个月,卫生部助理部长拉武纳瓦更直白地说,这已经是“国家危机”,而且根本没看出放缓的迹象,照这个势头,到2025年底可能还要新增超过3000例。
有人说现在检测的人多了,是因为大家对HIV的污名化减轻了,愿意主动去查了,这确实是事实,但一线的人都清楚,没被发现的病例恐怕更多,真实的情况只会比数据显示的更糟。
把斐济拖进这场危机的,除了吸毒和不安全性行为,还有一种叫“蓝牙注射”的可怕习惯,这名字听着新潮,本质却是拿命换刺激。
说白了就是静脉注射吸毒的人,注射完不把针头拔了直接扔,反而抽自己的血出来,再给下一个人注射,下一个人用完还能接着传给第三个人,等于一群人在直接“共享血液”。
这种在南非、莱索托这些艾滋病重灾区才见过的场景,近几年在斐济的街头越来越常见,“无毒斐济”的沃拉塔布每天早上都要去苏瓦的街头巡查,给吸毒者发清洁针具、讲防护知识。
去年五月的一天,她转过街角就看见七八个人围成一圈,中间一支带血的针头特别扎眼,一个年轻女人刚注射完,正往针管里抽自己的血,旁边的男女老少排着队等着,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沃拉塔布后来跟人说,那场景让她后背发凉,这些人不只是共用针头,简直是在互相传递病毒,之所以会有这种要命的做法,说白了还是钱和方便。
一群人凑钱买一份毒品,用这种方式能一起“享受”,能省不少钱,更关键的是,在斐济想弄支干净的注射器比登天还难。
药房卖注射器必须要处方,这都是警方施压的结果,而能给吸毒者提供清洁针具的针具交换项目,在这个高度宗教化又保守的国家根本推不起来。
沃拉塔布说,整个斐济的针具交换站点严重短缺,逼得他们这些非政府组织只能自己掏钱买注射器和避孕套分发,可这点力量根本不够用。
斐济卫生部在2024年8月的报告里明说了,“蓝牙注射”就是HIV激增的主要推手之一。
另一个大麻烦是“化学性行为”,也就是在发生性关系前后吸冰毒,而且斐济人吸冰毒的方式很特殊,全球多数地方都是烫吸,他们却偏爱静脉注射,这无疑又增加了感染风险。
2024年前三个季度新增的1093例病例里,有223例都是静脉注射吸毒传上的,占了近五分之一。
更让人头疼的是,斐济早就成了太平洋地区的冰毒贩运枢纽,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太尴尬,正好卡在东亚、美洲这些最大的毒品产地,和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毒品卖得最贵的市场中间,毒贩们自然把这里当成了中转站。
过去十五年里,冰毒顺着这条线渗进了斐济的各个社区,现在冰毒问题本身都成了“国家紧急状态”,吸毒的人越来越年轻,沃拉塔布在街头见过不少十几岁的孩子,已经染上了毒瘾。
现在斐济已知的HIV传播途径里,注射吸毒占了48%,快到一半了,性传播占47%,剩下的主要是母婴传播,那些十几岁以下的小感染者,大多是出生时从妈妈那传上的。
一线的人聊起这事都觉得,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教育跟不上,好多人根本不知道共用针头、不戴安全套有多危险,甚至有人觉得HIV离自己很远。
不过奈塔拉也说,最近情况稍微有点好转,随着他们这些人宣传得多了,社区里知道HIV危害的人变多了,“蓝牙注射”的情况比之前少了些,主动去做检测、找治疗的人也多了。
可就算这样,大家心里还是没底,谁都知道,官方统计的病例数只是冰山一角,那些没检测、不知道自己感染的人,才是最大的隐患。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索萨-桑托斯教授一直在关注斐济的情况,他说现在斐济正在酝酿一场“完美风暴”,政府和社会根本没准备好。
他最担心的是资源问题,护理服务、抗艾药物的分发渠道,这些最基本的支持体系压根就不存在。
索萨-桑托斯跟人说,他们这些做地区研究的都怕得不行,斐济现在面对这场危机,几乎是无能为力。
自从今年一月宣布疫情暴发后,斐济政府也做了点事,比如加强监测、想办法解决病例漏报的问题,全球警报与响应网络也答应给支持。
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麻烦,医护人员不够,各部门之间沟通不畅,实验室设备老出问题,连快速检测试剂和抗艾药物都经常断货,筛查、诊断、治疗全受影响。
更要命的是数据收集,又慢又不准,经常出错,根本没法搞清楚疫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也不知道之前的应对措施有没有用。
这种信息盲区让所有人都心里没底,而索萨-桑托斯的预测更让人绝望,他说现在看到的病例只是“雪崩的开端”,根本挡不住了。
因为很多人已经感染了,只是HIV有潜伏期,未来两三年内这些病例才会慢慢显现,而现在这段时间里,这些不知情的感染者还在继续传播病毒。
“过去一年已经发生的感染,现在做什么都没用了”,索萨-桑托斯的这句话,说出了所有人的恐惧。
一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国,要同时应对冰毒泛滥和HIV激增两大危机,本身就难如登天。
宗教保守的社会氛围让科学的防控措施推不动,地理位置又成了毒品贩运的“天然优势”,医疗资源还严重不足。
奈塔拉和沃拉塔布这些人每天在一线奔波,能救一个是一个,但他们也清楚,靠他们这点力量,挡不住这场正在蔓延的灾难。
现在斐济的街头,偶尔还能看见有人凑在一起共用针头,只是“蓝牙注射”的场景少了些,那些年轻的吸毒者或许听说过HIV的可怕,但毒瘾上来的时候,什么都顾不上了。
而在医院的角落里,那些确诊的感染者里,有刚成年的年轻人,有带着孩子的母亲,他们的命运,就这样被毒品和无知改变了。
索萨-桑托斯说的“雪崩”还没真正到来,但所有人都知道它正在路上,斐济政府能不能在雪崩之前搭起足够坚固的“防线”,没人能给出答案。
这个曾经以阳光海滩闻名的南太平洋小国,现在正被血色的HIV警报笼罩着,而这场危机的结局,可能还要等好几年才能看清。
来源:笔杆先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