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6年,华东局无线电管委会接到一道密令,开始在沂蒙山区秘密建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代号“618”。这是一项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任务,由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亲自选址。
深山之中,一条470米长的坑道内,隐藏着中国广播电视史上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这是一处为了可能发生的核战争而建造的地下广播堡垒。
1966年,华东局无线电管委会接到一道密令,开始在沂蒙山区秘密建设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战备台,代号“618”。这是一项中央军委直接下达的任务,由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将军亲自选址。
选址最终定在临沂地区沂源县(今淄博市沂源县)鲁村镇峨峪村北面的渣石山。这里地属沂蒙山区,群山地形的隐蔽条件好,不易被敌人发现,即使发现电波也不容易确定具体位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美国通过台湾问题和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而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从北面向中国发起挑衅。战争一触即发,备战成为重中之重。
1964年,为了应对这种复杂的国际形势,毛主席作出“三线建设”的伟大决策。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国防、工业建设,实现了工业由东向西、由平原向山区的迁移。
毛主席对广播战线非常重视,提出:“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广播被认为是战时传播信息最为有效的方式。618战备电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66年6月,618战备电台一期工程破土动工,负责基建的是济南军区工程兵部队6175、6082部队。工程兵们在坚硬的花岗岩山体中一点一点地掘进。
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由于是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中,官兵们打了三口小井解决吃水问题。他们住的是干打垒、简易帐篷,用木板搭建大通铺,一个工棚往往住20几个人。
吃的是窝头、青菜汤。据当时参与施工的工程兵回忆:“这里的条件非常艰苦,除了荒山,什么都没有”。
1969年3月,中苏在珍宝岛爆发冲突,局势进一步紧张。618战备电台项目为了加快施工进度,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大会战。1969年8月,一期工程基本结束。
1972年3月,二期工程破土动工。整个工程直到1974年7月才全部结束,前后用时8年。
618战备电台是按照爆发核战争的标准设计建造的。其主体工程是一条长470米的山洞,被服层达到70多米。坑道总长470米,施工面积2820平方米。
山洞设计非常巧妙,设有三处伸缩缝,没有进行混凝土填充,目的是在遇到强烈爆炸时减缓冲击波。还设有消波洞,用近2米厚的鹅卵石填充,作用是过滤有毒气体和减少冲击波。
为抵御原子弹、生化武器,山洞内设有数道防护门,还设有自动进风闸、喷淋滤毒装置、内外循环通风系统。防护门厚30厘米,重达3吨,上面还安装了密码装置。
战时播音室设计尤为巧妙,看似普通的木地板下面加装了弹簧,使遭到轰炸时减少冲击波,保证播音不受剧烈爆炸影响。
618战备电台完全是一个地下堡垒,建有电台操作室、台长办公室、男女职工宿舍、食堂、警卫室、卫生间、洗刷间、阅览室、战时播音室、浴室、连部、仓库、地下水库等。
洞中自备水源和柴油库,四个水库的天然矿泉水能满足工作人员长期饮用,柴油库则可以保证发电燃料供应。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618战备电台仍可以连续数月保持正常运行。
618战备电台的建设与运行过程中,曾多次面临特务破坏的威胁。1971年,正值618战备台安装调试设备的时候,一对年轻的技术人员情侣发现了一个可疑的黑影。
后经查实,这是一个潜伏在当地鲁村煤矿做矿工的台湾特务,已经潜伏大陆三年之久。他昼伏夜出摸清了战备台的位置,正准备发射信号弹的时候被擒获。
1975年,更惊险的事件发生了。连续三个深夜,值班室电话都在午夜时分响起,听筒里传来一个女人抽抽噎噎的哭声,一问话对方就挂断。值班人员加强巡逻后,在西洞口柴油库旁发现一个黑匣子。
经专业设备检查,确认是一枚定时炸弹,当爆破专家拆除引爆装置时,距爆炸时间已不足20秒。
1974年7月,618战备电台正式播音。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它一直坚守在大山深处,处于战备状态。得益于充分的战备准备,预期的战争并没有发生。
1980年,国际形势缓和,三线建设结束。1990年,618电台完成战备使命,交由淄博市管理。2004年,淄博对618进行大范围修复,再现当年的风采。
618战备电台的老一代建设者用热血和青春创造了历史。很多人把青春献给了这里,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被永远铭记。
有一对夫妻同时接到调令,但出于保密要求,只是告诉对方要去外地工作。直到跟随组织来到618战备基地,他们才发现对方也在同一单位。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都选择对对方保密,守护组织交给的任务。
当年的广电人没有任何畏惧,没有丝毫退缩,没有叫苦叫累,而是以强烈的责任感,守牢阵地,完成使命。那些特殊岁月里的坚守是沉默的,却擦亮了绝对忠诚的初心。
如今,618战备电台旧址已成为国家AAA级景区。这里每年接待参观者3万多人,学生们在播音室体验模拟播音。
当年的工程兵和广电人大多已白发苍苍,他们偶尔会回到这里,凝视着坑道墙壁上那些斑驳的标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些口号曾经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
电波从未消逝,只是改变了频率。从战备台到教育基地,618电台完成了它的历史转型,成为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桥梁。
来源:阿伟阿伟大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