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无落款时间,赵孟頫行书《出师表》准确的创作时间已难考证。但学界普遍依据风格推断为“晚年之作”(约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部分观点认为可能成于50岁左右,但晚年论更主流,因其笔力已入“人书俱老”之境,融合了毕生功力。
因为无落款时间,赵孟頫行书《出师表》准确的创作时间已难考证。但学界普遍依据风格推断为“晚年之作”(约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部分观点认为可能成于50岁左右,但晚年论更主流,因其笔力已入“人书俱老”之境,融合了毕生功力。
作为赵宋皇室后裔(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他在元灭宋后被迫出仕元朝,虽官至翰林学士,却因“仕元”背负“投降派”骂名,内心郁结。《出师表》为三国诸葛亮北伐前上呈后主刘禅的奏表,字字恳切,尽忠尽节,是中国历史上“忠义”精神的经典载体,尤其以“鞠躬尽瘁”的忠贞名垂千古,赵孟頫书写此文,既是对艺术经典的致敬,亦可理解其隐含着对自身境遇的复杂寄托。
从艺术风格判断,此作楷、行、草交融,神气内敛,书体杂糅,浑然天成。具体分析,楷书筑基,结构疏密严谨,奠定章法骨架;行书主导,笔势流畅洒脱,继承王羲之飘逸韵致;草书、章草点睛,局部穿插草书使转,章草波磔增添古意,形成节奏变化。这种多体融合在元代书作中罕见,彰显赵氏驾驭多种书体的能力。
笔墨技法登峰造极,笔力深沉,突出体现在晚年用笔中锋立骨,侧锋取妍,起收果断,如“铁画银钩”般扎实;字形内紧外松,左右轻重对比强烈,受李邕(李北海)影响,却更显秀润;点画顾盼呼应,使转轻灵,疏密布局如呼吸般自然,达到“神气内敛”之境。到晚年,赵孟頫的书法己达“人书俱老”化境,作品为信笔默写,偶有脱漏、误字(如“危急”误书“危□”),反显率真之态,见证大家功力,而非刻意之作,彰显天然意趣。
此作在具有极高的地位和艺术价值,已超越品节争议。董其昌誉其为“书中龙象”,因其“融合晋唐精髓”,取王羲之的纵逸神韵,纳李邕的雄浑骨力,终结元代书风颓势,开创“复古中兴”之路。从卷面清晰完整的墨迹,不难窥见笔法可溯,是临习“二王”体系的理想入门法帖;兼有刚柔并济之美,外显圆润秀雅(“肥不没骨”),内含刚劲骨力(“瘦不露筋”),平衡了技法与意境。
根据考证,此作于明代已入宫廷收藏,清代经鉴藏家梁清标等人递藏,后归故宫博物院(另有部分摹本、刻本流传)。历经近800年仍保存完好,无破损缺字,墨色如新,是研究赵氏真迹的“标准器”。 除原迹外,此作因艺术价值极高,历代摹刻甚多,如《三希堂法帖》《赵松雪书出师表》等拓本广泛流传,成为学书者临摹行书的经典范本。近现代以来,其数字化影像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范围,成为大众认知“赵体”行书与古典书法美学的重要媒介。
由于此作保存完整,通过现代工具复刻,已经成为临习必选书帖之一。临习过程中,需把握提按节奏与疏密对比,避免过度追求流畅而失骨力;更要理解《出师表》的历史命题,享受其文化内涵带来的精神气节。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