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荣:从万木林走出的内阁重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8 17:01 1

摘要: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人。他的家族背景异常深厚,源自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乡绅——杨达卿。杨达卿生活在元末时期,目睹了福建大饥荒的惨状,当时”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

杨荣(1372年1月15日-1440年7月30日),原名道应、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宁府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人。他的家族背景异常深厚,源自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乡绅——杨达卿。杨达卿生活在元末时期,目睹了福建大饥荒的惨状,当时”兵戈饥馑,民困穷冻馁无食,至相食以苟活,虽父子夫妇,相视不能相保恤”。面对如此危局,杨达卿没有简单地开仓赈灾,而是以”种树换粮”的智慧方式帮助灾民,既避免了受助者的羞耻感,又为家乡留下了宝贵财富。他指着某座山对饥民高喊:“有能相吾力树木者乎?树一木,予谷若干。顾相吾力者先予谷。” 于是灾民们争相出力,来换取粮食。杨达卿”不籍识其姓名”,不记录这些人的名字,最终”所活不可胜计”。此举既解决了饥荒问题,又在大富山造出了数千亩杉木林,即著名的”万木林”。

万木林的创建并非杨达卿一时兴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期规划。他临终前告诫子孙:“不自意今之盛如此也!其毋苟自为利,将有为学宫,为释老之宫,为桥梁及津渡之舟而需材者,给之;有贫欲为居室,没欲为棺而不得材者,给之。毋苟自利也!”也就是说,这片树林只能用于公益事业,如建造学校、寺庙、桥梁和帮助贫困乡民建房、造棺,而不能用于谋取私利。这一禁令被杨氏家族严格执行了六百多年,直到现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荣被从祀历代帝王庙,与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李贤、刘大夏等功臣并列,成为明代唯一一位从祀历代帝王庙的文臣,这正是对其家族与个人贡献的最高肯定。

杨荣的祖父杨达卿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乡绅,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教育家。杨荣出生时,杨达卿听到他的啼哭声,认为这个孩子”一定会让我家荣华显贵”,于是将其更名为”子荣”。杨荣少年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十七岁被选入福建建宁府的府学读书,成为”诸生之首”。建文元年(1399年),当时户部侍郎夏原吉到福建视察,恰巧碰到杨荣在给低年级的学生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夏原吉对其才华十分赏识。同年秋天,杨荣参加福建省乡试,考中福建第一,成为解元 。第二年,即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在礼部会试中位列第三,殿试中二甲第二名,赐进士出身,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一系列成就,离不开家族的熏陶,尤其是祖父杨达卿创建的万木林和家训的影响。

杨荣的政治生涯始于建文朝的翰林院编修。翰林编修是翰林院中较低的官职,主要负责修撰实录、起草诏书等工作。然而,正是这段经历,让杨荣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他日后成为内阁重臣奠定了基础。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取得政权,进入南京时,杨荣迎谒在朱棣马前,问了一个关键问题:“殿下是先拜谒太祖陵呢,还是先即位?” 这一问让朱棣立即驱驾前往太祖陵拜谒,然后再行即位。杨荣的这一举动,既展现了他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又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敏锐判断。朱棣对杨荣的回答十分满意,认为他”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于是将他选入文渊阁,为他改名为”荣”,并与其他六位阁臣共同参预机务。

永乐初年,杨荣在文渊阁的值班经历,让他迅速崭露头角。有一天晚上,宁夏传来被蒙古军队围攻的急报,朱棣立即召阁臣商讨对策。当时正值杨荣值班,他看完奏章后,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分析:“宁夏城防坚固,人民又都习战,从发出奏报的日期来看,距离今天已过去十余天,此刻应该已经解围了。” 当晚半夜,果然收到奏报,宁夏围已解。朱棣对此大加赞赏,认为杨荣”善于分析问题、判断形势,是一个很有军事潜质的人”。这一事件,奠定了杨荣在朱棣心中的重要地位。

