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西部 融通创新 构建新时代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格局——兰州大学五年发展成就重点报道(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15:16 1

摘要:“我是国际传播创新班的第一届新生,国际传播创新班吸引我的正是它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在全球化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创新班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能让我在掌握新闻传播的核心技能之外,接触到国际关系等内容。”2025级兰州大学国际传播创新班本科新生刘伊晴说道。

“我是国际传播创新班的第一届新生,国际传播创新班吸引我的正是它跨学科的培养模式。在全球化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创新班的课程设计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能让我在掌握新闻传播的核心技能之外,接触到国际关系等内容。”2025级兰州大学国际传播创新班本科新生刘伊晴说道。

全国首个2.0版全景教室率先落地、DeepSeek“本地部署”满血登场、17个跨学科创新班已开班……五年来,兰州大学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核心,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从实验室到产业一线,数字化教育、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等方面亮点突出、新词频频,持续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人才保障。

有情怀 敢担当 加强对广大青年价值引领

2025年9月,五千余名新生在军训拉练途中经榆中县高家崖村,乡亲们自发燃放鞭炮、为学生披红,送上热腾腾的土豆和玉米。这暖心一幕不仅温暖了学子,更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感恩的种子。一名新生感慨:“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扎根西部’不是口号。”此外,今年兰州大学在新生迎新工作中为新生和家长提供“一席地铺”“一碗牛肉面”“一张门票”“一份甜品”,于细微处传递人文关怀,增强学生归属感,拓展“第二课堂”育人内涵,彰显具有兰大特色的大思政格局。

兰大迎新活动、军训拉练

五年来,兰州大学坚持“蓝图计划+开学典礼”导航、“卓越计划+优秀学生颁奖典礼”培元、“起航计划+毕业典礼”筑梦,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军训后提交入党申请书的新生占比超55%,先后涌现出“最美大学生”“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先进典型。

兰州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合影,左二为陈明富

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陈明富放弃普通推免机会,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回到西部山区支教。他说:“我来自大山,现在回到大山,是一种反哺,更是一种责任。”大学期间,他走过十余个省份、百余所中小学,开展数百场科普支教。

孙国涛写的ICU日记

护理学院研究生孙国涛从专科一路攻读至研究生,在ICU为37位患者写下37本日记,以文字弥补他们缺失的治疗记忆。他表示:“我可能不聪明,但我愿用更多时间去努力,去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双眼视力0.1,成绩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材料与能源学院本科生刘子涵投身公益事业,她认为“当自己积极向上地参与公益时,也能带动身边的人,让大家共同为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

“新时代的变化里,藏着哪些青年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宫长瑞教授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总是座无虚席,他的思政课让学生主动拒绝“摸鱼”。他通过“师生对话式”教学,以问题导入、数据支撑、案例辅助、故事穿插的方式,避免枯燥的理论堆砌,把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

宫长瑞的思政课堂

一直以来,学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构建“六协同”思政课教学模式,44门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300余门专业课和通识课实现思政全覆盖。2022年,相关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六协同”模式被中央媒体30余次报道,入选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典型案例。黄建平院士主持的《“培根铸魂,创建一流”在西北荒漠锤炼领军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项目荣获首届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

今年兰州大学丰富发展了“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学风口号,尤其强调“团结”精神的培育。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激光物理与应用技术团队211实验室的师生们有一个默契:谁看到办公室水桶快没水,都会主动到一楼接水。这种“我们不只为自己的水杯忙碌,而是随时为整个团队添水”的自觉,体现了老师团结学生、学生与学生间互相团结协作,在学习中团结、在科研中团结;公共卫生学院刘兴荣老师师门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实现100%,大到联系求职单位、介绍实习机会,小到给学生修改简历、提出建议,刘老师都亲力亲为,成为既有实力、又有爱的师门;化学化工学院徐国强老师所带的2020级化学基地2班,团结互助,积极进取,实现了全员上岸深造……

