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什伦布寺观览记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9 09:12 1

摘要:清晨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尼色日山坡上,为依山而建的扎什伦布寺镀上了一层金光。我站在寺前广场,仰望着这片巍峨的建筑群,白墙金顶在蓝得纯粹的苍穹下,散发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庄严与宁静。这座始建于1447年的格鲁派圣地,不仅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更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静

清晨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泻在尼色日山坡上,为依山而建的扎什伦布寺镀上了一层金光。我站在寺前广场,仰望着这片巍峨的建筑群,白墙金顶在蓝得纯粹的苍穹下,散发着一种超越时空的庄严与宁静。这座始建于1447年的格鲁派圣地,不仅是历代班禅的驻锡地,更如同一部立体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后藏佛教文化的源流与兴衰。

缘起:一世达赖与格鲁派的北扩

踏入寺门,时光仿佛倒流回15世纪中叶。当时,格鲁派祖师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为将格鲁派教法弘扬至后藏,在此奠基建寺。寺名“扎什伦布”,意为“吉祥须弥”,寄托着构建永恒佛法中心的宏愿。在措钦大殿(大经堂)内,昏暗的酥油灯光映照着根敦珠巴的灵塔,这位扎什伦伦布寺的创建者,也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此刻,我恍然悟到,黄教早期,达赖与班禅体系并非如后世那般泾渭分明,他们同出于宗喀巴门下,共同肩负着弘法重任。

扎什伦布寺的建立,是格鲁派向北扩张的关键一步,与拉萨的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遥相呼应,构成了后藏地区格鲁派的核心网络。它既是后藏地区的宗教中枢,也成为了连接前藏与阿里,乃至尼泊尔、印度的重要文化桥梁。

鼎盛:四世班禅与扎寺的辉煌

随着导游的指引,我来到了寺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之一——强巴佛殿(弥勒佛殿)。殿内供奉着高达26.2米的强巴佛铜像,佛像慈悲庄严,俯瞰众生。建造如此巨像,所需的不仅是信仰,更是巨大的财力与威望。这便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

正是这位被誉为“班禅”称号的开创者(“班禅”意为大学者),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政治智慧,使扎什伦布寺在17世纪进入了鼎盛时期。他不仅是五世达赖的老师,更在与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联盟中,为格鲁派夺取西藏政教主导权立下汗马功劳。由此,扎什伦布寺作为班禅活佛系统的根本道场,地位愈发稳固,与拉萨布达拉宫达赖系统,共同构成了西藏政教格局的两大支柱。

布局:信仰与秩序的立体画卷

穿行于寺院之中,我深切感受到其布局的精妙。它并非严格的中轴对称,而是依山势层叠而上,蜿蜒的转经路将一座座殿堂有机串联。这布局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次第的隐喻——从山下的世俗世界,逐步攀登至山上的神圣空间。

措钦大殿是整个寺院的灵魂与中心,是僧众集体诵经修行的场所,其规模宏大,可容数千僧人。围绕其四周的,是四大扎仓(僧院),分别研习显宗、密宗和医学等,体现了格鲁派显密并重、学修一体的教育体系。

而最令人震撼的,是位于寺院高处的几座历世班禅灵塔祀殿。从四世班禅的却康夏殿,到十世班禅的释颂南捷殿,这些灵塔无不镶金嵌宝,极尽庄严。它们不仅是后世对班禅大师功德的感念,更是藏传佛教塔葬文化的集中体现,无声地讲述着生命的轮回与精神的永恒。站在这些灵塔前,关于“达赖”、“班禅”分封体系的历史脉络变得无比清晰——他们如同支撑西藏黄教大厦的两根巨柱,各有传承,互为补充,共同护持着雪域佛法的传承。

交融:在后藏文化中的独特印记

与拉萨三大寺相比,扎什伦布寺的建筑风格更显敦厚、雄浑,色彩运用在统一中富于变化,体现了后藏地区独特的审美与工艺。寺内珍藏的唐卡、壁画和佛像,不仅艺术价值极高,更融合了汉地、尼泊尔等多元文化元素,见证了历史上西藏与周边地区的密切交流。

作为后藏地区的文化中心,扎什伦布寺在历史上一直是培养高僧大德和保存佛教经典的摇篮。无数僧人在这里闻思修,将精深的佛法义理与实践修行相结合,为藏传佛教,特别是格鲁派教法体系的完善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夕阳西下,我结束参观,回首望去,整座寺庙在暮色中更显沉静、安详。近三个小时的游览,仿佛进行了一场穿越五百多年的时光之旅。扎什伦布寺,它不只是一片宏伟的建筑群,更是一个活着的文化灵魂。它清晰地勾勒出从根敦珠巴到历代班禅的传承谱系,诠释了达赖与班禅两大活佛体系的历史渊源与分工,并以其巍峨的存在,持续滋养着后藏乃至整个藏区的佛教文化,成为雪域高原上一座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

2025.10.9 西藏 格尔木市

来源:寻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