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许昌剧团一个烫着卷发的女演员,拎着一只掉漆的行李箱进京,回来兜里就揣了豫剧第一朵“梅花”。
1987年,许昌剧团一个烫着卷发的女演员,拎着一只掉漆的行李箱进京,回来兜里就揣了豫剧第一朵“梅花”。
那天后台没人鼓掌,都傻了:原来唱梆子也能拿全国奖?
三十七年后,大家数了数,河南人把39朵小花全薅走,连新疆戈壁滩都插了一枝。
先别急着自豪,拆开名单看,36朵“一度梅”里仨是榜首,3朵“二度梅”更狠:王红丽、章兰、李树建,个个都在得奖后憋出新招,才敢再闯一次鬼门关。2023年规则又改了,想梅开二度?
先证明你“脱胎换骨”,不然免谈。
最有趣的是师徒链。
王清芬把《大祭桩》手把手喂给陈新琴,牛淑娴当年一句“云遮月”嗓子,把吴素真直接送进2019年的领奖台。2024年2月,李树建收了90后连德志,拜师宴上老爷子一句话:“我55岁才二度梅,你25岁给我冲第一朵,别怂。
”一句话把旁边省团领导听出汗。
新人也冒头。
新疆豫剧团张培培,在乌鲁木齐唱《朝阳沟》,台下坐着维吾尔族大爷跟着打拍子,视频冲上热搜,播放量破两千万。
省里连夜开会:原来“河南梆子”还能这么玩?
于是2024年3月,“豫剧新星工程”直接点名20个苗子,经费管够,就为一个目标:2025年梅花奖。
有人算过,从1987到2023,平均每隔两年豫剧就能摘一次,可2019到2023空了四年,是巧合还是断层?
老团长私下说:“以前拼嗓子,现在拼项目,拼创新,不整点新东西,评委眼皮都不抬。
”
名单里还藏着一个小尴尬:39人里,郑州、洛阳、许昌占了七成,周口、驻马店这些“戏窝子”反而挂零。
地方文旅局长急了,连夜写报告:明年再推不出人,就把“稀有剧种”补贴全砍了。
压力直接给到县团,团长蹲在排练场盯到凌晨三点,烟灰缸里插满一次性筷子。
2025年,谁把第40朵带回家?
是新疆的张培培,还是省团“黑马”吕军帅,抑或李树建的徒弟连德志?
老戏迷在茶馆打赌,一块钱一票,押错了请全场胡辣汤。
反正不到开奖那天,谁都不敢把话说满。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