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科学家|法布尔:昆虫学界里的诗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9 10:56 1

摘要:他用一生的时间,把一件细致而微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他把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分给了虫子,当《昆虫记》第十卷问世的时候,他已经86岁了。他,就是法布尔。

他用一生的时间,把一件细致而微的事情,做到了极致。他把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分给了虫子,当《昆虫记》第十卷问世的时候,他已经86岁了。他,就是法布尔。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法国博物学家、动物行为家

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文学家

以《昆虫记》留名后世

书中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昆虫的

热爱之情与人文关怀

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入选的

《蝉》一文中

法布尔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生动描绘蝉的生活习性及成长历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文章语言准确严谨

又不失文艺笔调

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童年启蒙与梦想萌芽

昆虫世界的初遇

1823年,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圣雷恩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童年时期的他,对自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常常独自徜徉在太阳下的森林与草地间。寻找鸟巢、研究蘑菇、观察蜗牛…… 这些在旁人眼中寻常的举动,却是他探索自然的起点,也悄悄在他心中埋下了对昆虫好奇的种子。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 Casimir Fabre)1823年—1915年 图片来源: 科普中国

15岁时,法布尔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为一名初中数学老师。一次户外几何课途中,他在石头上偶然发现了一个蜂巢,内心深处对昆虫的亲近与好奇瞬间被唤醒。为了追寻这份热爱,他不惜花费一个月工资买下一本昆虫学著作,自此决意要做一个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

他在《我的工作和我的实验室》中曾记录童年梦想:“我在童年时,就对自然界的事物有一种亲近的感觉。事实上,我只是朝着心中的一个目标前进——将来能在昆虫史上添加几页我自己的见解。”

年少时的法布尔,还在自家附近的山毛榉树林里,在乌鸦的陪伴下,数十天如一日地观察、采集样貌和颜色各异的真菌。这段经历让他完成了真菌学的基础功课,也让他深刻地意识到:通过观察和采集获得的知识,是闷在家里、待在教室里无法学到的。

他后来回忆:“通过一边观察一边做实验的方法,我几乎掌握了所有功课。事实上,在我的一生中,只有两门功课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一种是解剖学,一种是化学。” 这份对观察与实践的重视,也为他日后研究昆虫奠定了基础。

逐梦之路与“荒石园”

为昆虫书写历史

为了实现为昆虫书写历史的梦想,法布尔开启了漫长的自学与奋斗之路。他凭借毅力自学,先后取得物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854年,31岁的他成功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为深入研究昆虫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储备。

1875年,52岁的法布尔带着家人迁往乡间小镇。他用两年时间,整理了积攒了20多年的昆虫研究资料,并在1879年推出《昆虫记》第一卷,让更多人看到了昆虫世界的奇妙。1880年,57岁的他用积蓄在普罗旺斯东南部买下一块土地,并用普罗旺斯语将其命名为“荒石园”。这片土地,是他历经四十年奋斗得来的“伊甸园”,也是他与昆虫相伴的专属天地。

荒石园 图片来源: 科普中国

在“荒石园”里,法布尔不受外界干扰,与昆虫愉快相处。他曾描述自己的理想:“能拥有一小块属于自己的土地,然后在土地的四周围起栅栏,使它不受任何人的干扰——一块荒无人烟、太阳暴晒、蓟草丛生但却是黄蜂和蜜蜂钟爱的土地,没有人来打扰,我只和猎蜂手以及我的其他朋友们交谈;当然,这种艰难的对话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行;那里也没有浪费时间和精力的长途跋涉或远足,我可以随时去观察我的昆虫。”

此后多年,他持续将观察到的昆虫细节与感悟写入《昆虫记》,直到1910年第十卷问世,用一生坚守兑现了童年的梦想。

科学观察方法与昆虫世界的奥秘

《昆虫记》里的智慧

法布尔的昆虫研究,始终以严谨的观察和实验为核心。他的研究方法清晰而系统:先发现昆虫独特的生物学现象,比如昆虫的捕食、筑巢、交配、哺育后代等生活习性;接着探究这些现象或习性形成的原因,观察过程中会介入实验,将昆虫置于特定环境中观察;期间会提出一个或多个假设性结论,再通过人为创设实验环节验证假设,被证伪的假设会引导新的推测,直至得出最终结论。

《昆虫记》中《蝉出地洞》一篇,便生动展现了他的观察实验过程。法布尔在普罗旺斯观察蝉时发现,蝉若虫出地洞后,洞口周围没有泥土堆积,这与蚂蚁、粪金龟洞口的泥土堆积形成鲜明反差。他疑惑:蝉若虫从地底挖洞而出,无法像粪金龟那样运出泥土,为何洞穴深约四十厘米、直径两厘米且四壁光滑?

他先假设蝉若虫像天牛虫、吉丁虫那样吃掉泥土,但很快否定这一推测,蝉若虫需在洞中长期活动,堆土会挤占空间,且其常在干燥处挖洞,坚硬泥土难以处理。接着假设蝉通过其他通道清运泥土,可这会使工作量加倍,还会陷入循环难题,假设也不成立。

后续观察中,法布尔发现刚出土的蝉满身泥浆,挖开地底若虫后,发现其会渗出透明液体(尿液)。由此他得出结论,蝉若虫用尿液将泥土和成泥浆,涂在洞壁上,既保证通道宽敞,又让墙面光滑结实。他进一步探究液体来源,挖开洞穴发现洞底有新鲜树根,原来蝉若虫靠吸食树根汁液获取食物与液体,可见其洞穴选址经过精心考量,蝉的一生也与树紧密相连。

通过这样的观察与研究,法布尔揭开了昆虫世界诸多不为人知的奥秘,蝉在地下蛰伏四年,只为在阳光下歌唱一个月便逝去;萤火虫会给蜗牛“打针”,将其麻醉后吸食分解成的浓液;雄螳螂交配后会被雌螳螂吞食,雌虫最晚次日便会吃掉雄虫除翅膀外的全部身体;雄蒂菲粪金龟找到配偶后,会勤劳地为后代建房、存粮,完成义务后便筋疲力尽,孤独地死在远方。

不仅如此,昆虫身上还藏着许多“天赋”,蜘蛛结网、鹦鹉螺造壳运用对数螺线,是杰出的“几何学家”;壁蜂能根据住处大小决定后代性别,因为雌蜂和雄蜂体型与所需空间不同;毛虫对天气的感知堪称“气象学家”;小黑腹狼蛛不吃不喝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还能从太阳中直接吸收能量。这些发现,让人们意识到,草丛中的昆虫世界上演着不亚于人类社会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打破了人们对昆虫世界“熟悉却又陌生”的认知。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N代人的《昆虫记》:法布尔笔下的“小虫子”为何常驻语文课本?

2.果壳自然:逼金龟子吃粪的耿直boy,花60年成了科普大牛

3.央视一套:夜话丨法布尔:昆虫记之论遗传

4.新京报:法布尔是如何对天地万物和生命葆有一生的热情与好奇的?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来源:北京科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