杨荣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朱棣的认可。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杨荣前往甘肃筹划军务,考察当地的山川形势、军情民意、城堡建设、将领能力等。杨荣不负所托,提出了多项建议,朱棣均予以采纳。此后,杨荣又分别参加了永乐八年(1410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的五次北征。在北征中,杨荣不仅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还表现出对士卒的关怀。例如,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的北征中,杨荣建议将御用的储备粮散发给将士,并让粮多与粮少者借贷互济,还京后加倍偿还,解决了明军的粮草问题。他还提出”择将屯田,训练有方,耕耨有时,即兵食足矣”的军屯主张,被朱棣采纳,成为明代军屯制度的重要基础。

杨荣的政治智慧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的榆木川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一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杨荣与金幼孜镇定自若,商议后认为不宜立即公开丧事,而是”秘不发丧”,用锡熔铸为棺,装载在驾车中,每日正常供奉饮食,严格执行军令,以稳定军心。面对有人建议矫诏紧急召回太子朱高炽的提议,杨荣和金幼孜坚决反对,认为”矫诏”会损害皇权的合法性。之后,杨荣与少监海寿先行奔赴南京,向朱高炽报告成祖驾崩的时间和传位遗命。朱高炽命杨荣同蹇义、杨士奇商议即位筹备事项,最终顺利即位。这一事件,直接促成杨荣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享受三职俸禄。

榆木川之变是杨荣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谋而能断,老成持重”特质的集中体现。在这一事件中,杨荣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决断力。他不仅稳定了军心,还确保了朱高炽合法即位,避免了可能的内乱。朱棣去世后,杨荣在明仁宗、宣宗、英宗时期继续担任重要职务,历事四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成为明朝初期重要的政治人物。

在仁宗时期,杨荣升任太常寺卿,又晋升为太子少傅、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对杨荣在成祖驾崩时的举措十分赞赏,颁发谕旨赞扬他的”有谋有为”,并赐予丰厚赏赐。仁宗还下诏停止了郑和下西洋、在云南开采宝石、在交趾开采金珠以及过度购买马匹和采办等劳民伤财的政策,减轻赋税,积极救灾,终止了明朝初期穷兵黩武的局面 。杨荣作为核心阁臣,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今惠民县城)造反。面对这一危机,杨荣力主宣宗亲征,认为亲征可以震慑叛军,打乱其”陛下新登基不会亲自出征”的心理预期 。宣宗采纳了这一建议,亲征部队到达乐安时,朱高煦果然投降。宣宗对杨荣的决策功绩极为满意,赐予五枚银章,分别是”方直刚正”、“忠孝流芳”、“关西后裔”、“建安杨荣”、“杨氏勉仁” 。这些银章不仅是对杨荣个人品德的肯定,也象征着明朝官方对其政治立场的认可。

在安南问题上,杨荣与杨士奇表现出与张辅、蹇义等武臣不同的立场。宣德二年(1427年),安南叛乱首领黎利诈称陈氏有后,宣宗虽知其诈,但仍决定借此息兵,撤离军民官吏,废交趾布政使司。这一决策引发了争议,杨荣支持撤军,认为继续征讨会消耗国力,不利于民生。宣宗最终采纳了杨荣的建议,从交趾撤军,为明朝节省了巨额军费,减轻了财政负担。然而,这一决策也导致明朝对南洋的影响力大为减弱,外番多不再朝贡,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个争议点。

宣德三年(1428年)和九年(1434年),杨荣两次随宣宗巡边,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宣德三年,杨荣随宣宗到达遵化,听说兀良哈将要犯边,宣宗留下文臣们在大营,只允许杨荣随行。杨荣亲自率领轻骑出喜峰口,击败敌人后顺利返回。这一行动,展现了杨荣的胆识和军事才能。

正统三年(1438年),杨荣升任少师。正统五年(1440年),杨荣自请回乡扫墓,同年病逝于归途的杭州武林驿,享年七十岁。明英宗闻讣讯恸悼,为他辍朝一日,追赠杨荣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赐谥号”文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杨荣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成为明代唯一一位从祀历代帝王庙的文臣,与常遇春、李文忠、杨士奇、于谦等并列,这是对其政治贡献的最高肯定。

杨荣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与杨士奇、杨溥并称”三杨”,因所处居地,时人称为”东杨”。他在文渊阁治事长达三十八年,参与了重修《太祖实录》及太宗、仁宗、宣宗三朝实录的工作,皆为总裁官。个人作品著有《北征记》1卷、《两京类稿》30卷、《玉堂遗稿》12卷等,其诗文作品被辑录为《杨文敏集》25卷。