数字化、智能化 积极拥抱教育变革机遇

“以前讲地质地貌,只能对着课本画图;现在用全景教室的环形屏,学生能‘站’在冰川前看地貌演变。”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任桂平教授的这番话,道出了兰州大学近五年教育数字化变革的一个缩影。

2024年9月,榆中校区天山堂B502教室——全国首个2.0版本全景教学空间正式启用。191°超宽环形屏、多方位摄像机、环绕音响,实现这个170㎡的教室集多媒体教学、360°实境教学、三维模型授课、虚拟实训、LIVE直播教学等功能于一体,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时空限制。任桂平教授讲授的“医学地质与人体健康”这门跨学科贯通课程,正是启用全景教学空间后上的首门课程。依托于全景教学空间,这门课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创新性地将野外宏观地质环境与微观药物转化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学生陈含琦体验了课程后感慨:“知识好像突然‘活’了过来,我们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

兰州大学全景教学空间

AI助教的加入,更让教学实现“精准滴灌”。教师通过AI生成教案、课件、习题等,进行学情分析和作业批阅;学生享受24小时在线答疑、个性化学习路径推荐和智能实践训练。大气科学学院马敏劲老师发现:“AI助教基本满足学生答疑需求,精细度和广度都不错。”药学院陈巧老师也体会到AI出题的便利:“无论是给出大的出题范围还是小的出题范围,都能按照要求给出题目。”

Ai助教

2024年,学校新增了50门AI课程,形成线上线下结合、通识专业融通、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课程群,涵盖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科学、医学AI、语言信息处理等多个方向,大部分课程零基础可学,助力学生走进AI、理解AI、掌握AI。

2025年,学校正式启用2025版研究生培养方案。这次培养方案修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赋能、校企赋能、数智赋能”三大行动为抓手,突出分类培养、学科交叉、新质发展导向,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双轨模式。

部分课程截图

近几年,知识图谱成为数字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我每次上课前会大致浏览一下知识图谱的架构,挑选重点,再结合书本和视频进行学习。”2021级基础医学院本科生刘嘉裕说。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依托超星学习通平台,以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为核心,在国内率先建立基础医学专业知识图谱。目前,已完成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课程架构,各知识点配备视频、文本、案例研究和练习评测,系统自动分析并推送所缺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教学。

知识图谱

跨专业 更适配 瞄准国家战略培养人才

在服务国家战略、回应时代需求的进程中,兰州大学始终注重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专业融合,着力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基础、又拥有广阔交叉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学校多个项目脱颖而出。化学化工学院“‘氮’刀直入”团队聚焦关键化工工艺,开发新型催化剂斩获高教主赛道金奖;草地农业科技学院“草地修复——行走高原的生态美容师”项目,融合草学、生态学与乡村实践,成功修复草原超25万亩,带动千余名农牧民就业,荣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一直以来,学校坚持创新引领为先,以学术科创活动支撑拔尖人才培养。近五年,学校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金奖5项、银奖10项、铜奖22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7项。

为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急需领域,学校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强化基础学科支撑作用。在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草业科学、生态学等8个专业开展招生改革试点,为破解“卡脖子”难题储备青年力量。同时,学校全面推行“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早进课题组、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提前实现与高层次学术训练的有机衔接。

“本研贯通不仅节省了时间成本,也使师生沟通更顺畅、科研训练更系统。”2021级经济学院王品月给出了自己申请本研贯通的答案。

为强化“拔尖计划”示范效应,学校建成经济学、大气科学、力学、地质学、基础医学、计算机科学等6个省级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开设生物制药新工科试验班。早在2010年,学校便首创人文萃英班,打通文史哲学科界限;2024年又新增临床医学萃英班、地球科学萃英班,进一步拓展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科覆盖。

