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以为,艾滋病离普通人很远?是不是觉得,只要不吸毒、不乱来,这种病永远不会找上门?是不是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作息再乱也没事?
她才28岁,空姐,外表光鲜,生活亮丽,年纪轻轻却感染了艾滋病。
这不是电视剧情节,也不是夸张虚构,而是我亲历的一次会诊。
你是不是也以为,艾滋病离普通人很远?是不是觉得,只要不吸毒、不乱来,这种病永远不会找上门?是不是总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作息再乱也没事?
她也这么想。直到身体开始频繁感冒、总是低烧、淋巴结肿大,她才意识到不对劲。检查结果出来那一刻,她瘫坐在诊室里,整个人像被抽了魂。她嘴里重复的只有一句话:怎么可能是我?
她不是“高危人群”,生活也不算混乱,甚至体检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可病毒就是这么悄无声息地进来了,等她发现,已经走了太远。
她感染艾滋病,不是因为“脏”,不是因为“乱”,而是因为——她踩中了5个常见误区。而这5个误区,很多人现在正在犯。
她的故事,也许就是你我的镜子。
她第一次意识到不对劲,是因为一次普通的感冒拖了将近一个月。起初,她以为是工作太累,飞行时差让她抵抗力下降,休息几天就好。可后来,不但没好,反而开始出现盗汗、乏力、体重下降。
她一边吃感冒药一边继续飞行,直到旅途中一次突发的发热让她紧急下机就医。医生的一句建议:“做个HIV检测吧”,让她彻底慌了神。
她说,她从没做过这种检测,也没觉得自己需要做。她没有纹身,性伴侣不多,身体也一直挺好。可检测结果偏偏是阳性。
那天她哭着问我:是不是有人骗了她?是不是检测搞错了?是不是还有别的可能?
我理解她的震惊,也理解她的恐惧。但我更想告诉她,这不是某一次“错误”引起的,而是一个个看似无害的选择,一步步把她推到了今天。
我们后来详细聊了她的生活习惯,才发现她犯了5个非常典型的误区。这5个误区,不夸张地说,很多人都在踩。
第一个误区,她曾和一个“固定男友”同居两年,但从来没有做过任何性病筛查。她以为,只要不是“乱交”,就安全。
可现实是,哪怕是看起来再稳定的关系,如果没有做过双方的健康检测,风险依然存在。艾滋病毒不会因为感情“真挚”就网开一面。不安全性行为,依旧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第二个误区,她曾在国外旅游时,做过一次酒吧里的“即兴纹身”。她记得当时那个纹身师没戴手套,但她觉得那是“艺术氛围”,也没太在意。
在没有严格消毒条件下进行的纹身、穿耳、穿洞等操作,都是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隐患。那根针,可能不止属于她一个人。
第三个误区,长期的睡眠紊乱和免疫力下降,让她的身体防线比普通人更脆弱。而在这种状态下,一旦接触病毒,感染几率也会提高。
免疫系统不是铁打的,它也会被你自己的生活方式打垮。
第四个误区,她迷信“脸色好就是健康”,从不重视体检。即使公司安排了年度体检,她也总是选择“基础套餐”,从没做过HIV抗体检测。她说她觉得那是“特定人群才需要的项目”,自己不需要。
第五个误区,她曾认为“艾滋病不是绝症了,得了也能活下去”,所以对这件事并没有真正的恐惧。她说自己朋友里也有人得过,吃药控制挺好的。
是的,现在的抗病毒治疗确实可以显著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但这不意味着病毒就变得“温柔”了。
病毒载量高的时候,传播力依然极强,它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是持续的,不是吃两颗药就能逆转的。
她的这5个误区,不是“作”,也不是“坏”,而是现代城市年轻人常有的生活状态——快节奏、低警惕、过度自信、信息不对称。
她以为自己“懂得不少”,其实很多都是误解;她以为“身体挺好”,其实早已暗藏隐患。而真正的恐惧,不是病毒,而是我们对病毒的轻视。
我没有回答她“怎么办”,我更关心的是,她是不是从这次经历中,真正明白了自己出了什么问题。
她开始主动参与公益活动,去做健康知识宣讲,告诉别人——艾滋病不是“别人的病”,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的风险。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踩进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陷阱。而真正的保护,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科学认知和自我管理。
别再以为“看起来干净的人”就不会有病毒;别再觉得“性伴侣稳定”就完全安全;别再拿“年轻、体质好”当盔甲;也别再把“体检报告正常”当护身符。
如果你已经成年,有过性经历,却从未做过一次性病筛查,那你比她当初还危险。
如果你正在经历疲劳、体重下降、频繁感冒,别再用“熬夜”当借口,那可能是身体在报警。
如果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告诉伴侣“我们一起去查个血”,请真正爱你的人,不会因为检测而离开你,而是因为你隐瞒而失望。
希望你我都不要成为“后悔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2024年版).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核心信息及释义.
[3]中华预防医学会.艾滋病流行概况与防控策略研究报告(2023).
来源:曾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