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登讲台时,郑思忏的教育热情很快被现实浇凉:复杂的学生情况、繁重的教学任务涌来,课堂设计捉襟见肘,学生管理手足无措。现实让她清醒:要站稳40分钟课堂,答案藏在书里。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总能以不同的形式,赋予我们前行的力量。南昌育山高级中学的郑思忏老师工作后的阅读,始终从“问题”开始——为课堂解惑,为育人寻光。
课本里的“重新发现”
初登讲台时,郑思忏的教育热情很快被现实浇凉:复杂的学生情况、繁重的教学任务涌来,课堂设计捉襟见肘,学生管理手足无措。现实让她清醒:要站稳40分钟课堂,答案藏在书里。
备课时,她翻王荣生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找方法;困惑时,读帕克・帕尔默的《教学的勇气》寻力量;倦怠时,品李娟的《冬牧场》获慰藉。次讲《赤壁赋》卡壳,她随手翻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见他在都江堰叹“有了洪流,才有圆柱体的堤坝”,突然抓住“变与不变”的教学切口。怕课堂感性有余而干货不足,她课前总把书中所得梳理成线,让知识传递更连贯,盼学生能真正沉浸其中。
书架上的“教学拐杖”
(好书是永不关机的智囊团)
课堂内容渐明,新问题却冒了出来:不是每个学生都能紧盯40分钟。一次课后,走神的学生直言:“这堂课太无聊,每次都差不多。”
“无聊”二字像重锤——郑思忏心中认定的“干货”,竟是学生眼中的枯燥。是内容、设计还是方式出了问题?答案仍在书中。偶然读到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她如荒漠遇绿洲:他说语文要 “以学生为本”,笔下鲜活的案例里,藏着对学生的深情与对教育的执着。
郑老师开始在备课笔记里藏“跨界彩蛋”:备《故都的秋》,贴郁达夫1934年日记中“梧桐细雨打轩窗”的速写;教《祝福》前,抄钱理群的《鲁迅作品十五讲》里祥林嫂死前“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批注。这些“闲笔”总在课堂绽放光芒:分析《故都的秋》“悲凉美”时,有女生突然翻出《长安十二时辰》:“张小敬说‘这世道再苦,总得有人看月亮’,和郁达夫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好像啊!” 教室里,一场跨越时空的秋雨悄然落下。
师生共读的“双向奔赴”
教案里的 “无心插柳”,常结出意外之喜。讲《林黛玉进贾府》分析 “凤姐出场” 时,郑老师随口提了白先勇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三天后,学生把《游园》视频发进班级群,配文 “杜丽娘的‘步步娇’和凤姐的‘我来迟了’,都是慢镜头美学”。满屏弹幕飞过 “语文课比短视频有意思”,郑老师忽然懂了:教师的广博阅读,是为课堂装无数“知识接口”,等待学生插入他们热爱的“U盘”。
读《窗边的小豆豆》时,小林校长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深深触动郑思忏——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与梦想。“于是我努力造一个有爱有尊重的课堂,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郑老师说。
书润心,方知如何育人;情系生,更知书为何读。这一路,书页翻动的声音,便是郑老师与教育最好的对话。(雷杰能)
来源:江西消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