兰州大学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和国家关键领域,学校于2024年整合25个学院优势资源,创新推出17个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班,聚焦数智人文、国际传播、金融科技、先进计算、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通过“跨学院选课、跨学科导师、跨领域实践”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专业边界。

在专业布局优化上,学校坚持以“四新”建设为引领,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新增一批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战略急需专业,并对一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实施停招、撤销或改造,持续增强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的契合度。结合国家重大领域、急需学科专业需求,学校加大吸引优秀生源专项执行力度。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20年以来,学校通过自主审核增列1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包括目录内交叉学科博士学位点区域国别学,以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资源与环境、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能源动力、电子信息等。

从基础学科的深耕到交叉创新的拓展,从本研贯通的探索到专业布局的优化,兰州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为导向,构建起跨专业、复合型、高适配的一流人才培养体系,也让“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在服务国家发展的征程中不断传承发扬。

融产教 汇科教 人才培养深入对接产业需求

“实验室里的成果,要能变成生产线上的产品。”材料与能源学院彭鹏教授的这句话,揭示了产学研融合培养学生的重要逻辑。他带领团队与酒钢集团合作,攻克热浸镀锌铝镁板带耐腐蚀技术难题,师生们连续数月泡在实验室和企业车间,提升产品性能至行业领先水平,为企业带来数千万元利润。在这一过程中,参与项目的硕士研究生们也获得了直面产业真问题的实践机会,真正实现了“问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

彭鹏带领团队查看企业热浸镀产线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龙教授团队瞄准国产机器人精度不足的痛点,与腾讯RoboticsX实验室展开联合攻关。团队研究生张凡也由此获得了腾讯校企联合培养的机会。在这期间他了解到很多业界顶尖的技术,可以与众多资深的行业工程师一起工作,并学习到很多先进且实用的经验。

金龙教授团队成员在调试冗余机器人平台

学校研究生分类培养深入推进。以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为标杆、以甘肃高等研究院为载体、以校级产教融合项目制培养改革为切入、以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为催化,不断加强行业导师、实践基地建设,将落实“双导师”指导和校企融合横向课题作为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的核心要素。目前,学校已完成1704名行业导师聘任工作;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建成校级示范基地12个,备案院级基地295个;为服务国家战略,学校不断优化研究生招生指标配置体系,推出产教融合培养项目、交叉学科支持计划等专项。

“就业实习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通道。”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主任贺鹏表示。自2023年6月起,学校将就业实习作为就业引导重中之重,纳入暑期学校体系,并作为学院就业工作考核的关键指标。学校创新构建“行业对接-区域联动-学科匹配”三维校企合作机制,目前已建成涵盖38000余家企业的优质资源库,建立行业重点单位联系群5个、就业工作站50余个,与110多个城市建立引才联系。

此外,学校精心打造“职航计划”“至公计划”“百城名企游学”等品牌项目,组织学生走进科大讯飞等头部企业实习,深入绵阳等地党政机关开展实践锻炼。

2024年暑假,数学与统计学院研究生杨钧涵通过“职航计划”进入科大讯飞软件测试岗实习后表示收获良多:“这次实习经历增加了我的自信,明年暑假我还会选择去实习。”同一时期,在四川绵阳党政机关实习的邓小雅参与撰写了当地文旅行业舆情分析报告,“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文旅行业的运行机制,同时改变了我对体制内工作的认知。”

参与实习实训的同学

据统计,每年近30%的毕业生选择赴国家重点领域就业创业,践行“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兰大牌”学子广受用人单位认可,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

植根西部,更知使命在肩;潜心育人,方能开创新篇。新时代新征程上,兰州大学将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创新为舟,以笃行为桨,在广袤的西部厚植育人沃土,奋力谱写‘在西北办好一流大学’新篇章,让“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精神薪火相传,在时代画卷中持续描绘人才培养的崭新气象,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兰大智慧、注入兰大力量。

编辑:罗骞

责任编辑:彭倩

来源:兰州大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