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一日开车去天津,专程观看了天津车展。与媒体日最大的不同是,看到了公众真正喜欢什么,或者说,看到了舆论影响到和没影响到的是什么,乃至中国车市的分层关系。
十月一日开车去天津,专程观看了天津车展。与媒体日最大的不同是,看到了公众真正喜欢什么,或者说,看到了舆论影响到和没影响到的是什么,乃至中国车市的分层关系。
中国车市的分层
在当前的汽车舆论氛围中,如果你说合资车好,或许你会受到攻击,被骂不爱国,甚至被喷洋奴、走狗。但在天津车展上,我看到的是奥迪、大众、丰田等品牌的展台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我也看到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展台上拥挤不堪。由此可见,什么车好,公众自有认知,舆情虽有影响,但没有撼动品牌的根基。
或者说,市场的分层已经比较清晰了,首先是合资车,在相当多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并未被撼动,什么是豪华车,什么是非豪华车,在公众心目中的层次依然分明。其次是中国品牌,看低端车、看小品牌、“新势力”的人相对少一些,或者说,厂家的吹嘘已经蒙不了他们了。
看豪华车的基本上是中老年人,尤其是合资的豪华车、进口豪华车,仍是一代人内心的向往。而看比亚迪“豪华车”(如仰望U9)的都是年轻人,他们更多是过过眼瘾。看吉利、奇瑞、坦克的观众,基本上是中青年人,而且多是两口子一起看车。由此可见中国品牌已经成功开启了高端化之路,而且斩获了年轻人的信任。
合资企业在质量方面铸就的品牌基础仍然牢固,随着合资企业在智能化方面的短板被补齐,市场的反弹成为必然。今天中国品牌销量早已突破半壁江山,而且优势正在逐步扩大,但是媒体人未必看到了合资车即将反弹的潜力与动力,销量是市场的表征,而不是本质。公众对汽车的需求,除了作为生命的运载工具之外,安全、品质、品牌仍是主要诉求。而这恰恰是市场分层的内涵,也是决定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品牌的豪华之路
在中国品牌一路向上的攻击下,豪华品牌纷纷降低了价格,形成了中外品牌在各个细分市场同台竞技的局面,10年前的市场层次关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么,中国品牌凭什么能够直接挑战合资豪华车?
国际豪华品牌是怎么诞生的?首先是高品牌定位、高品质;其次是赛事证明技术和质量的实力;再次是对科技和品质持之以恒的追求。即用品质巩固豪华品牌的地位,品牌强化公众对技术和品质的信心。中国品牌现在正在复刻这条向上的路径。
在中国品牌发展的历史中,高层对这条路径看得非常清楚,于是让央国企纷纷成立合资企业,期望用跨国公司带动中国品牌的发展。无奈,合资双方除了在赚钱这点上能够达成共识,在战略取向上是矛盾的。所以,央国企要想借跨国公司之力作出自己的高端车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吉利收购沃尔沃、奇瑞与捷豹路虎建立合资企业、长城与宝马合资生产MINI电动车……与央国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他们没有把合资企业当成自己的“奶妈”,而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对方的技术和标准,试验方法和规范,尤其是品质控制流程,用以完善自己的正向研发流程。当品质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开始参与赛车运动。即,用赛事诠释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品质,确认自己在高端车领域的地位。
当然,这里面也有对豪华车市场破局的方法。比如:将几十万、上百万豪车的配置直接拿到自主高端车上,再加上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从而实现了品牌向上,并逼迫合资豪华降低价格,让自主和合资在同一细分市场展开竞争。即,通过技术+品质+赛事,这里面的技术既包含了传统汽车技术,又包含了智能座舱和智驾技术。或者说,中国品牌走的是长板+木桶原理的路径(先用长板获取市场,再通过提升质量补齐短板),国际豪华品牌走的是木桶+长板的技术路径(在原有基础上补齐智能化方面的短板)。
