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闸蟹“圈地”新玩法:从抢水到拼品牌,2024年全面升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09 11:02 1

摘要:普通人估计没琢磨过,大闸蟹现在已经和房产一样,谁能多圈几亩水、谁的牌子响,谁就能在年底数钱数到手软。市场涨得猛,水域扩得快,出口订单都突破天际了,表面风光无限,背后那点波澜起伏,少有人看得明白。你信不信这场大闸蟹大乱斗,其实决定了接下来老百姓到底能不能吃上好蟹

普通人估计没琢磨过,大闸蟹现在已经和房产一样,谁能多圈几亩水、谁的牌子响,谁就能在年底数钱数到手软。市场涨得猛,水域扩得快,出口订单都突破天际了,表面风光无限,背后那点波澜起伏,少有人看得明白。你信不信这场大闸蟹大乱斗,其实决定了接下来老百姓到底能不能吃上好蟹,高价礼盒会不会继续卖爆,甚至连水环境都搭进去了,悬念还真不少。

有句话说得对,吃货的需求直接拉动产业升级。其实近几年,养殖区扩张得飞快,相关数据一摆出来,确实挺吓人。你看,2020年全国大闸蟹养殖面积也就600多万亩,到了2024年,直接窜到830万亩。产量也是噌噌往上涨,从63.4万吨冲到89.6万吨。至于产业链里边的总值,1500亿元这个数字真的不是吹的。江苏、湖北、安徽仨省就负责了全国产量的近八成。阳澄湖、洪泽湖、太湖这三家公认的“大佬”,每年出货质量高,撑起了整个中高端市场门面,占了优质螃蟹的60%。

但新一轮洗牌正在悄悄发生。以湖南的大通湖为例,什么“水草+蟹”融合养法,成了行业新爆点。2023年刚好拿下一笔9200万元的中东订单,着实让同行眼红。还有高邮湖、宝应湖,没出大动作也没闲着,怼死老产区的份额增长了一截——硬是把本来的盘扯走了约7个百分点。

不过你别以为就靠撒网式挖塘能发财,现在都是企业化运营。以前村户随便搞点儿鱼塘,小打小闹地混日子,现在讲究大规模承包,标准化管理。洪泽湖上新开的8.5万亩光滩涂,摇身变成标准养殖区;大通湖直接规划3万亩生态养殖带,全年瞄准7亿年产值。这场争夺,就像玩全民抢钱游戏,谁动作慢一点,基本就只能打酱油了。

说到底,刺激这波疯狂的不外乎三个信号。电商、直播带货,把消费侧彻底点燃。尤其年轻人,礼盒装成了主流,比当年拼盒饭还疯,价格翻番都能抢断货。超4两的大闸蟹一年销量涨了15%,贵两倍却根本不愁销路。养蟹人自己都心里有数:原来一斤蟹挣10块,网上加个礼盒直接30块,“多养一亩赚翻一次”这种动力谁顶得住?

再说出口,12亿美元一年,港澳嗑掉六成,韩国日本下单积极不说,以前看不上螃蟹的中东市场都来开单子了。像大通湖,直接搞定了9200万订单是多少人的梦想?出口方式也更灵了,不只卖活蟹,熟冻和蟹黄酱占比增到35%以上,赚的比活蟹高出一大截。泗洪县就靠出口熬到江苏18年县级第一,这下套路全都学会了。

还有技术进步,看不见的后劲。苗种覆盖率提到近70%,死蟹率直接打到1-2%。冷链中心也派上了用场,比如太湖那边合作社,光是损耗就从15%降到5%。一些企业建恒温扎蟹间,温度控得窄,死蟹率几乎见不到,利润自然也狠。有人算账,一年每户能多落袋2.4万,这待遇早些年可想都不敢想。技术托底,胆子大了,圈地动作随之水涨船高。

但凡事有利有弊,盲目扩张的教训不少。最惨的大通湖早在2008年时出口做到全国前三,赚钱太顺手,后来投肥料肆无忌惮,到2016年下场是水质臭不可闻,还被中央环保督察通报批评。鱼塘拆完,养殖一度清零。其他地方也踩过坑,亩产上限一旦飘到200公斤,结果水草裸露,成蟹个头差,卖不上价,最后全都栽了跟头。业内心知肚明,亩产最多一百斤,再贪就是断自家后路。

不过有人很快反应过来。比如大通湖自从翻车,就光想着如何先治水再养蟹,6千亩“净湖水草”种起来,水质标准回升到Ⅳ类,蟹依然稳住高端。品牌建设一样不能松懈。阳澄湖的名声不用说,“贴标即高价”;新玩家竞争得紧,都知道,奖项得了要赶快往包装上印,新产区也如此,消费者就认你。明星站台也必不可少——蟹太太用了黄晓明宣传,首年曝光百亿级,进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再冷静一看,全产业链开发才是根本出路。江苏的养殖基地出品质,中央厨房做深加工,蟹黄面、蟹粉一个不落,北京上海都有店,三次变现简直爽。但洪泽湖又走文旅结合,一年吸引120万游客打卡,深加工营收占到三成,利润比活蟹翻十八个百分点,这哪是卖螃蟹,分明是卖景区体验。

物流拼得也凶。智能分拣、冷链运输,直接让活蟹存活周期暴涨,再远也能发。不止国内火,菲律宾、迪拜也能送达。以前一周围着本地卖,现在十倍半径说送就送。

别忘了现在流行什么,物理水域抢完了剩下的就是拼品牌、拼技术。2025年前,824亿的市场蛋糕等着分。有些人看不懂逻辑,总想着多抢相邻水域快速扩张,反倒容易折戟。大通湖痛失潜力后靠出口单逆袭,蟹太太靠全链条操作逆袭。说白了,能赢到最后的一定不是水多,而是能让大家掏钱买你、信你,可持续还不把水体整废的那些。

下次在商场瞄上一盒大闸蟹,记得翻翻包装,看看是哪儿的水域、有没有获奖证书、是不是冷链搞得好,这或许比产地名字更靠谱。那些只会靠概念炒作的,迟早都要从舞台上消失,换一批会玩儿的上台抢生意了。如果让我选的话,我宁可花高点的钱也不敢随便吃“无牌散装”,毕竟,现在大闸蟹圈地戏码变得相当烧脑……

来源:虎子说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