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怕冷吗?旧庄稼人说牛害怕早来的寒露,他们拍着牛背嘟囔“要是节气走得急,这家伙可就遭罪”。这样的念叨听着直白,却一下子把年景的紧张感摆在眼前。
第一段
牛怕冷吗?旧庄稼人说牛害怕早来的寒露,他们拍着牛背嘟囔“要是节气走得急,这家伙可就遭罪”。这样的念叨听着直白,却一下子把年景的紧张感摆在眼前。
第二段
第三段
今年的寒露踩着十月八日的节点,很干脆,也比许多年要早一些。日历翻到农历八月中段就写着“寒露”,看上去像是把深秋往前推了一把。
第四段
国庆假期还没散场,院子里还挂着中秋灯笼,忽然就听到广播提醒“明晨寒露”。热闹与冷意同时出现,像锅里刚下的饺子还漂着,炉火却慢慢关小。
第五段
第六段
在二十四节气里,这是第十七位,也是第一个写上“寒”字的节令。它挨着秋分和霜降,一头牵着尚有余温的凉秋,一头连着带霜的深秋。
第七段
书上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先顾上胳膊再顾上脚面,讲的就是冷气下沉。老人把长袜翻出来,却不急着给孩子多裹衣,嘴里只絮叨“别着凉”。
第八段
第九段
早寒露到底早到什么程度?民谚常用“冻死牛”来吓唬人。牛是耐寒牲口,若它都顶不住,那就说明冷气来得猛,地面温度会掉得厉害,草根也保不住水分。
第十段
反过来看,假如寒露压到农历九月尾甚至十月初才肯出现,庄稼人会松一口气,说“今年暖烘烘”。因为冷空气缓慢,庄稼多半还能捱到完全收完。
第十一段
第十二段
今年这个节气提前,很多人猜测冬天会不会格外干冷。虽然真正的天气还要受海温、风带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老话给出的判断方式简单直接,大家愿意拿来当谈资。
第十三段
从节气角度看,寒露一到,昼夜差值拉大。白天的太阳光开始“泄气”,夜里冷风“抬头”,露珠不单纯是水珠,里面掺了微微冰感,踩上去发涩。
第十四段
气象记录显示,每年十月上旬华北地区平均气温要跌两到三摄氏度。今年在八日之前,北方局地已连续刷新最低温,小城的早市摊主改用厚棉围裙就是信号。
第十五段
第十六段
再往南看,长江中下游白天仍可穿单衫,可天黑后屋檐下能听见落水声更清脆,那是温差放大后露水集得快。小饭馆把桌子往里搬,怕客人坐外面打寒战。
第十七段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把寒露直接标在九月节,意味着按理说它应与农历九月同时迈步。今年却早跑半个月,可见冷空气前锋提前越过高原和沙漠。
第十八段
节气早到带来的一个直接场景是:果园摘梨的工人手指冻得发木,动作慢了半拍。往年这个时段他们还能光手抓果,今年则要戴布手套才能保证速度。
第十九段
第二十段
有人问,早一年不也早过吗?其实早归早,但年与年之间差两三天和差半个月的感觉不同。差几天像闹钟提前响,差半个月像直接被电话吵醒,身体反应更明显。
第二十一段
不过也有人说未必就非常冷,他们翻出去年资料,指出去年的寒露也不算晚,可冬天最终偏暖。可见农谚强调的是“大概率”,并不是绝对定律。
第二十二段
话虽如此,糖醋鱼该热的时候还是要趁热吃,冷了口感就柴。气候也是这样,一旦温度掉到某个点,许多事物的状态就彻底改变,再也回不去先前的滋味。
第二十三段
假若连续几股冷空气紧追不放,黄河以北可能很快出现初霜。霜降节气本就距离寒露不到半月,时间一旦压缩,秋叶没来得及变红就会直接卷起边缘。
第二十四段
南方则多雨水配合降温。暖湿气流和北方冷空气在湖北、湖南一带搅在一起,闲人坐公交时能看到车窗外起雾,像有人悄悄在玻璃上哈气。
第二十五段
第二十六段
再看畜栏,牛羊呼出的热气遇冷成白雾,栏里的稻草要铺得更厚,不然湿露气黏着毛皮,夜里温度掉到个位数时就容易犯病。老饲养员对此心里有数,不必拿小册子翻。
第二十七段
城里人关心取暖设备什么时候检修到位,乡下人则紧盯晒谷场,在雨露之间抢时间翻谷子。一城一乡,表面行为不同,都因那一句“早寒露”被牵引。
第二十八段
有人喜欢把节气当风景线,有人直接把它当作生产时钟。两种态度其实并不冲突,因为节气本身就兼顾了诗意与规律。只要它在,一年四季就像被刻度分明的尺子量着走。
第二十九段
今年的格外早登场只是这把尺子的一个小刻痕,下一次可能又回到常位。可那句“早寒露冻死牛”会继续留在口口相传的磨牙闲话里,一路跟着四季走下去。
第三十段
来源:小蔚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