在研发方面,中国品牌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不仅降低了研发成本,而且大幅提升了研发速度。与西方品牌的研发流程不同,中国品牌采用了大规模的智能化设计+流水线式的研发模式。即在研发中不仅大量采用CAD/CAE,而且将多年研发的数据录入系统,大幅提高了系统设计的准确性,大规模采用AI技术展开模拟试验,大幅降低了路试的工作量。在此基础上,试验验证工作采用流水线式的工作模式,一方面是做什么试验的专做什么,只负责交付。另一方面是全球研发,借助时差,同一研发项目在全球各个研发中心接力式推进,即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再有,简化不必要的研发工作,例如,一些在多款车上使用过、被证实确实没问题的设计和部件直接采用,不去做重复的试验验证工作。这种研发模式的创新让中国品牌的研发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因此,中国品牌对合资企业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导致在同等价格的高端车中,中国品牌的性能、品质更好,更具竞争优势。例如:领克03+、领克03++,在赛场上拿成绩,赛场下夺市场,形成了良性互动关系。再比如:坦克,在环塔、在耐力赛上摘金夺银,尤其是魏建军亲自驾车参赛,让公众对品牌、对产品充满了信心,给丰田等传统越野车带来难以想象的压力。或者说,中国品牌正在新时期用新技术重走国际豪华品牌的成功之路,而且正在取得可喜的成绩。
未来,中国公司将形成有高端车和无高端车的两大阵营,这也将成为淘汰赛去留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些专门做一辆车跑跑赛道,弄个成绩炫耀一番的车企,糊弄一下不懂车的年轻人,做点新闻噱头也就罢了。真正能占领市场的、获得公众信任的高端车,一定是有量产能力的性能之车。无论智能化水平有多高,没有良好的底盘基础、没有更高的质量标准,神马都是浮云,即玩杂耍的当不了大将军。
未来的中国车市
中国汽车行业的能力有多强?如果全世界都不生产汽车,中国的产能也够满足全世界的需求。目前在产的企业有超过两百家,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必须去除过剩产能,哪怕把200去掉一个零,还有二十多家,而且企业去掉了,产能未必被去掉。
谁将是未来的胜出者?首先是质量,在同等价格下,大家都愿意买质量好的车。今年吉利、奇瑞、长城的增长和一些车企销量下降就很说明问题,这些企业在天津车展上的展台也是最热闹的。
其次是人工智能,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底盘,越高的智能化可能带来更大的危险性。智能化一方面是大模型的应用,另一方面是智能驾驶,而这两者最终将成为一个系统。在智能驾驶方面,强势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系统,就像发动机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因为这是核心竞争力。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智能驾驶你玩得起吗?据说,某中国品牌自己的算力已经是全国最大,每年光服务器的电费就要10亿元,其他的费用有多大?即,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一定淘汰一批企业。
第三是智能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未来智能机器人不仅会替代生产线上的工人,而且会走进千家万户,其规模将达到汽车保有量的几倍。这种机器人需要拥有能够与人沟通的大模型,还要能够行走,即需要相当于L4级的智驾系统。换个角度讲,拥有独立自主的、技术领先的AI大模型和智驾系统的车企将成为最后的赢家。或者说,没有足够的批量就无法保证产品质量,质量之所以是企业的生命,因为用户需要高质量的机器人(汽车也是AI机器人)。
这就是中国汽车的新叙事,在复刻传统豪华品牌成功之路的同时,还要在人工智能方面保持领先,并开拓人工智能机器人市场。即,品牌为汽车、为机器人赋能,汽车、机器人用质量、性能和品质诠释品牌的地位,诠释品牌的溢价能力和溢价理由,形成全新的中国AI汽车企业。这个AI不仅仅是产品性能的表征,更是企业全域的AI,从生产线、产业链的数字孪生到用孪生的数字构建AI决策系统、管理系统,乃至市场感知系统、营销系统、服务系统……这就是未来胜出企业的摸样。
来源:管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