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天坛医院的李丽清主任在看诊时经常遇见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上课坐不住、作业拖沓,在家好动、记性差,社交时冲动推搡 —— 若这些表现持续影响学习生活,可能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而非单纯 “调皮”,需科学干预。
北京天坛医院的李丽清主任在看诊时经常遇见家长有这样的困惑:孩子上课坐不住、作业拖沓,在家好动、记性差,社交时冲动推搡 —— 若这些表现持续影响学习生活,可能是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而非单纯 “调皮”,需科学干预。
一、先搞懂:ADHD 到底是什么?
ADHD 核心是大脑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冲动控制的 “指挥中心”)发育滞后,导致孩子在注意力调节、行为控制、情绪管理上存困难。
据《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诊断需满足:
症状持续 6 个月以上,且在学校、家庭等至少 2 个场景出现;核心症状分两类,满足 6 项及以上(17 岁 + 为 5 项):注意力缺陷型:上课走神、做事有始无终、丢三落四、难完成专注任务;多动冲动型:坐不住、手脚多动、公共场合乱跑、抢话插队、打断他人;12 岁前出现症状,且排除智力障碍、焦虑症等其他疾病影响。纠正误区:
非 “男孩专属”:女孩多为 “注意力缺陷型”,安静走神易被忽视;非 “长大自愈”:50%-60% 症状持续至青春期 / 成年,早干预可减少长期影响。二、别自责:ADHD 病因与 “家长教得不好” 无关
ADHD 由 “先天 + 后天” 共同作用,与家长教育无直接因果:
遗传为主因:家族遗传倾向明显,父母一方患病,孩子概率是普通孩子的 2-8 倍,遗传度达 75%;神经生物学基础:大脑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前额叶皮层、小脑发育比同龄孩子慢 1-2 年;后天为诱因:孕期接触有害物质、婴幼儿期睡眠不足 / 缺铁、家庭冲突等,可能加重症状,但非致病根本。家长无需自责,更别指责孩子 —— 他们并非 “故意捣乱”,而是大脑调节能力暂不足。
三、4 个家庭干预方法
ADHD 干预需 “药物 + 行为 + 家庭” 综合方案,家庭干预是基础:
1. 结构化生活,建秩序感
ADHD 孩子需外界固定节奏辅助:
做 “可视化作息表”:用彩色贴纸标注起床、吃饭、写作业等时间,贴显眼处不随意更改;拆任务为小步骤:如 “整理书包” 拆成 “收课本→放文具→拉拉链”,完成一步打勾鼓励。2. 分层运动,释能练专注
运动可促大脑分泌多巴胺,改善注意力,需 “动态 + 静态” 结合:
白天做团体动态运动(亲子足球、跳绳):在跑跳中学会守规则、配合他人;傍晚做精细静态运动(拼积木、串珠子):锻炼手眼协调与专注力,避免睡前兴奋。运动后及时肯定,如 “你踢球时耐心等球,进步很大”。
3. 共情沟通,接住孩子情绪
孩子因 “控不住自己” 挫败时,先共情再引导:
如孩子因上课走神被批评哭,不说 “谁让你不专心”,而是 “被说肯定不好受,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再一起想办法(如 “坐不住时捏拳头提醒自己”);少否定多具体表扬,如 “你写作业没玩橡皮,比昨天多坚持 20 分钟”。4. 接纳氛围,给孩子安全感
不拿孩子与他人比,关注 “小进步”(如 “今天多坚持 2 分钟,很棒”);家长私下达成教育共识,不在孩子面前争执;每周留 “无压力亲子时间”(拼乐高、逛公园),不聊学习、不提缺点。四、关键提醒:及时带孩子看医生的情况
出现以下表现,需尽快带孩子到儿科、儿童保健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
症状持续 6 个月,上课不听、作业无法独立完成;因多动冲动被老师频繁批评、遭同学孤立;孩子自卑焦虑,不愿说话、上学;家庭干预 1-2 个月无改善,影响情绪自信。李丽嫱主任提醒:ADHD 是孩子的 “神经发育差异”,而非 “缺点”。用科学方法引导、包容心态陪伴,多数孩子能学会自我管理,找到成长节奏。早发现、早干预,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支持。
来源:儿科医生李丽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