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你在气头上的时候,做出判断、行动,组织言语,那你犯错误的概率,起码是80%以上。
剧作家米奇·罗斯说过:“过于生气只会让你看起来更愚蠢。”
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你在气头上的时候,做出判断、行动,组织言语,那你犯错误的概率,起码是80%以上。
等你气过头了,再回想刚刚的事情,发现自己错了。
可人是要面子的,就算错了,也不会认错。于是乎,愚蠢的动作,一个接一个。
到了一定的年龄,你就会开始悔恨自己之前的愚蠢行为。但此刻往往连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了。
因此,不管遇到了什么,不能和兄弟姐妹结仇、断交,而是想一下,如何让自己通透起来,不在迷糊之中决定关系的走向。
兄弟姐妹不能结仇、断交,有两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就是:儿女互相伤害,最伤心的人是父母,也是最大的不孝顺,是不符合时代主流的。
春秋时,郑庄公成为了郑国的君王,他努力工作,全心为民。
国家是强大了,但是家庭关系却一团糟。
母亲武姜对郑庄公没有太多好感,并且在多场合表示,自己就喜欢另一个儿子共叔段。
也难怪,母亲生郑庄公的时候,几乎耗尽了自己的半条命;而生共叔段的时候,却轻轻松松。母亲打心眼里,认定郑庄公,就是克自己的人。
母亲还强求郑庄公把城市、权力分给共叔段,导致兄弟水火不容。
郑庄公忍无可忍,把共叔段碾压,赶出去。并且扬言,和母亲不再见面。
过了一阵子,郑庄公派人挖了隧道,和母亲在另一个世界见面。母子情,得到延续。
为什么会有如此离奇的故事发生?
回到当年,我们就能理解了。古人讲究的“百善孝为先”。也坚持以孝治国。
如果君王不尽孝,这国家就乱套了。子民会各种仿效。
看过一句名言:“亲情是父母额上增多的白发,是父母眼中无限的关怀和盼望。”
父母在,那就是一个家庭亲情的纽带。
纽带关联每一个子女,再关联到孙辈。向上,还关联祖先。
如果纽带的一个端点很坏,几个端点互相争斗,那么纽带的中心——父母,就很痛苦。十指连心的道理,应该人人都懂得。
不管父母做了什么,其本质就是“父母希望子女能够均衡发展,都变好”。只是父母不是圣人,无法给子女最好的安排。
偏心,是客观存在的。但偏心的根本,是父母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让某一个子女,能够强大起来。只是在溺爱之下,该子女又无法承担大任,事与愿违。
如果读懂了父母的心思,再去想一想孝道,那就没有必要和兄弟姐妹计较了。
第二个理由就是,兄弟姐妹结仇、断交,是没有远见的做法,对子孙没有好处。
风水轮流转,转几个圈,可能回到全新的状态,也可能回到原点。
昔日结仇的人,没有人保证,未来就不会再见了。
如果你多观察,会发现一些远房亲戚,本来几十年都没有交往了。但是后来,他们在一起做生意,或者同朝为官。
只要祖上没有仇恨,那么在一起共事,就顺利多了。甚至会念及祖上的情分,更好地交往,形成一个强大的圈子。这时候,“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就形象化了。
东汉末年,刘备反复强调,自己就是皇室的后人。最终确定了一个刘皇叔的名号。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帮助到了当时的朝廷,让朝廷多了一份支持。
唐朝的李商隐,多次强调,自己就是皇族宗室身份。他的祖先确实和李渊有某种亲戚关系。只是关系薄弱了一些,并没有带来什么好处。
从兄弟姐妹延续下去,就是宗亲——这是一种几百年,甚至千年都可以追溯的关系。
一时半会的仇恨,对于千百年来说,不过是一粒灰尘那么轻。你我,又何必耿耿于怀呢?何必因为一代人,破坏了数代人的前程呢?
太多的人,对外人客气,对家人刻薄。
把家里的吵吵闹闹,也告诉外人,让外人帮忙处理。这是搞反了。
内部的矛盾,就只能放在内部来处理。
从家庭出发,兄弟姐妹闹翻了,供选择的相处方式,不仅仅结仇、断交,还有3个。
第一,冷静一段时间,以观后效。
你白发苍苍了,我也白头了;你拄拐走路,我坐轮椅出门;你说自己老气横秋,他说自己生无可恋。这时,你还恨什么呢?
时间会把人催老,也会把记忆磨灭,还会把情绪打消。
年轻气盛的时候,想一下几十年之后。或者你什么都不管,一切交给时间。自然的改变,让你轻松起来。
第二,主动和解,放大自己的格局。
一个有利益的家庭里,和睦大于一切。这时候,你应该主动去和解,别不把利益当回事。
一个大格局的人,会损失利益,但终究“吃亏是福”。
第三,尝试从下一代的关系中,找到关系的突破口。
你看子女们,就像看到自己小时候和兄弟的关系吧。
你口口声声要子女和睦,却自己和兄弟姐妹争斗。这言传身教,和你期盼的结局,大不一样啊。
作为宗亲的祖先,你应该有表率作用,别遗臭万年。
兄弟姐妹不是圣人,有争斗,有狭隘思维,一时半会不孝顺父母,都是可能的。
仇恨一定是阶段性的,不是永恒的。
带着长期思维看问题,全局思维做决定,人与人哪有什么过不去。
来源:布衣粗食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