杨荣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台阁体风格上。台阁体是明初永乐至天顺年间特有的文学现象,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 。台阁体的核心特点是”富贵福泽之气”和”雍容平易”的风格 。杨荣的诗文”具有富贵福泽之气,应制诸作,渢渢雅音,其他诗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为人”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其文风:“虽无深湛幽渺之思与纵横驰骤之气,足以新人耳目者,而醇雅无疵,意尽言止,亦一代台阁作手也。”

杨荣的代表作《北征记》记录了明成祖第五次亲征蒙古阿鲁台部的始末 。这部作品不仅是军事纪实,更是杨荣政治思想的体现。在《北征记》中,杨荣既颂扬朱棣”永清沙漠”的武功,又通过”秘不发丧”等事件的冷静记录,体现其政治立场 。诗中”士卒劳苦”等细节隐含对民生的关怀,突破了台阁体单一颂圣的风格。

杏园雅集是杨荣文学生涯的重要事件。正统二年(1437年)三月初一,杨士奇在杨荣的杏园内主持了一次文人雅集活动,参与者包括杨荣、杨溥、王英、王直、周启、李时勉、钱习礼、陈循等九位内阁大臣及画家谢环。杨士奇为雅集题名”杏园雅集”并作序,杨荣则撰写《杏园雅集图后序》。在这篇后序中,杨荣写道:“惟国家列圣相承,图惟治化,以贻永久。吾辈忝与侍从,涵濡深恩,盖有年矣。今圣天子嗣位,海内宴安,民物康阜,而近职朔望休沐,聿循旧章,予数人者得遂其所适,是皆皇上之赐,图其事以纪太平之盛,盖亦宜也。”这表明杨荣将文学创作视为政治责任的一部分,通过雅集活动记录盛世气象,强化政治认同。

杨荣的《退思斋为蹇少师题》一诗,展现了他对官员道德修养的重视。诗中写道:“人心妙虚灵,不能以无思。所思得其正,酬酢随所施。惟公出西蜀,德望之所推。龙飞际景运,位重今少师。雍容处廊庙,辅治安黔黎。退食有馀暇,斋居思济时。秉心思至公,律己思自治。进思罄忠言,退思补阙遗。庶政思佐理,庶绩思咸熙。贤才思简拔,礼义思维持。治化思有成,举措思得宜。我皇正垂拱,至德恊无为。惟公实启沃,四海将倚毗。生民永安逸,鼓舞同边陲。愿言慎所思,令誉千载垂。” 这首诗通过赞颂蹇少师的德行与政绩,强调官员的道德修养与政治责任的统一,体现了杨荣的儒家思想和家训影响。

杨荣的家族背景和家训对他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杨荣的祖父杨达卿创建的万木林和制定的保护规则,体现了”事上必效忠,抚下宜敷惠”的核心教诲。杨荣晚年回乡,焚毁贫民欠条,帮助抚养穷苦弱小,分田调解纠纷,延续了家族的仁善传统。他的《训子篇》中写道:“骨肉宜难忘,殷勤加训诲。祖宗恩德深,岁时谨赏祀。著荐在诚敬,荐献必丰备。服劳奉亲养,穷之崇孝悌。” 强调孝道、祭祀规范及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杨荣的家训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万木林被划为国有林,列为我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杨荣家训》被收入《福建家训》一书,位列众多家训的前三甲。近年来,建瓯市房道镇沶村将杨达卿祖训和《杨荣家训》转化为护林措施,制定了《村民公约》,规定村民在婚嫁、生子、考上大学、参军入伍时都要在村里植树一棵。这一公约入选《福建乡规民约》一书,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荣的后裔也传承了他的家训精神。如90岁的杨氏后人杨思义,党龄68年,数十年来坚持学雷锋做好事,被评为南平市道德模范。他坚持为村里后辈和游客讲述万木林的历史,协助将”万木林系列故事”成功申报列入南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定居厦门的杨氏后人杨培旭,20多年来一直当志愿者,参与传播沶村乡土文化,为修缮家风家训学习设施捐助10多万元。乡贤、党员杨仁慧牢记祖训,为家乡提供捐款和就业帮助,投入180余万元主持修缮了杨荣文化展示馆,该馆被确定为”南平市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