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日本抹茶原料在贵州,江口县从贫困县逆袭产值3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8 19:25 1

摘要:在星巴克点杯抹茶拿铁,去甜品店买块抹茶慕斯,甚至在日本京都宇治茶铺挑盒抹茶——这些带着“日式标签”的东西,原料源头可能藏在贵州铜仁江口县。

在星巴克点杯抹茶拿铁,去甜品店买块抹茶慕斯,甚至在日本京都宇治茶铺挑盒抹茶——这些带着“日式标签”的东西,原料源头可能藏在贵州铜仁江口县。

这个蹲在梵净山深处、常住人口不到18万的小城,2024年干出了件大事:抹茶产量1300吨,产值冲过3亿元,货卖到了40多个国家。

央视财经还算过笔账:全球每喝7杯抹茶,就有1杯的原料来自这儿。

更绝的是2025年,日本抹茶因为减产涨价,江口抹茶反倒批量出口日本,有人调侃这场景,“比把辣椒酱卖到四川、热干面端去武汉还离谱”。

可谁能想到,十几年前的江口是另一副惨样。

2001年它被划成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全县80个村全是贫困村,4.3万人戴着“贫困户”帽子,贫困发生率快到20%——差不多5个人里就有1个穷亲戚。

那时候别说做抹茶,连条像样的工业流水线都没有,谁能料到它会变成“世界抹茶超级工厂”?

贵州铜仁江口县

江口能逆袭,第一步就踩对了关键:选“抹茶”这个赛道。2017年,江口县和后来来的贵茶集团,一起算过笔明白账:

传统绿茶、红茶市场早挤成红海了,贵州茶以前甚至要贴别人的牌子才能卖上价,赚的都是血汗钱;

但抹茶不一样,世人只认日本宇治,可中国本就是抹茶发源地(唐宋时就有点茶的讲究),后来断了传承,这是个没人抢的新风口。

更关键的是,日本抹茶有个致命短板:90%的原料要进口,自己做成本高得吓人。

贵茶当时算过,同样品质的抹茶,江口做只要日本60%的钱。

而且中国本就是绿茶大省,原料管够,只要能搞定技术和标准,就能在这个细分市场抢话语权。

这步棋当时看挺冒险——毕竟日本抹茶垄断国际市场多年,要按人家的规则玩,还得玩得比人家好。但江口赌对了:避开红海,才能在蓝海里快速起量。

做抹茶光有赛道不行,还得有“老天爷赏饭”的底气。

江口刚好卡在北纬27°黄金产茶带上,背靠梵净山,海拔高、纬度低,常年飘着云雾,日照还少。

这种环境让茶叶攒足了好东西:氨基酸含量能到3.1%-10.6%,远超国家标准的3.0%,茶多酚也比普通茶叶多,磨成粉自带一股独特的海苔香。

更妙的是,以前被嫌弃的喀斯特地貌,反倒成了优势。

这里的茶园东一片西一片散在半山腰,没法搞大规模连片种植,却意外形成了生物隔离带,病虫害比平原茶园少40%以上。

加上当地一直搞“林茶相间”,茶园里种着红豆杉、银杏,生物链没断,不用打化学农药,正好符合抹茶“吃茶”的高要求。

林茶相间

但抹茶是出了名的“高投入、高风险”:建个碾茶加工厂加生产线,就得花300万,再算上茶苗、肥料、遮阴网,前期投入随便上千万,普通农户根本扛不住。

而且茶叶从摘下来到做成碾茶,必须7天内完成,晚一天就老了——这时候,贵茶集团的入驻成了转折点。

2017年贵茶带来6亿真金白银,2018年就建起占地340亩的产业园(相当于31个足球场),里面藏着世界最大的抹茶单体车间,设计年产能4000吨。

更重要的是,它搞了“五统一”模式: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买农资、统一加工标准、统一按欧盟要求控质量、统一卖货,茶农只需要专心种茶,不用愁技术和销路。

光有规模不行,品质得过硬才能卖出国。

在贵茶的车间里,技术含量拉满了:茶叶先过日本川崎式蒸青机,15秒就完成杀青,比传统炒青多留住不少叶绿素;

接着用AI视觉识别挑黄叶病叶,准确率99.8%,比人工快10倍;最后进低温研磨机,磨出的抹茶粉能到1300目,比国际标准的800目还细,冲开水几乎不沉淀。

最狠的是品控。江口抹茶直接对标欧盟,农残要测500多项,是国内标准的5倍,比日本的276项还严,光铅含量限值就只有日本的1/7。

靠着这套标准,贵茶成了全国唯一同时拿到SGS欧盟认证和AIB北美准入的茶企,货顺理成章进了Costco、星巴克这些国际渠道。

销路能打通,还踩准了市场风口。2023年小红书上的抹茶笔记从100万篇飙到300万篇,贵茶立刻盯紧国内市场;

2024年“南北回礼”带火全国“农业大摸底”,江口抹茶趁机出圈,大家才知道:中国早是世界抹茶产量第一大国(占全球6成),而全国每4份抹茶里,就有1份来自江口。

现在的江口抹茶,虽说产量销量都上去了,却也站在了十字路口:

90%的产品还是贴牌加工,赚的是原料钱,利润天花板肉眼可见——同样品质的抹茶,江口的终端溢价还不到日本品牌的1/3。

当地人说得实在:“不能永远当别人的厨房,得让大家记住‘梵净抹茶’这个名字。”

为了破局,江口已经动起来了。

“抹茶雅集”上,能看到各种脑洞产品:抹茶巧克力、抹茶精酿啤酒、抹茶面条,甚至还有抹茶味的鲟鱼和豆腐;

贵茶自己搞了“吾茶白”系列,靠直播和线下店直接卖货;本土品牌“抹山集”“抹香集”也冒出来,专盯年轻人市场。

更长远的打算在“体验经济”上。

梵净山景区里开了宋代点茶体验店,游客能亲手磨茶粉、打茶沫;规划中的“抹茶小镇”要把茶山变成景区,让游客从“看茶”变成“品茶事、懂文化”。

贵茶还把抹茶和梵净山文旅绑在一起,搞研学路线,让大家亲眼看看这个“超级工厂”是怎么运作的。

梵净山

从2017年决定做抹茶,到2024年产值破3亿,江口的逆袭是“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

梵净山的好生态是底子,选对赛道踩准风口是机遇,贵茶的资本和技术是推手,最后靠电商和社交媒体打通了销路。

而这个故事背后,是中国农业的一次转身——从“种什么卖什么”,变成“世界需要什么就造什么”。

现在的江口,早已不是那个人口外流的贫困县:抹茶产业带动近10万茶农,人均年收入多了2500元,有人靠一条碾茶生产线一年赚50多万,还加建第二条;

以前荒着的山坳,现在正修步道和观景台,等着游客来。

江口的故事不是独一份,安徽的鹅肝、黑龙江的蔓越莓、新疆的三文鱼,越来越多“洋特产”变成中国田间的“新特产”。

安徽的鹅肝

这些故事都在说:就算是深山里的小县城,找对路、把好品质、用对技术,一片绿叶也能做成香飘世界的大生意——而这条路,才刚走了个开头。

来源:戍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